分卷閱讀98
一題,策問,即議論。依據(jù)皇帝提出的有關(guān)經(jīng)義或政事問題,考生發(fā)表見解,提出對策。策問所及范圍較廣,有政治、教育、生產(chǎn)、管理等,比起帖經(jīng)、墨義來難度更大,有的也還有一些實用價值。 對于文人來說,與時事相結(jié)合的大多是農(nóng)事,最偏也就是經(jīng)商,可這題目: “天下大同?!?/br> 題目只有短短的四個字卻是極難破題。 何為大同?這真的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若是解釋的不合天子心意恐怕不會有好的名次。 坐在這里的都是讀書人中的翹楚,行文都很有一套,有時候比的就是一個切入點或者說立意。 最重要的是下面還有一行小字:假如你處于兵部尚書的位置。 要知道,天梁國有文舉和武舉,文官和武官的產(chǎn)生于不同的科舉渠道。這些文人有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坐在兵部尚書這個位置上。 第一百零四章 狀元條件 是不是拿錯武殿試的考卷,考生們一個頭兩個大,有幾個耿直一點的都想舉手發(fā)問了,但殿試絕對不是開玩笑,哪怕真的拿錯考卷了誰也不會當出頭鳥為大家謀福利,都會硬著頭皮做下去,除非皇上說錯了要改,不然此刻誰敢挑戰(zhàn)龍威?命不要了?九族不要了? 宋錦瑜看到這個題目也是愣了一愣,前世不是這個考題,當然,他前世的考題是去年考過了,今年他考的對他來說也是全新的考題。 但據(jù)他死前所知道的,慕容軒并沒有一統(tǒng)三國的打算,七皇子過世后,他天天酗酒痛哭,根本沒有任何的凌云壯志。 看來他的重生和七皇子迄今還在世的變動,也改變了慕容軒的命運。 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時逢盛世,或許,皇上也真的可以成就不世的功勛。那么,他宋錦瑜也能跟著馳騁疆場,成就一番豐功偉業(yè)。一想到這,他感覺身體的血也跟著沸騰起來。 這個題目要說簡單確實很簡單,但要寫好比任何題目都難,尤其對于他們這幫文人來說。如果是前世,他沒有把握,但這世,他和顧春衣走了一趟昌平縣,所見所得他相信比在座的任何一位考生都豐富。 宋錦瑜并沒有急著動筆,而是閉上眼睛打起了腹稿。 過了一炷香的工夫宋錦瑜才睜開眼睛,此刻他心中已有了成文,只需要把文章謄抄在紙上即可。 他深吸了一口氣提筆蘸墨,疾書開來。 慕容軒原是坐在龍椅上觀察,他看了一會兒覺得大致上有底,便閉上眼睛養(yǎng)神,宋錦瑜,救七皇子的那個孩子,盡管聽了密衛(wèi)匯報,但他還是第一次見到,不錯,真不錯,庭兒眼光不錯,他心中暗許。 看到時間已過大半,宋錦瑜仍奮筆疾書,他有點好奇,站起來走下龍椅,示意眾考官無須驚動考生,輕輕地走后宋錦瑜身邊觀看。 宋錦瑜瞄到身邊有黑影站著,以為是眾考官,也不介意,仍沉浸在考試中,卻不知慕容軒越看越震驚,越看越驚喜,直到宋錦瑜寫完最后一個句號,他忍不住一拍考案:“大丈夫其誰不有四方志,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好,好,好,哈哈哈.......” 宋錦瑜一看,是皇上,他一驚,急忙站起來跪下:“草民無禮,皇上恕罪?!?/br> 慕容軒親自扶起來:“恕你無罪,愛卿平身?!?/br> 眾考生皆停下筆,震驚不已,還未改卷就已稱呼愛卿,誰不知道此刻宋錦瑜入了皇帝的眼。 不過狀元沒有了,但還有榜眼、探花呀,不寫等同進士嗎?還得繼續(xù)寫,震驚之后不管眾人心里怎么想,還是又拾起筆,繼續(xù)寫到考試時間到了。 書吏一一將準進士的卷子收好,只有宋錦瑜的試卷早已在皇帝手中。接下來眾貢士一齊沖天子跪拜行禮,殿試便算結(jié)束了。 等待放榜的日子是煎熬的,雖然不會有人被淘汰但名次對這些將來的官場新人來說也很重要。好在有宋錦瑜和皇上的八卦,日子倒也很快過去。 終于在七月初十殿試正式放榜,宋錦瑜不出意外的獲得了狀元,金鑾殿上,當皇帝要宣布他的職位時,他竟然跪下:“啟稟皇上,草民有話說?!?/br> “大膽?!被鹿俸瘸?。 慕容軒頓了一下,這可是他在位十幾年來,第一位要加封官職時有人要說話的,難道官位現(xiàn)在不吸引人了嗎?他玩味地想:“哦?有話直說?!?/br> “草民請求皇上恩典,讓草民參加武舉會試?!彼五\瑜考完殿試,想起前世七皇子未過世之前,慕容軒的確一直念叨要解決邊境之憂,因此對自己要求又多三分把握。 天梁國武舉考試也要經(jīng)過武鄉(xiāng)試、武會試,武舉考試由兵部主持武舉考試,考試科目有舉重、騎射、步射、馬槍、對打等。而且規(guī)定武舉不能只有武力,還要考問軍事策略,“先之以武藝,次之以謀略”說白了,就是武藝過了,謀略決定你坐在哪個位置上。 天梁國的武官職位多半由世蔭承襲,象唐博遠連雨澤就是世蔭承襲就不需要參加武舉考試,其余大部份由行伍逐步提拔起來的,武舉選將只是個補充形式。 武舉各級考試,通常每三年舉行一次,每科錄取人數(shù)也有定額。但??埔酝猓€時常增設(shè)所謂“恩科”,常額以外,也增加一點“恩額”。 這類“恩科”、“恩額”都由皇帝直接掌握。無非籠絡(luò)人心,吸收更多的武勇人士為統(tǒng)治者效命。宋錦瑜沒有經(jīng)過武鄉(xiāng)試,要參加五日后的武會試,只能從特殊通道得到“恩額”,故他請求皇帝特許。 實際上天梁國的皇帝早就注意到科舉文武分途不利于造就兼?zhèn)淙瞬牡膯栴},所以允許學子既考文舉又考武舉,認為:“如此則各得展其所學,文武兩途,皆得真才矣?!?/br> 然而天梁國建國至今,文武交叉考試者寥寥無幾。文武各成畛域而壁壘森嚴的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文人不武,武人不文,文武兼長的人材也就越來越少。文武分途的考試制度培養(yǎng)了大批專門人材,卻很難造就出允文允武的博通人材。 這原因從學子那能得到很好的解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文善武要達到頂端很難,而且經(jīng)濟上負擔很重,束修和學武的費用非常大,一般家庭其中一樣都難以應(yīng)付,而且這時代沒有計劃生育,又非一夫一妻,一個家庭往往不止一個孩子,本來可以培養(yǎng)兩個人的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