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女炮灰[快穿] 第832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穿到沒有辣椒的世界后、咸魚小結巴他又浪又慫[穿書]、在年代文里吃瓜、六零之囤貨強手、科技強國,向秦始皇直播四大發(fā)明、重回1979、貴妃嬌寵日常、末世兄妹流放種田、八零后重生日常、世人為我塑金身[快穿]
陳御史再次站出來,悲聲泣道:“皇上,此舉有違綱常啊,請皇上三思,收回成命?!?/br> 蕭遙看向他:“怎么,你又要無理由卻以死相逼了么?” 陳御史頓時一抖,忽然想起上次,頓時訥訥不敢出聲了。 蕭遙的俏臉上重新露出笑容:“六部回去,都給朕好好擬一份條陳,一個月后早朝交到朕手上。希望,眾卿不會讓朕失望?!?/br> 百官下朝之后,都忍不住紛紛抱怨:“皇上越發(fā)說一不二了,既已決定,何必還問我等意見?” 先皇可從來不會這般態(tài)度強硬。 一名官員說道:“皇上是個有為君主,故決斷力十足?!?/br> 一般能干之人,都不允許別人違背自己的主意,更何況是一個皇帝呢? 一名老官員嘆著氣說道:“女子入朝為官,只怕天下要大亂了啊?!?/br> “亂了正好,正好可以請皇上收回成命。” 一名須發(fā)皆白的官員捋著胡須笑道: “諸位何必著急?天下女子者,識字的不多,識字又有才干的,更少。且男子入朝為官亦須參加科舉,女子入朝為官,自然不例外。如此一來,女子便是參加科舉入朝為官,也得幾年后了,再者只怕能榜上有名的,極少。屆時若有家族不許其參加科舉,又篩選掉一批女子?!?/br> 眾人一聽,頓時都點點頭:“此言甚是?!?/br> “既女子要入朝為官,與我等同朝為官,那么,女子的考核,絕不能比男子簡單?!?/br> “此言甚是!” 百官心中有了主意,臉上憂色頓時一掃而光。 丞相與六部尚書聽著眾人的討論,都沒有做出什么表示。 以他們對皇上的了解,她想做的,必定能做成的,百官想的,還是太天真了。 不過,由著他們折騰阻止也是好的,若成了,倒免了他們出手,若不成,也怪不到他們身上,他們屆時再想辦法便是了。 第二日,有影響力的報刊均發(fā)文刊登王舒余捐贈個人財產到國庫一事,并嘉獎王舒余為天下女子的楷模,與何細君一般,都是女子中的佼佼者,值得流芳百世。 接下來的幾期,均刊登這方面的消息,隱隱向民眾傳播,女子中也有優(yōu)秀者,該入朝為官,為天下老百姓做實事。 丞相與六部尚書見了,都心道果然。 他們就知道,皇上一旦要達成某個目的,那是必定有手段的。 此時女子入朝為官的消息還未確鑿,皇上便開始做輿論準備了。 偏生登在報上的文章,一篇篇寫得才華橫溢、有理有據,叫人看了著實不知道該如何反駁——都是庶吉士以及翰林院那些飽學之士寫的,自然有理有據了。 丞相與六部不做動作,百官覺得這思想控制太厲害,絕對不行,當即也寫了文章反對,并投到報刊上。 很快,兩種觀點在報刊上打起了嘴仗。 蕭遙通過兩派的論述與爭戰(zhàn),很快清楚了反對派始終堅持反對那幾個點——無非就是前所未有、亂了綱常,會霍亂家庭,致使天下大亂這些。 丞相與六部官員看到,都不住地點頭。 就是這般,讓天下人都知道,若女子入朝為官,將影響一個家庭的安寧。 然而,他們家里,首先起了火。 丞相的嫡長孫女,今年剛滿十五歲,從小酷愛讀書,練得一手字頗為出色,且愛跟在朝為官的父兄打聽朝堂上的消息——因她天資聰穎,又是嫡長孫女,故大家都寵愛她,也愿意給她講。 如今,這位小姑娘隱約從祖父以及父親口中得知,蕭遙打算頒布律令,讓女子亦能入朝為官,當即就興奮了,馬上興致勃勃地表示自己亦要參加科舉,將來入朝為官。 丞相聽了,以為小姑娘胡鬧,并不放在心上。 不想小姑娘十分認真,當天就翻出了丞相父子當年參加科舉用的書籍以及批注,認真閱讀起來。 丞相見孫女兒居然是認真的,當即就道:“女子該以閨閣事為上,守好后宅,給丈夫一個安穩(wěn)舒適的家,入朝為官純粹是胡鬧。” 丞相的嫡長孫女頓時不高興了: “祖父,都是女子,為何男子入朝為官,女子守后宅?怎地不能男子守后宅,女子入朝為官?再者,出色的女子如皇上、何細君并王舒余者,比天下許多男子都優(yōu)秀,如她們一般有何不好?” 丞相還未來得及說話,他的孫女又快速說道:“天下女子者,若有喜歡安守家宅的,便安守家宅好了。若不喜歡安守家宅,更喜歡入朝為官,為天下百姓做事,那邊入朝為官好了,皇上此舉,起碼能給如我這般,有志于入朝為官的女子一條路?!?/br> 丞相氣得吹胡子瞪眼:“胡鬧!” 孫女兒很委屈:“祖父,你說不過我,便說我胡鬧。如此霸道,可還有什么討論的必要?若權力大之人便可做主,對不同意見可以簡單粗暴地說一句胡鬧,那皇上直接讓女子入朝為官,對祖父說胡鬧便罷。” 丞相頓時氣了個倒仰。 京城權貴家的許多女孩子都亢奮起來,紛紛表示要參加科舉入朝為官——先前蕭家皇朝沒落,大臣家都巨富,因此家里的女孩子都是精心培養(yǎng)的,詩詞歌舞琴棋書畫無一不精,故見識也格外不同。 當然,也有那些被養(yǎng)得溫婉嫻靜的姑娘,認為入朝為官是拋頭露面,不適合女子,但這些女子不出聲,出聲的,都是有志向于入朝為官的。 這些女孩子先前便羨慕蕭遙能登基成為女帝,如同男子一般為天下老百姓謀福祉,苦于自己沒有機會,如今得知有機會入朝為官,自然卯足了勁兒說服家里人。 甚至有小姑娘跟自家長輩說出:“若我入朝為官,那么將來,歷史上亦記我們家一筆,畢竟是第一批入朝為官之女子。若不許我去,其他家姑娘去了,到時被記載在歷史上的,便是其他家的姑娘了?!?/br> 這一句話著實叫大人猶豫起來。 畢竟誰都希望自己家族能流芳百世的,再想到自家女兒確實天資聰穎,若入朝為官,沒準還真有作為。 只是,女兒遲早要出嫁的,這名聲將來,或許是其夫家的。 可在出嫁前入朝為官,那么記載的,應該是某某之女。 蕭遙給六部分派了任務,讓他們忙于此事,自己則開始著手收拾先皇留給她的探子營了。 她也不試探了,直接全部解散,并將可以確定是屬于房止善的探子全部投入大牢,當作謀逆論處。 隨即,她從鷹營中選出最優(yōu)秀的那一批,弄成屬于自己的探子營! 一個月后,蕭遙拿到百官的條陳,一份份看過,發(fā)現(xiàn)好幾家家有優(yōu)秀女兒的高官們寫的條陳還不錯,列出女子入朝為官的優(yōu)缺點,并寫出自己的意見,又詳述當真允許女子入朝為官時,相關人家該如何協(xié)助好后宅的管理…… 林林總總,寫得很是詳細。 蕭遙對此很是滿意,讓女子入朝為官,是她必要做的,原就打算一定推行,若百官反對,便迂回曲折,總之便一定推行,如今大臣們雖然反對的多,但支持者有理有據,壓力并不算大。 正在給蕭遙起草文書的張公子道:“皇上,天下讀書人認為女子入朝為官者荒謬,可想好如何應對?” 讀書人能量大,若處理不好,難免會生出大事來,且皇上的名聲,亦會敗壞。 蕭遙說道:“那么,朕登基為帝,可荒謬否?” 第二天報刊便有一篇支持女子入朝為官的文章,且文章還拿蕭遙舉例,認為這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時代,這是允許天下人爭鋒的時代,優(yōu)秀者,不論男女,都將脫穎而出,成為這個時代光華璀璨的人。 因蕭遙這個女帝的存在,許多反對的聲音最后都消沉下去了。 蕭遙的能力如何,那是有目共睹的,許多書生看看自己身邊便能發(fā)現(xiàn),自打蕭遙登基為帝之后,不僅興修水利、發(fā)展農桑,還鼓勵行商,以至于許多農戶也能賺些錢補貼家用,日子過得不錯。 蕭遙是個有為的君主,這是許多書生都愿意承認的,所以蕭遙鼓勵女子入朝為官,他們看多了報刊,便也就不再反對了。 或許,皇上是對的呢? 再者女子入朝為官是荒謬的,那皇上為帝呢? 作為讀書人,還是不要與皇上對著干的好,皇上是個明君,后世歷史寫她,多是褒揚的,屆時自己作為一個反派出現(xiàn),那可就丟臉了。 盛世時,皇帝的話語權很大。 這一次拉鋸戰(zhàn),最終還是以蕭遙的勝出為結局。 在確定了女子亦可入朝為官之后,朝廷很快頒布相關律令,同時又頒布了令天下讀書人都震驚的消息。 三年后科舉,將添加六部職責的題目,各書生須從今年開始,了解各部職責以及相關之事,屆時將由翰林院以及各部編書,將相關內容裝訂成冊。 而女子者,亦一般程序,與男子一般參加科舉。 翰林院以及各部看到這消息,全都驚呆了,這工作量可不小啊,短時間之內,如何能整理出來? 當即,在朝堂上訴說時間太緊,問蕭遙要個期限,且一定要寬松一點。 蕭遙反問:“眾卿身居各部,對各部知識與職責不是爛熟于心的么,只是將現(xiàn)有的相關之事列出來,又有多難?誰若不得空閑,可上折子與朕說,朕另選他人?!?/br> 百官頓時沒了聲音。 這相當于編寫給天下學子看的書籍,一旦參與,那將名垂千古的,誰舍得放棄這么個機會? 不僅得寫,還得好好寫,爭取最大限度表現(xiàn)自己。 以皇上想一出是一出的性子,只怕以后這些事還不少,若自己表現(xiàn)優(yōu)秀了,以后皇上或許會直接指定自己做呢。 一時之間,百官忙碌起來。 三年后,會試開始,參加會試的女子共計三十六人,其中全部榜上有名,雖然名次都靠后,但還是震驚了天下書生。 會試過后便是令人矚目的殿試,狀元榜眼與探花很快選出,打馬游街、參加瓊林宴等,一一輪番上。 只是與三年前不同的是,今年瓊林宴上,有不少年輕的姑娘家,她們或是溫柔賢淑,或是直爽英氣,相同的是,臉上都帶著淡淡的自信于憧憬。 蕭遙看得很滿意,雖然只有三十六人,可是她知道,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女子入朝為官,綻放出屬于自己的芳華。 繼女子入朝為官之后,蕭遙很快頒布發(fā)令,那便是天下蒙學,可招女夫子,不得歧視,憑考試應聘,且各地蒙學的女夫子須占一定比例。 不僅京官,就是地方官,都習慣了蕭遙一出又一出的舉措,因此在心中略微一吐槽,就很快執(zhí)行了——沒看到京城的大佬們都反對不了皇上么?他們這些地方官,哪里有膽子與能力跟皇上對著干? 老百姓會請人投稿到報刊曝光,皇上還有一批密探,他們就是想陽奉陰違也得好好掂量掂量。 再說,他們能清楚地感覺到,蕭國迎來了盛世的氣象——這兩年起,若非有特大的災情,否則基本不用從國庫那銀子賑災了——小一點的災情,他們這些地方官員便能處理好。 一來,各地方的財政年年略有剩余,二來,因著航海發(fā)達,與各國貿易往來,就業(yè)機會增多,許多老百姓手里都有了余錢,遇上了收成不好的年份,他們拿出一些余錢,再在父母官的幫助下,可以應付過去。 三十年后,蕭國已經成為了全球知名的富庶之國,無數國家派遣使者前來互通有無,學習蕭國的各種模式,又有無數國家的有識之士慕名前來,想為蕭國效力。 這一年,蕭遙已經五十多歲了,皇弟則四十多了,而且也有了身子強壯的子嗣——皇夫袁征手上有能人,幫皇弟徹底拔出體內的毒。 百官都以為,皇弟或許是撐不到皇上去世之后登基了,或許,皇位將傳給他的兒子。 然而就在幾乎所有人均這么認為,就連皇弟也這么認為時,蕭遙忽然頒布了一條震驚天下的圣旨。 自即日起,政務由張丞相——從前那位張公子——處理,但張丞相亦受各部門制約,皇帝對重大事件有參與權,但皇室更多是屬于象征意義的存在。 而未來的丞相,將由皇帝與百官投票產生,代表著天下百姓的利益。 作為一名掌控力十足的皇帝,蕭遙頒布這條圣旨后,天下老百姓都不大愿意接受——他們喜歡這位讓他們吃飽飯過上好日子的皇上,他們擔心那個丞相會胡亂行事,讓他們過回苦日子。 可是很快,蕭遙便一再保證,自己還是皇帝,亦會參與政事,只是與從前略有些區(qū)別罷了。 老百姓不知道這略有區(qū)別的水分有多大,很快被說服了。 而天下讀書人以及百官呢,他們心中雖然不舍,但是更多的是成為丞相的雄心壯志——雖然知道,丞相的權利絕對沒有先前的皇上大,被六部制約,頒布的發(fā)令,是六部商議之后的結果,但是這不管怎么說,都屬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正是他們所追求的。 后世歷史學家特別喜歡研究這一段歷史,簡直研究到滾瓜爛熟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