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時間軌跡
書迷正在閱讀:如歌似夢、御前男朋友、[綜韓劇]夢醒時見你、年下小狼狗、膽小鬼、犬狼、以地為床、反派今天乖了嗎(快穿)、異位面見聞、仙界供應商
第二章 時間軌跡 起點與終點周而復始,王朝的榮辱興衰也在輪回往復:作為泰國歷史上第一個有史可考的王朝,素可泰迎來了“幸福的黎明”;即便它黯然退場,大城王朝又重新披上榮耀的光環(huán);吞武里王朝艱難復國,雖然曇花一現(xiàn)卻成功延續(xù)了泰文化之血脈;當曼谷王朝輝煌臨世,現(xiàn)代泰國也緊隨而至——時間的軌跡漸行漸近,歷史的脈絡日益清晰。在王朝與政權的更迭中,文明與文化代代傳承,迸射出耀眼的光芒。 史前文化 遙遠的蠻荒年代若能留下零星的人類活動痕跡,足以讓后人驚喜萬分。泰國雖然沒有四大文明古國那般悠久的歷史,但是這片土地上也從不缺少古老的印記??脊艑W家們努力探尋著先民遺落的蛛絲馬跡,試圖從中捋出幾絲清晰的脈絡。 ◎早期泰國歷史 近年來,泰國境內陸續(xù)出土了一批古物。在南邦發(fā)掘的直立人化石大約可以追溯到50萬年以前;在班清一帶出土的陪葬用品陶器和青銅首飾等,大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600年~公元前250年;在烏汶附近,還發(fā)現(xiàn)了大約3000年前的古老巖畫。這一系列證據(jù)表明,早在5000年以前,湄公河谷、阿叻高原一帶就有農耕者和制青銅者居住。那些早期人類經(jīng)歷過何種際遇,今人已經(jīng)無法得知,只能從有限的文獻中去追尋一段模糊的歷史。 從古墓中挖掘出的陪葬陶器 當時間推進到公元前300年,早期的印度商人開始把印度教和佛教引入泰國。到了1世紀左右,兩種宗教在泰國廣為流傳,漸漸滲入孟人的族群。孟人是東南亞地區(qū)的古老民族之一,古代孟人主要分布在今日泰國和緬甸的廣大地區(qū)。3世紀左右,他們在湄南河盆地建起了兩個小國家,后來受到印度教和佛教的影響,逐漸接受了小乘佛教。 當孟人逐漸興起的時候,泰人開始從中國南部向東南亞地區(qū)遷移,他們使用一種單音節(jié)帶聲調的語言,屬于東南亞最重要的一種民族語言體系。不過,另一些學者認為他們是在東南亞獨立發(fā)展起來的原住民。不管是移民還是原住民,泰人在泰國的河谷地帶定居下來,開始從事農耕、狩獵活動,并漸漸由河谷向中部平原、東北高原地區(qū)擴展。 ◎陀羅缽底城邦王國 6世紀前后,以孟人為主的一個龐大族群在泰國北部建起了多民族的陀羅缽底城邦王國,主要由孟人、泰人、馬來人和高棉人組成。進入7世紀,陀羅缽底王國已成為湄南河下游地區(qū)的重要國家,商業(yè)、佛教、文化均比較發(fā)達,尤其是佛教藝術更具特色,在整個泰國藝術史上都占有重要地拉。到了11世紀,這個國家相繼建起了佛統(tǒng)、華富里、烏通郡、枯磨郡等一批重要城鎮(zhèn)。 9世紀以后,位于南部的高棉帝國漸漸崛起。這個帝國一度統(tǒng)轄湄南河谷東岸和老撾北部,后來慢慢演變成今日的柬埔寨。走向極盛之時,該帝國征服了陀羅缽底王國,將疆域擴張到馬來半島。在它的影響下,華富里、素可泰、披邁等地建起了不少高棉風格的寺廟。 13世紀初期,高棉帝國的強勢君主阇耶跋摩七世去世,昔日的強盛帝國日漸勢微。與此同時,泰國境內一些泰族城邦憑借強大的武裝力量開始興起,在泰國的南部和北部建起了兩大王國。 泰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水燈節(jié),年幼的僧侶正在向水中放置水燈,以此來祈福許愿。 素可泰王朝時期 南方的高棉帝國沒落之時,也正是西方的緬甸蒲甘王朝衰退之時??吹絻纱髲娛主鋈煌藞?,泰族勢力乘機崛起,于13世紀先后在泰國南部建起了素可泰王國,在泰國北部建起了蘭納王國。與蘭納王國相比,素可泰王國持續(xù)的時間比較短,只有一百多年,但它卻被視為泰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 ◎素可泰王國 古城內歷經(jīng)歲月打磨的廟宇。 1238年,泰族首領邦克郎刀聯(lián)合另一個泰族首領,向高棉帝國駐扎在素可泰的真臘軍隊發(fā)起一場猛烈的進攻。真臘軍隊被打得四處潰敗,泰族軍隊贏得了勝利,戰(zhàn)爭結束以后,該地區(qū)建起了素可泰王國。這是泰國歷史上有史可考的第一個王朝,國都就設在素可泰。 兩年后,這個新興國家乘勢而起,快速向四周擴張。到了第三代國王蘭甘亨統(tǒng)治時期,素可泰王國已擴張成為中南半島上的一大強國,境內領土不但包括今日泰國中部的大部分,而且西至今日緬甸丹那沙林地區(qū),南抵馬來半島的北部。 金寶塔與柚木教堂 在蘭甘亨國王統(tǒng)治期間,泰國進入了黃金時期,在歷史上被稱為“幸福的黎明”。說起來,它確實是一個朝氣蓬勃安居樂業(yè)的幸福國度。國王非常注重國內各項產(chǎn)業(yè),農業(yè)、漁業(yè)和商業(yè)等方面均呈現(xiàn)出一片興旺景象。這位篤信佛教的國王還把佛教定為國教。在他的影響下,國內一些大型城市大興土木建造寺廟,國都素可泰相繼建起了瑪哈泰寺、西沙瓦寺、西春寺等規(guī)模宏大的建筑。 為了維護統(tǒng)一,素可泰王國推行軍政統(tǒng)一政策。成年男子平時從事農業(yè)耕種,戰(zhàn)時即征戰(zhàn)沙場,在他們的努力下,高棉帝國的入侵者被陸續(xù)驅逐出境。蘭甘亨國王則親力親為,融合了高棉人、孟人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創(chuàng)造出統(tǒng)一的泰文,形成今日泰文的基礎。 由于蘭甘亨國王對泰國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人們把他稱作“蘭甘亨大帝”或“泰國之父”。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位杰出的國王曾先后五次遣使中國,本人亦兩次訪問過中國,在中泰兩國友好關系史上締造了一段佳話。 蘭甘亨大帝去世以后,素可泰王國于14世紀中期漸漸走向衰落,屬地一些首領紛紛宣布獨立,整個國家處于分離狀態(tài),位于南部的大城王國(也稱阿瑜陀耶王國或阿瑜塔亞王國)乘機發(fā)兵進攻。1378年,隨著素可泰王國最后一位君主逝世,泰國歷史上的素可泰王朝也走向了終結,境內領土均被劃入大城王國的版圖。 ◎蘭納王國 自1050年以后的200年間,泰族人逐步遷移并聚居在今日泰國的北部地區(qū)。第一位泰族統(tǒng)治者是孟萊王,他是中國云南西雙版納泰泐族的后裔。 13世紀中期,孟萊王在湄公河上游清盛的一個小鎮(zhèn)上建起一個小王國。接著,孟萊王又征服相鄰的兩個小鎮(zhèn),于1292年在清邁建起一座新都城。其后的一個多世紀里,清邁的歷代統(tǒng)治者先后征服泰國北部的若干小王國,取代了“原居民”孟人,成為泰國北部的統(tǒng)治者。 金光燦燦的廟宇,讓人忍不住駐足多看幾眼。 1355~1525年,蘭納王國進入鼎盛時期,不但征服了帕王國和難王國,而且在與大城王國交戰(zhàn)后控制了西沙差那萊地區(qū)。此時的蘭納王國實力雄厚經(jīng)濟繁榮,在清邁、清萊建起了多座寺廟。 素可泰歷史公園 1525~1558年,這個王國進入衰落時期。國內政局極不穩(wěn)定,兩位國王相繼被殺,強敵大城王國再度來襲,蘭納的貴族們不得不求助于瀾滄王國(即老撾)。瀾滄王國派出援軍,雖然幫助鄰國解決了一時之困,可在戰(zhàn)事結束的同時也帶走了蘭納的國寶——一尊玉佛和佛像金身。 友國離去不久,蘭納王國很快又被緬甸占領,度過了長達二百多年名存實亡的傀儡日子。直至1774年,該國才出現(xiàn)一位英雄人物披耶卡維拉將軍。其時,披耶卡維拉將軍與吞武里的鄭信王聯(lián)手,趕走清邁的緬甸人,本人亦成為新一任蘭納國王,為這個傀儡王國迎來了新生。 此后一段時期里,新國王翻修寺廟修筑護城河,重建清邁城墻,并與英國人展開柚木交易,繁榮了當?shù)氐慕?jīng)濟。然而好景不長,1782年,披耶卡維拉國王逝世,蘭納隨之分崩離析不復存在。 除了蘭納王國與素可泰王國,這片土地上同期建立的還有其他一些小王國。由于素可泰王國在泰國歷史上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建立過一套比較完善的國家管理體系,并見證了佛教的重要發(fā)展階段,因此人們把它視為泰國的第一個王朝。 鑲嵌在墻壁里的大象石雕 大城王朝時期 14世紀中期,泰國北部的素可泰王國漸漸衰落。在湄南河下游的素攀地區(qū),素攀太守烏通正在悄悄積蓄實力。待到兵強馬壯時機成熟,他率領軍隊于大城建立新都,并將王號定為拉瑪鐵菩提,正式宣布脫離素可泰王國——這一舉動意味著拉開了泰國歷史上大城王朝的序幕。 ◎內政外交齊頭并進 大城王國成立后,發(fā)起一連串軍事行動,迅速征服湄南河中下游部分地區(qū),吞并了搖搖欲墜的素可泰王國,與北方的蘭納王國相互毗鄰。 烏通是大城王國的首位國王,也是華裔商人的后代。為了加強王權統(tǒng)治,他在國內推行君主制,各省的統(tǒng)治者均由國王本人任命。同時,他還借助素可泰王國積淀的雄厚基礎,大力組合泰族的軍力、孟族和高棉族的行政,以及華人的商業(yè),全力推進新王國的綜合實力。 在經(jīng)濟方面,大城王國推行“薩迪納制度”。即土地屬于國王所有,貴族、官吏等按照職位高低和官銜大小授予不同面積的土地,農民雖然也有土地,但面積很小。這項制度在泰國沿襲了幾百年,直至19世紀末期才被廢除,它的出現(xiàn)標志著封建土地所有制開始在大城王國出現(xiàn)。 在一定程度上,薩迪納制度的實施促進了大城王國的農業(yè)發(fā)展。當時的農業(yè)除了水稻種植廣泛以外,甘蔗、棉花等農作物開始大面積普及。此外,捕魚和狩獵也得到很大的發(fā)展,尤其是在商業(yè)貿易方面。由于地處交通要道,大城王國成為一處重要的對外貿易點,溝通了中國、波斯與歐洲多個國家的貿易往來。不過,此舉也導致國都與沿海城鎮(zhèn)異常繁榮,內地和農村特別貧窮落后的狀態(tài),而且這種狀態(tài)的影響一直持續(xù)至今。 大城府歷史公園中的佛像窟 在建國初期,大城王國和中國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關系。這個國家當時頒布了一項法令,禁止其他國家的人居于境內,唯有來自中國的商人除外。在此期間,中國正處于明王朝盛起之時,大城王國首先拋出了橄欖枝。明王朝欣然與之交好,明太祖先賜其“暹羅”之名,明成祖后來又贈“暹羅國王之印”,據(jù)說鄭和下西洋時也來過大城。為了紀念這位航海家的到來,人們還將大城郊區(qū)的一座寺廟進行擴建,更名為三寶宮寺。 ◎兩次敗于緬甸王朝 與素可泰王國相比,大城王國雖然在軍事、經(jīng)濟等方面有了更大的發(fā)展,但是君王的執(zhí)政風格與前者明顯不同。大城的君主受高棉文化的影響比較大,并不沿襲蘭甘亨國王的仁善之舉,而是采用專制手段在國內強制推行一系列舉措,在國外則與鄰近國家時常發(fā)生沖突,曾經(jīng)不止一次地與蘭納王國交戰(zhàn)。 被歷史殘留的一段古城墻 16世紀中期,緬甸的東吁王國變得日益強盛,漸漸成為與大城王國實力不相上下的一支勁敵。在緬軍的不懈進攻下,大城王國被逼議和。到了1569年,緬王莽應龍利用該國內部矛盾,一舉征服了對方,此后十五年里,大城淪為緬甸的附屬國。 位于大城府內的一座古代寶塔建筑,雖然略顯破舊,但其昔日的輝煌仍依稀可見。 歷經(jīng)千百年時間洗禮的古樹,枝丫纏繞,引得許多游客駐足。 1584年,“黑王子”納黎萱國王率領軍隊經(jīng)過多次戰(zhàn)斗,終于恢復了國家獨立。為了慶祝其中一場戰(zhàn)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人們特意建起亞柴蒙考寺。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大城王國漸漸抹去附屬國的陰影,一步步恢復了榮耀之光。到了17世紀,它不但將柬埔寨收為附屬國,還將疆土擴至馬來半島南端的馬六甲一帶,成為中南半島上的一大強國。 據(jù)說那時候,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曾派出使臣到訪此地。隨行的英國商人和教士認為大城與倫敦相比毫不遜色,擁有眾多的宮殿、廟宇和運河,城市人口大約在30~100萬之間,他們紛紛贊嘆大城是“東南亞最美的城市”。 進入18世紀以后,大城王國的統(tǒng)治階層屢生內訌,地方封建主的分封割據(jù)也日益嚴重。這種糟糕的情況持續(xù)了幾十年,那個強大的對手緬甸一直覬覦未休。1765年,緬甸貢榜王朝的統(tǒng)治者孟駁趁著大城國力衰退,率領軍隊悍然發(fā)起一系列兇猛的進攻戰(zhàn)。1767年,緬軍圍城14個月后,大城國都淪陷,許多建筑付之一炬,無數(shù)藝術珍品被劫掠一空——在泰國歷史上持續(xù)417年、共有33位君主的大城王朝至此終結。 吞武里王朝時期 在泰國歷史上,吞武里王朝僅存在了短短的15年,是一個歷時最短的王朝,但它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為這個王朝的締造者是名列泰國五大帝的達信大帝,他與中國淵源頗深,祖籍廣東澄海區(qū),擁有一半的華人血統(tǒng),原為大城王國的一位華裔將領。 ◎收復故都,開辟新王朝 1767年4月,緬軍攻陷了大城。雖然他們取得了勝利,但對于泰國的統(tǒng)治并沒有維持多久,這一切都是因為達信。 一座自水上穿行而過的大橋,連通了吞武里的過去與現(xiàn)在。 達信又叫鄭信,中國歷史上把他稱作鄭昭王(“昭”意為“王”),泰國歷史上則把他稱作達信。在大城淪陷之際,這名年輕的將領率領一支大城余部浴血奮戰(zhàn)殺出重圍,成為那場亡國之戰(zhàn)的幸存者。 寺廟里的神話人物雕塑 兩個月后的某一天,達信一行準備攻打尖竹汶。吃過晚飯,他命令部下將鍋爐碗缽等炊具全部搗毀,并號令全軍明天入城吃早餐!一道軍令體現(xiàn)破釜沉舟之志,極大鼓舞了將士們的決戰(zhàn)之心。第二天一早,這支逃亡之軍在尖竹汶一戰(zhàn)中大獲全勝,將士們進城美美地吃了一頓早餐。 在接下來的整個雨季,達信把該城作為復國基地,一邊招兵買馬,一邊召集青壯年男子制造戰(zhàn)艦。雨季結束后,大城余部已經(jīng)擴充至五千精兵,所造戰(zhàn)艦也達到了數(shù)百艘。當年11月,達信率領軍隊,自尖竹汶出發(fā)一路行軍至湄南河河口。經(jīng)過數(shù)場激烈的戰(zhàn)斗,這支強悍的部隊收復了吞武里城,然后逆流而上,殺向大城緬軍的駐扎重地三菩提樹營。緬軍完全沒有料到會有一支軍隊從水路殺來,戰(zhàn)不多時便潰不成軍全線敗退,徹底被逼出了大城。緬甸貢榜王朝的孟駁王絕對沒有想到,從占領到退出,緬軍在大城僅僅停留了短短七個月。 獲勝之后,年輕的達信看到昔日雄偉壯麗的國都如今滿目瘡痍,心里不勝悲涼。如果執(zhí)意重建大城,不僅要耗費極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還會在緬軍來犯時不易形成對抗之勢。再看吞武里,雖然此城面積較小,附近卻有威猜巴碩堡可做屏障,而且該城接近???,即便對敵不利時亦可取道退回尖竹汶。如此一想,達信決定定都吞武里。吞武里位于湄南河河畔,對岸有座橄欖村,那就是今天的曼谷。 1767年12月,達信在吞武里登基稱王,史稱鄭王。因他此前曾為達府侯王,故而又稱達信大帝。泰國歷史上的第三個王朝——吞武里王朝由此開始。 ◎統(tǒng)一祖國,開疆拓土 吞武里成為新的國都,達信召集戰(zhàn)亂中散居各地的臣民,在此共商收復河山之計。同時,他還積極向外國商船購買糧食,解決民生問題。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休整,達信開始逐步實行收復大計。他帶領漸漸壯大起來的軍隊南征北討,接連收復失地,歷時三年終于完成了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將一個支離破碎的王國重新團結起來。 建造于石頭上的白色小塔,為吞武里增添了幾分凝重。 接下來,吞武里王國開始對外實行武力擴張。1771年,達信率軍出征柬埔寨,并在其后七年里使其淪為附屬國。到了1774年,他又率軍征服南奔、蘭納、老撾等地。吞武里王國的疆土急劇擴大,北邊直達萬象、鑾巴茫,南邊統(tǒng)轄甲蘭單、單卡奴、沛武里,東邊擁有老撾、高棉湄公河地區(qū),西邊遠達緬甸的毛達瑪、塔威馬力、禾腦悉等。 連接曼谷和吞武里的大吊橋,充滿了現(xiàn)代氣息。 在開拓疆土的同時,達信在國內推行多項舉措。為了保護中小封建主和商業(yè)階層之利益,他開始打擊僧侶與貴族,此舉引起很多貴族的不滿。1782年,故都大城發(fā)生一場聲勢浩大的反對封建主的斗爭。其時,達信已派出大將彼昭耶卻克里率軍遠征,沒想到這位將軍聞訊后趕回吞武里,與一群貴族聯(lián)手廢黜了大帝,并當場下令將其處死。 由于國王的血液不能接觸大地,達信最后被塞進一個麻布袋子里,被一群惡徒用檀木棒暴打至死,他的離去意味著吞武里王朝的終結。 吞武里王朝雖然只存在了15年,但是國家的重獲獨立和統(tǒng)一保證了泰國文化的延續(xù)。特別是達信大帝全力維護佛教,下令搜集戰(zhàn)亂中的大藏經(jīng)文,而且定期捐善款做佛事,修葺和建造了多座佛寺,吸引各地僧人紛紛前往吞武里重振佛法。 為了紀念功勛卓著的達信大帝,泰國建起一座巨大的銅像,并將每年12月28日定為“鄭王節(jié)”。在遙遠的故鄉(xiāng),廣東澄海區(qū)也為他建起了一座壯觀的衣冠冢,這座衣冠?,F(xiàn)已列入澄海區(qū)重點保護文物。 曼谷王朝時期 1782年4月,昭披耶卻克里自立為王,建立了卻克里王朝,號稱拉瑪一世。在執(zhí)政期間,拉瑪一世的第一項舉措就是把國都從吞武里遷至河對岸的曼谷,并建起了大皇宮,因此卻克里王朝又稱曼谷王朝。曼谷王朝是泰國歷史上的第四個王朝,一直延續(xù)至今。 ◎五代國王勵精圖治 在拉瑪一世的籌建下,曼谷開始大興土木,從不起眼的城鎮(zhèn)一下子貴為國都。人們在島嶼周圍開辟了數(shù)條運河,大皇宮、玉佛寺巍然佇立,一批巨大而莊嚴的佛像相繼立起。 拉瑪二世登基以后,全力保護國內文學,頒定了史詩巨著《拉瑪堅》的經(jīng)典版本,這部作品源于梵語詩歌《羅摩衍那》。除了繼續(xù)修建大皇宮以外,他和他的繼任者拉瑪三世將曼谷幾座最精美的寺院做了整修與擴建,比如黎明寺、臥佛寺和善見寺。在拉瑪三世和拉瑪四世統(tǒng)治時期,該國先后遭到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的入侵。1851年,拉瑪四世與英法兩國簽訂貿易協(xié)定,允許兩國享有治外法權。與此同時,這位國王還在國內開始實行經(jīng)濟改革,并聘請了西方顧問幫助實現(xiàn)國家現(xiàn)代化。 拉瑪五世雕像 拉瑪四世又稱馬古大帝,是一位博學多才、思想新潮的國王。他精通英語、拉丁語、巴利語、梵語,通曉歷史、地理和科學,在成為國王以前曾經(jīng)出家為僧27年,非常了解尋常百姓的生活。為了增強國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他在19世紀末繼續(xù)推進經(jīng)濟改革,同時全力實施對外開放。 繼任者拉瑪五世緊隨其后,一邊努力借鑒西方經(jīng)驗,一邊將改革之路越拓越寬。拉瑪五世是馬古大帝的兒子,又稱朱拉隆功國王。1868年,這位年輕的國王登基時只有15歲。執(zhí)政期間,他由一個觀念新穎的少年漸漸轉變成一個偉大的改革家,推行的各項舉措也對泰國的歷史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一系列重大影響。 朱拉隆功國王廢除了農奴制,終結了覲見國王要行跪拜禮的古老禮儀,多次聘用外國顧問,鼓勵皇室子孫們前往歐洲學習,并令國內的醫(yī)療系統(tǒng)和教育系統(tǒng)逐步走向現(xiàn)代化。當泰國國內出現(xiàn)巨大轉變,國際紛爭上也有了新的界定。1896年,英法簽訂條約,規(guī)定暹羅(泰國)為英屬緬甸和法屬印度支那之間的緩沖國,該國由此成為東南亞唯一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 每一座現(xiàn)代氣息濃郁的城市和廟宇,都有著不為人知的過往。 ◎建立現(xiàn)代泰國 1910年繼位的拉瑪六世,即瓦棲拉兀,是泰國歷史上首位出國留學的國王。他曾在英國劍橋學習,又在英國軍隊中服役,回國后開始在國內推行著名的卻克里改革,包括強制性義務教育及推廣姓氏的使用。可是,拉瑪六世一直沒有繼承人,即便建起了一座愛與希望之宮,也只得到一個女兒。逝世前夕,他把王位傳給了侄子巴差鐵樸。 巴差鐵樸即拉瑪七世,他于1925年繼承王位。沒過幾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機爆發(fā),導致泰國緊縮銀根,平民階層更是飽受摧殘。1932年,人民黨發(fā)動一場政變,將此前沿襲的君主專制改為君主立憲制,現(xiàn)代泰國的歷史自此而始。1939年,暹羅首次更名為“泰國”,意為“自由之地”。在后來的十年間,這個名稱兩度更改,直到1949年方才正式定名為“泰王國”。 即使是在晚上,宏偉的宮殿仍然氣勢恢宏。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的第二年,拉瑪八世駕崩,19歲的普密蓬·阿杜德從國外回來繼承王位,他就是泰國現(xiàn)任國王拉瑪九世。拉瑪九世是拉瑪八世的弟弟,名字“普密蓬·阿杜德”的意思是“土地的力量,無與倫比的力量”。 拉瑪九世在位期間,泰國政權長期掌握在軍人集團與國內黨派的手中。從二戰(zhàn)以后至20世紀末期,軍人集團長期把持政權,政府頻頻更迭。進入21世紀以后,泰愛泰黨的他信,人民力量黨的沙瑪和頌猜,民主黨的阿披實,為泰黨的英拉陸續(xù)當選泰國總理。 但不管時局如何動蕩,國王一直被視為這個國家最高統(tǒng)治階層的象征。而且每當國內發(fā)生重大事件,比如經(jīng)濟發(fā)展出現(xiàn)波動,軍事政變,內閣總理頻頻更換等,普密蓬國王便會出面處理與調停,使之迅速恢復平靜。 如今,拉瑪九世的在位時間已有六十多年,成為目前世界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世襲君主。作為曼谷王朝的第九任國王,他同時又是現(xiàn)代泰國歷史上一個不可替代的國家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