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慕容吐谷渾之孫葉延掌權后,以祖父之名作為族名,在青海湖周邊定居下來。 吐谷渾建國以來,一直奉行事強原則,先后附屬于宋、齊、北魏。 直至北魏末年,關隴爆發(fā)起義,這才與中央斷了聯(lián)系。 隨后,雖然起義被平定,但北魏內(nèi)部陷入權力爭奪,再也無心過問吐谷渾。 吐谷渾雖只是附庸,但其幅員遼闊,勢力范圍自西平臨羌城(青海湟源)以西,且末(新疆今縣)以東,祁連山以南,雪山(昆侖山、巴顏喀拉山、阿尼瑪卿山)以北,東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 如今北魏分裂為東西兩魏,東魏強盛,卻因有西魏阻隔,無法影響到吐谷渾。 而作為吐谷渾東鄰的西魏受限于自身實力原因,更無法干涉吐谷渾之事。 夸呂于公元535年繼任吐谷渾王,忍耐五年,眼見西魏似乎站穩(wěn)腳跟,于是自號可汗,正式擺脫與拓拔鮮卑的附庸關系,建都伏俟城。 伏俟一詞為鮮卑語音譯,意指王者之城,城北有菜濟河繞行,坐落在一片地域開闊、水草豐美的大草原上。 夸呂雖自稱為汗,但也并非不知天高地厚,他派遣使團跋涉數(shù)千里,不只是和親,更是要看一看東魏對待自己擺脫附庸關系的態(tài)度。 三月初七,使團入晉陽,高歡熱情接見了他們,對于吐谷渾所請和親,更是欣然應允。 當場敲定,由元善見娶夸呂堂妹為嬪妃,再從宗室挑選公主送往伏俟城。 使者得了允諾,興高采烈繼續(xù)南下,要走完最后一道流程,拜謁天子。 哪怕高氏掌控了東魏方方面面,但名義上的天子終究是元善見,而不是高歡,更不是高澄。 高澄得知消息,倒也沒太多想法。 雖說再苦不能苦天子,和親這等苦差事還需勞累元善見,這讓大魏忠良小高王深感愧疚,恨不能以身代之。 但他也明白,由自己迎娶蠕蠕公主,已經(jīng)很是遭人非議,再娶夸呂從妹,著實過分了一些。 畢竟世上確實沒有臣子和親的道理,迎娶蠕蠕公主是破例,而不是常例。 高歡也是出于這種考量,才決定讓夸呂從妹入宮為嬪妃。 畢竟那也只是一個從妹,掀不起多少風浪。 使團來到洛陽,驚嘆于前年古都之繁華,更在面見高澄,與他交談后,為其氣度所折服。 高澄倒也沒做什么,他只是談起了慕容鮮卑的輝煌過往,又對吐谷渾以1700戶西遷,開創(chuàng)今日局面贊賞不已。 認為無論是夸呂的才能,還是他祖先的功勛,稱汗無可厚非。 高澄對此總結道: “據(jù)地萬里,擁眾十數(shù)萬,不稱汗者,未之有也?!?/br> 使者被他哄得滿心歡喜,原以為東魏得知吐谷渾自行擺脫附庸關系,定會震怒。 哪知高家父子居然如此爽朗,絲毫不以為忤。 他對高家信都建義也是大加贊賞,對高澄更是恭維之至。 畢竟他對高氏信都建義的了解,都是來自一本在東魏廣為流傳的殘篇《高氏創(chuàng)業(yè)實錄》。 殊不知高家父子另有心思。 他倆都是重實利,輕虛名的人,東魏與吐谷渾之間有西魏阻隔,在吞并關隴前,難以圖謀。 與其如此,不如索性放棄了宗主國的頭銜,待將來混一華夏,再謀吞并。 畢竟古代不比現(xiàn)代,兩國交戰(zhàn)還要顧及國際輿論。 只不過高歡、高澄二人的想法略有區(qū)別,高歡希望能連結吐谷渾,東西夾攻西魏,使其首尾不能相顧。 但高澄對此并不看好,歷史上的吐谷渾之所以愿意在西魏后方鬧事,歸根結底在于西魏的強盛讓它有了危機感,故而行遠交近攻之策。 如今局勢較原時空有了非常大的變化,西魏國力衰微,而東魏過于強盛,夸呂腦子壞了才會給宇文泰扯后腿,將鄰居從弱小的西魏換成強大的東魏。 高澄的目的只是希望給夸呂一條退路,讓其誤以為自己無心吐谷渾,哪怕將來真要救援宇文泰,夸呂心存一份僥幸,即使出兵,也不至于舉傾國之力。 吐谷渾使者隨后拜謁天子,這一次的朝議相較上一回,并沒有出現(xiàn)爭執(zhí)。 很快和親一事便順利地通過了眾議,元善見下詔以濟南王元匡孫女為廣樂公主,遠嫁吐谷渾。 而他心里也對吐谷渾汗的堂妹,滿含期待,只是可惜這位親家相隔數(shù)千里,難以為臂助。 且不說夸呂是否會因為一個堂妹,便與高氏為敵,若吐谷渾真有這份實力,這份親事也不會落到他的頭上。 大不了高澄自娶,頂多再受一番非議,過往一些跋扈舉動,本就沒少被元氏死忠謾罵。 元氏立國百年,多少還是有些忠良,當然不是高家父子那種忠良。 只不過如今高氏未篡,自身又被殺怕了,故而不愿跳出來當靶子。 畢竟協(xié)助孝莊帝誅殺爾朱榮,自身險些被滅族的弘農(nóng)楊氏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同于慕容儼往柔然下聘,這一次高歡、高澄都未派遣大將往吐谷渾迎親。 為吐谷渾使者在渤海王府開設酒宴踐行時,高澄還是特意喚來了慕容紹宗作陪。 慕容紹宗出自慕容吐谷渾之弟慕容廆一脈,與夸呂也算沾點親戚關系。 席間,使者得知慕容紹宗先祖是前燕太原王慕容恪,當即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