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司州不設練兵大將,近八萬遷徙而至的晉陽將士全部轉入高澄的老部隊京畿軍,同時并入京畿軍的還有可朱渾元麾下三千人。 而原司州牧可朱渾元,高澄準備讓他轉為洛陽京畿大將的一員,一如彭樂、薛孤延、賀拔仁等原晉陽大將。 沒有永恒不變的政策,如今還只是權臣身份,高澄自然要把軍隊緊緊握在自己手中,等將來真正明確了君臣名分,再做調整也不遲。 送走了吏部侍郎崔暹,高澄又急忙招來兵部尚書封子繪,說是賦閑在家,可國事決策地只不過是從中書省轉移到了高澄的會客廂房。 與封繪之主要討論的是降卒問題,抓了十六萬人的俘虜,其中包括了一萬余人的武川鮮卑。 沙苑之戰(zhàn),宇文泰俘虜大量東魏士卒,整編其中部分人加入軍中,其余盡數(shù)放歸,就因為他養(yǎng)又養(yǎng)不起,殺也不敢殺,也不能奴役鄉(xiāng)人。 但對于高澄來說,并非燙手山芋,將這一萬人收編就是。 東魏降卒之所以叛亂,既有東強西弱的原因,更在于他們的家屬都在晉陽。 宇文泰倉皇而走,顧及的只有隨他逃出來的將士家眷,其余自發(fā)尾隨的大多被高澄驅趕回來,高澄計劃將這一萬武川鮮卑連同其家眷送往徐州,交由高岳統(tǒng)率,鎮(zhèn)守東南邊境。 剩余其余十五萬人中有近十萬州郡兵,高澄準備將他們重新整編,與其家眷分往河東、河南、河北等地繼續(xù)作為州郡兵,再從三河地區(qū)抽調等量州郡兵,遷其家屬往關隴地區(qū)。 當然,必須是先由元善見抽調三河地區(qū)州郡兵,再是高澄重新掌權,開赦關西俘虜,放往關東各地戍衛(wèi),小高王屬實是老不粘鍋了,好名聲他還得占著。 但這樣的事,多少傀儡天子還盼不著,畢竟高澄只是讓背鍋,不要人性命。 背得再多,也不用擔心他事后一刀殺了,為民除害。 臉皮再厚,到底還是有點底線的,哪怕不怎么高。 至于五萬蜀兵,高澄也不敢用,便決定分散去北疆恒、朔、云、燕、顯、蔚六州開墾,為了防止逃散,高澄也愿意與他們約定開墾所得,繳納正常賦稅以后,盡歸他們自有,至于婚嫁則不做限制,能在北方安家自然最好。 送走了封子繪,高澄又喚來可朱渾元,自然是要做對方的思想工作,畢竟司州牧可是刺史第一。 可朱渾元倒是好溝通,他東出以前,高歡以并州刺史誘惑,等到了關東,賀六渾卻耍起了無賴,是高澄出面調和,才讓可朱渾元臨時當上并州刺史,隨后又轉任司州牧,進入高澄麾下。 更何況司州牧這個位置,它難坐。 俗話說三生不幸,知縣附郭;三生作惡,附郭省城;惡貫滿盈,附郭京城。 可朱渾元是沒聽過這句俗語,但若有人提起,必定會引發(fā)他的共鳴,司州即京畿地區(qū),無論軍政事宜,都有大將軍府插手。 雖然高澄對可朱渾元甚為禮遇,過得也不算憋屈,但他一個武夫坐在這位子上,就是很閑,除非小高王出征,自己留守還能干點事,其余時候,就是悠閑度日。 如今轉為京畿大將的同時,高澄還給他加以顯赫虛銜,還能有什么不滿意的。 見可朱渾元欣然同意,高澄也長舒一口氣。 第三百三十七章 高公不出,奈蒼生何 一項項政令由賦閑在家的高澄主導制定,通過被高黨所把持的三省六部向各地傳達。 而高歡身死的消息也早已被各方官員知曉。 荊州刺史侯景在謀主王偉的主動請纓下,決定派遣他為使,往洛陽吊唁高歡,順便觀察高澄的態(tài)度,若是他要對自己動手,則立即豎起反旗,向南梁獻城,若高澄能容他,侯景也愿意繼續(xù)給高家賣命。 高氏明顯處于上升勢頭,實力本就不如人的南梁卻江河日下,瞎子都明白哪方前景更好,況且侯景自身也屬于懷朔集團中的一員,在朝中多有舊交,如司馬子如、孫騰等人,那都是微末時的好友。 原時空中,也是在原主打擊貪腐的過程中挨了整,才與司馬子如說出氣話‘高王在,吾不敢有異;王沒,吾不能與鮮卑小兒共事!’嚇得同病相憐的司馬子如趕緊遮住他的嘴。 但說出來的話如潑出去的水,覆水難收,面對原主誘招,走投無路他才選擇叛亂。 如今侯景與小高王之間,也只是當年高澄初出茅廬時,侯景抱有輕視之心,不聽調令。 只不過高澄這人比較記仇,侯景在另一時空的作為也不敢讓他全然相信,才有了諸多防備,但其實這種矛盾是可以被調和的,高澄南巡的時候就曾在襄陽與侯景把酒言歡,作勢一笑泯而恩仇。 當然,高家父子演戲也是出了名的,這讓侯景也不敢全然相信高澄真的與自己消怨,才有了王偉這趟洛陽之行,只不過他不知道王偉早就在暗地里姓了高。 武則天在看到駱賓王的檄文時曾有名言:‘有如此才不用,宰相之過也?!?/br> 但其實在她說這句話以前,原主就曾與侯景通信時,得知是王偉代筆后,感嘆道:‘偉才如此,何因不使我知?’ 原主的遺憾,自然由小高王代為彌補,他又怎么會對王偉視而不見。 與侯景遣使試探不同,豫州刺史堯雄、徐州刺史高岳則是真心實意派人吊喪,尤其是高岳,堂兄高歡的死讓他整日以淚洗面,高澄聽說后,也相信高岳的傷感并非作戲,畢竟他深知這對堂兄弟之間的情誼。(18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