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陳霸先之言讓蕭紀(jì)心頭振奮,他順勢問道: “孤之三兄,正位東宮二十年,如今貴為天子,其人雅好文章,博學(xué)多識,可為明主?” 陳霸先卻搖頭道: “建康天子若生在尋常人家,當(dāng)為一代文宗,但為君者,不在文章詞賦,而在籌謀軍政大事,建康天子先敗于二王,又屈膝于江北,已成齊人傀儡,何謂明主!” 蕭紀(jì)強(qiáng)忍心中喜意,又問道: “孤之七兄湘東王繹,麾下兵精將廣,于潯陽另立中央,而朝野噤聲,其威勢如此,可為明主?” 陳霸先又否定道: “湘東王繹刻薄寡恩,猜疑甚于齊主,我聽聞其起兵之處,麾下大將王僧辯恐使齊人得利,加以勸阻,卻遭其懷疑心向建康,拔刀擊之,如此性情,怎為明主!” 蕭紀(jì)又問道: “莫非陳將軍所言明主是孤之六兄邵陵王綸?” 聞言,陳霸先失聲發(fā)笑: “我聽聞邵陵王常懷弒父殺兄之心,此等不忠不孝之徒若為明主,豈不惹天下人恥笑!” 蕭紀(jì)嘆息道: “孤之三位兄長,皆非明主,如此我蕭家社稷,只怕必將為高賊所并,不能久矣。” 陳霸先卻一改此前的矜持,熱切道: “大王歷數(shù)先皇三子,卻獨獨漏了自身,大王受命蜀地之時,政通人和,能得僚人傾心;主政嶺南之際,知人善用,又使俚人歸附,如今嶺南百姓殷實,兵精糧足,皆大王之功也,欲存大梁社稷,非大王,無人能當(dāng)此任!” “這、這、這如何使得?!?/br> 蕭紀(jì)故作推辭道。 陳霸先卻當(dāng)即命人傳喚諸將,待眾將齊至,陳霸先高聲道: “北人亡我之心不死,如今正值國家為難之際,天子媚賊,諸王爭利,唯武陵王(蕭紀(jì))心存振作。 “處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陳某有匡扶社稷之志,愿奉武陵王為君,助他重整江山,諸君與我一心者,請?zhí)挥冶?!?/br> 話聲剛落,帥帳眾將紛紛袒露右臂,齊聲附和。 蕭紀(jì)見狀又喜又憂,喜的是自己得陳霸先擁護(hù),稱帝之路再無阻礙,憂的是陳霸先威望如此之高,也讓他深感不安。 但無所謂,先把君臣名分定下來,如今正值四海紛亂,正值用人之際,且忍耐著些,待將來再行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之事。 蕭紀(jì)如愿離開,準(zhǔn)備與他的親信商議登基大典去了。 其余諸將也紛紛退出,只留了侯安都與陳霸先的侄兒陳蒨。 “叔父本可自立,為何還要奉武陵王為主!” 年輕氣盛的陳蒨憤憤不平道。 陳霸先與侯安都相視而笑,在陳蒨不解的目光中,為他解釋道: “蒨兒有所不知,雖說如今蕭氏失德,兄弟相殘,但若我等在廣州自立,或會使北方三蕭以此為借口,摒棄前嫌,齊心攻我,況且我等根基尚淺,行事不能急切?!?/br> 蕭紀(jì)稱帝,那是他們蕭家人自己的內(nèi)部矛盾,若是陳霸先自立,則有可能激起蕭氏群起而攻,這也是陳霸先決定擁立蕭紀(jì)的原因。 陳蒨若有所悟。 十二月十二日,僅僅經(jīng)過九天的籌備,蕭紀(jì)正式在廣州番禺縣即皇帝位,建立朝廷,大封文武百官,拜陳霸先為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等職,嶺南各地,包括交州等后世北越地區(qū),紛紛響應(yīng)。 消息傳到建康,蕭綱盛怒難當(dāng)。 潯陽一個偽帝都沒能力剿滅,蕭紀(jì)又在嶺南另立中央,二梁并立,專眼就成了三梁鼎立,說不定要不了多久,荊南的蕭綸也會有所行動,那可不是一個安生的主。 果然,蕭紀(jì)稱帝不久,蕭綸也照貓畫虎,在湘州州治長沙稱帝,設(shè)立百官。 江南的局勢變化,看得高澄直呼過癮。 昭德五年元日,出城往邙山祭拜賀六渾的小高王還不忘把這事告知父親,同時感慨賀六渾無福瞧見瑤光寺如今的風(fēng)景。 就小高王這孝順勁,時不時要告祭亡父,怎么可能真把賀六渾葬在玉璧城下,來來往往多麻煩。 高澄干脆以建康蕭綱為東梁,潯陽蕭繹為西梁,長沙蕭綸為北梁,番禺蕭紀(jì)為南梁,以區(qū)分這南朝四梁。 在北齊礙于盟約,暫時不能吞并江南的當(dāng)口,沒有了外敵威脅,這蕭梁果然分崩離析。 齊主高澄拜祭賀六渾,說的大多是喜事。 而建康城外,蕭綱拜祭蕭衍,則是真真切切的哭廟。 要說蕭綱對蕭衍沒有埋怨,那都是自欺欺人,蕭衍只顧自己,給他留下一副爛攤子,幾個兄弟各鎮(zhèn)一方,俱是強(qiáng)藩,為今日國家分裂埋下禍根。 蕭綱在蕭衍廟中一把鼻涕,一把淚,哭訴著自己的艱辛,他也不想對高澄卑躬屈膝,按輩分,蕭綱還是老丈人呢。 但形勢比人強(qiáng),若不曲意侍奉,三萬齊軍分別在東梁京畿地區(qū),自己這天子之位根本就坐不安穩(wěn),可誰又能諒解自己的難處。 如今江南人人都唾棄他為兒皇帝,早知道當(dāng)上天子是這般局面等著他,蕭綱恨不得蕭衍復(fù)生,自己再當(dāng)二十年太子也好過這般窩囊。 蕭綱哭廟的時候,東梁大將吳明徹也面臨著艱難的抉擇。 吳明徹到今天也忘不了數(shù)月前自己被喚出城,與北齊天子的一次秘密會面。 北齊天子是個很和善的人,他見面第一句話就給吳明徹留下了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