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4章
沈瑞與沈滄相處幾年,知曉嗣父是個心有城府之人,且極重視家人。沈珞不僅是沈滄親侄,當時還是三兄弟唯一的后嗣,沈滄怎么會在侄子死后不想前因后果查詢個清清楚楚。 三老爺這邊陷入糾結(jié):“可是,要是大哥真的知曉此事,怎么會無動于衷?還是顧忌張家勢大……” 沈瑞也正疑惑此處,三老爺察覺出失言,忙道:“或許大哥另有安排,畢竟張家當時有皇帝皇后為后盾,正面對上了未必能討回公平,仔細糾起來,還有損了珞哥兒的名聲……” 來自張家的威脅,對于尚書府來說確實讓人擔(dān)心,不過眼下卻顧不上。 八百里加急軍報到了兵部,松江府有倭寇上岸,劫掠華亭縣百姓,死傷百余人。 大行皇帝剛出殯,朝臣還在觀望新天子,就有如此驚雷。朝上的文臣武將尚未就倭寇之亂做反應(yīng),就傳來口外蒙古騎兵扣邊的消息。同足以威脅江山社稷的蒙古人相比,倭寇之亂就算不上什么,除了下了一條加強海禁、命沿海千戶所協(xié)同剿匪之外,就再也無人提及。 對于沈家來說,華亭縣的倭寇之亂卻是天大的事。 雖沈氏族中的信還沒有到京,可是五老爺夫婦已經(jīng)打點好行囊,準備回鄉(xiāng)。五老爺身體不好,如今正值暑熱,誰敢讓他上路,兒孫少不得苦求,五老爺卻是執(zhí)意要走。就連素來行事沉穩(wěn)的郭氏這次也沒有反對丈夫的決定,因此松江不僅有沈氏墳塋,還有次子沈琦一家在,郭氏也是心急如焚,歸心似箭。 五房長子沈瑛、次子沈全都在京,可是沈瑛本是東宮屬官,如今東宮登基,東宮舊人也跟著各有升遷,沈瑛為正五品通政司左參議,正是新官履新之時,又是要緊的官職,無法請假,能動的就只有沈全。 要動身之前,沈全少不得往尚書府與沈理那邊走一遭,看兩家是否南下。至于松江現(xiàn)下是否危險,大家要不要避而遠之之類,誰也沒有去想,并不是關(guān)心則亂,而是大明如今政治安定、國富民強,倭寇上岸也不過是突其不備、趁機劫掠,并不敢明目張膽與官兵對上。 尚書府這邊,自得聽聞倭寇上岸的消息,徐氏亦是憂心忡忡,聽聞沈全要奉父母回鄉(xiāng),看著沈瑞欲言又止。 沈瑞還在回憶上輩子看過的關(guān)于明代倭寇之亂的史料,可實在是記得不太清楚。可華亭縣經(jīng)歷倭寇之亂并不是第一遭,當年二房幾位伯祖父死的死、亡的亡,就是因倭寇之禍。 沈全看到徐氏神色,心下一動,望了沈瑞一眼,正好與沈瑞對上。 沈瑞知曉這個時候世人重視宗族根本,二房關(guān)系與族里雖素來不親近,可是也不好就此事束手旁觀,便對徐氏道:“母親,我隨三哥一起南下吧……” 三老爺還病著,璐哥兒還是奶娃娃,沈瑞是二房支柱,也只有他能出面。 徐氏略加思量,點頭道:“也好,去看看吧……不說別人,四房老安人在華亭,總要回去看看……” 沈瑞一愣,才想起張老安人來。自己即便已經(jīng)出繼,可在世人眼中,四房也是有生養(yǎng)之恩的,真要有事,自己不能束手不管。 “瑾大哥那邊呢?是不是也回去?”沈瑞看向沈全道。 沈全點頭:“自然要回的,那邊本就是有假的,倒是便宜。九哥那邊是林哥兒?!?/br> 遠行歸鄉(xiāng),諸事繁雜,行船走馬,都要沈全去安排,沈全就沒有多留,約好出發(fā)的日期,就先家去了。 徐氏立時吩咐下去,安排人打點沈瑞出門的行李。 沈瑞跟徐氏打了招呼,往翰林院尋沈理去了。如今新皇登基,皇權(quán)與相權(quán)之爭一觸即發(fā),沈理是謝閣老女婿,說不得要受池魚之殃,要是能勸沈理回鄉(xiāng),暫避這一茬紛爭,也是好事。 等沈瑞走了,徐氏的臉就沉了下來。真的是倭寇上岸嗎?徐氏活了五十多歲,至今已經(jīng)五朝,“英宗復(fù)辟”時就記事了,每到皇帝登基,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動蕩,有的是異族趁火打劫,有的則是朝廷諸公的手筆或地方貪官的手筆,或為爭權(quán),或為奪利。就算真的是異族,沒有勾結(jié)地方,也不敢襲擊一個有駐兵的府治之地。沒有內(nèi)jian,引不了外匪,可憐百姓無辜。就算以后沈瑞要出仕,可宦海沉浮誰也說不好,徐氏本打算出服后安排人回松江經(jīng)營地方,作為二房的退身之地,如今卻猶豫了。松江離海邊實在太近,不管是真倭寇,還是假倭寇,都容易生禍患。難道要經(jīng)營蘇州?徐氏想起徐氏族人與嗣侄那邊,眉頭皺得更厲害了。 外頭傳來腳步聲,三太太扶著三老爺過來了。 “大嫂,聽說瑞哥兒要出門,可是松江那邊出了什么事?”三老爺問道。 守孝三年,不是玩笑話,如今雖過了百日熱孝,可還沒有到周年,沈瑞這個孝子,也是依舊要服白,到周年才換青孝服。要是沒有大事,徐氏不會安排沈瑞出門。 徐氏本也沒有打算瞞三老爺,說了倭寇劫掠松江之事。 三老爺大驚,三太太也神色大變。雖沒有回過松江,可那畢竟是宗族根基所在,這幾年又有族親往返,夫妻兩個不免擔(dān)憂。 “大嫂,既是那邊不安生,就別讓瑞哥兒去了,安排管家跟著全哥兒他們南下便是?!比蠣旊m擔(dān)心族親,可更不放心侄子,尤其是這幾日正想起沈珞早夭舊事,更不愿沈瑞有絲毫涉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