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1章
便是打心底里厭惡劉瑾之輩,他卻也深知,這樣世道不打點就求到公平,簡直是癡人說夢,因此通過張永的渠道,先將宮里上下也打點了。 然后向王華求助,尋兵部的人來指點軍衣制作里的種種注意事項。 王守仁昔年在兵部,頗有些交好的同僚,且如今王守仁簡在帝心又步步高升,舊日同僚自然也肯賣個面子幫上一把結個善緣。 外面打點妥當,軍衣具體交由沈漁全權負責。沈漁在松江是糧長出身,最知道底下人的情弊,層層把關,任誰也騙不了他去。因此這批軍衣用料再扎實不過,choucha又異常嚴格,最終自然是上上之品。 本身東西就是好東西,遼東諸路軍將又因著鄧璋、岑章與沈瑞關系,更是沒口子的夸贊。 反饋回京里,才是這樣好評如潮的局面。 這一番下來,銀子賺得不多,卻是賺得大好口碑,也算是值得。 壽哥見沈瑞不居功,不由暗暗點頭。因提到了王華,便贊道:“王華父子實是忠于君事,賢臣、能臣莫過于此?!庇猪樋谔崞鹆送跏厝试谀暇┙藴绾7四菐讏鼋浀鋺?zhàn)事。 說著說著,想起朝中彈劾的事情來,壽哥本來翹著的嘴角又耷拉下來。 壽哥平時在朝上要擺個高深莫測的嚴肅面孔,尤其是大婚后,越發(fā)要顯得沉穩(wěn),可他到底還是個少年,在張會沈瑞這樣親近伙伴面前,便也不再忍著脾氣。 因忿忿道:“若人人如你如王華如王守仁這般踏踏實實做事便好了。想起來便生氣,那李熙的折子,彈劾了二三十號人!京城的、南京的、大同的、廣州的、貴州的,侍郎、少卿、都御史,還有五個地方知府,嘖嘖,難為他怎么天南海北的搜羅這些人出來的!半分明證都沒有,空口白牙的,便說人有罪當去職,哼,這朝廷里只他一個是稱職的?!” 他頓了頓,不無譏諷道:“這么賣力彈劾,倒也當真稱職得緊?!?/br> 沈瑞和張會互相交換了個眼色。 那御史李熙的奏章內容沈瑞早已知道,張會還來與他討論過只因李熙所奏十事中,并非皆是彈劾官員的,其中第四條便與張會等一眾勛貴子弟休戚相關。 這第四條乃是儲將材以振威武,即要將兩京公候伯應襲子孫年十五以上者送往武學,學習兵法戰(zhàn)術。待其襲爵時,需考其武略,合格了,許襲原爵。否則,給半俸,繼續(xù)進修,進修三年無成者,便要降等襲爵。 這大明的武學分為京衛(wèi)武學和地方衛(wèi)所所立武學,京衛(wèi)武學最初便是為高級武官子弟教育而立。只是也經過幾廢幾立,幾番重新制定規(guī)矩,直到憲宗即位再次重建后,才算是穩(wěn)定下來。 成化九年曾命“凡武職官員下兒男應襲優(yōu)給,并其余弟侄十歲以上者,俱聽提調學校風憲官選送武學讀書?!?/br> 所以,京中武將人家子弟,多是從武學學過的。如張會、趙弘沛也是如此。 成化年間是在武學中擇策略精通、弓馬嫻熟的直接為官;到了弘治朝,便是令學業(yè)有成者送考武舉。 不過勛貴子弟大抵還是蔭封個職位的。 然則隨著承平日久,如今的京中,武將子弟早已開始向紈绔轉化,武學也漸漸學規(guī)廢弛。許多子弟便是上了武學也是虛應故事,入學三年《武經七書》尚不能記誦的比比皆是,且還有直接半路逃學肄業(yè)的。 因而這次李熙所提,雖只是針對承爵子弟,卻也是為武學緊緊弦。 針對承爵子弟嚴苛考評,對于英國公府、武靖伯府這樣頂尖的、仍活躍在朝堂上的勛貴人家算不得什么,蓋因這樣的頂級武將世家,隨時可能被拉去戰(zhàn)場,因此子弟習武不輟,弓馬嫻熟,根底扎實。 且因著還活躍在朝堂上,承爵子弟多有實職,在錦衣衛(wèi)中的還相對較弱,如趙彤長兄武靖伯世子趙弘澤,屬府軍前衛(wèi),也算得上精兵強將了。 但是對于許多祖輩風光卻一代不如一代的沒落勛貴人家來說,子弟就差得太多了,往武學里去混日子的比比皆是,別說拉不開弓的,就是能騎好馬的也不多。 而這樣就指著爵位俸祿過日子的勛貴人家,養(yǎng)不出好兒男來,于朝廷而言就是累贅。 如果能以此機會,敦促勛貴子弟們上進,那是一樁大好事,而那些不求上進的,正好降等襲爵,變相的削爵一樣,也為朝廷節(jié)省開支。 左右都是于朝廷有利,此舉想必兵部戶部也會擁護。 頂尖的勛貴人家不怕考,怕考的又在朝廷上沒什么發(fā)言權,朝堂上沒什么阻力,這件事八成是要批準的。 唯一變數,大約就是小皇帝看李熙彈劾人太多了,且折子頭一條就說“請禁止馳逐鷹犬彈射之好”,對其生出不滿,進而駁掉他整個奏折。 張會來找沈瑞商量,自是要推動這件事趕緊通過。而且,若有可能,擴大考評范圍才好。 武學本身不單單是教育武將子弟,也會對現役軍官們進行一定的培訓,只不過,這個培訓要比教子弟更為松散。好多人官職在身,更加不會去學,且還有家學淵源的,甚是看不起武學。 嚴肅武學紀律,對于張會這樣努力上進的人來說自然是好事一樁,不考怎么顯得出他的能耐來? 而這樣篩選出來的武將,方能在將來的戰(zhàn)場上生存下來,總比一個豬頭主將帶累整整一隊人馬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