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4章
書迷正在閱讀:負罪的使者、五代史通俗演義、農(nóng)家小皇妃、農(nóng)家甜妻,不想當(dāng)王妃、天榜、圣血封天、我對被主角渣過的人一見鐘情、殘夢孤秋、重生之八零嬌妻、穿成辛德瑞拉的惡毒繼姐
“老杜,你的顧慮我明白,不過小馬駒也不是一日兩日養(yǎng)起來的?!鄙蛉鹋牧伺亩爬习说募珙^,道:“把我的話帶給張二哥,希望他能觀望一下,鄧大人那邊他已經(jīng)賣了個大人情,便是日后馬場興起,我們插不進手去,憑這人情想弄些馬出來總不會是難事?!?/br> 杜老八咂咂嘴,道:“也罷,某家也不懂這里頭的道道,便先捎話回去。左不過沒幾日二公子也該回京了?!?/br> 他頓了頓,又笑道:“左右某在城里的車馬行已妥妥的了,就等著萬歲啥時候下旨開西苑了,暫時也不缺馬。二公子回去若有閑暇,還請到某那車行指點指點?!?/br> 沈瑞笑道:“老杜你的店開張,我便是人不去禮也要去的?!?/br> 兩人不由都是哈哈大笑,轉(zhuǎn)而杜老八又道:“說到西苑,倒還沒恭喜二公子,你那連襟他爹……”他忙又捂了嘴,嘿嘿兩聲,道:“某家粗人,這個,這個,二公子莫怪,莫怪……” 沈瑞不免莞爾,知他說的是李延清的父親李,不免好奇道:“李老大人在督造西苑,怎的?受了皇上賞了?” 杜老八眼睛笑瞇起來,道:“前陣子工部尚書曾鑒致仕了,沒幾日,老人家就駕鶴西去了。虧得他致仕的快,沒像吏部張侍郎那樣沒在任上不受待見,曾老大人是進階榮祿大夫贈太子太保賜祭葬的?!?/br> 沈瑞已然明了,果然聽得杜老八道:“如今,李李大人已是工部尚書了……” 去歲臘月就已改兵部尚書許進為吏部尚書。而就在工部尚書曾鑒歿后幾日,刑部尚書閔班、由兵部左侍郎晉尚書不久的閻仲宇,皆以病上書,求乞骸骨,致仕回鄉(xiāng)。 至此,四個月不到,六部尚書盡換了一遍。 而南京兵部尚書也換了新人,就在李升任工部尚書的同一日。 如沈瑞所料,皇上不可能再給王守仁晉級,不過這個新尚書的人選也讓他大為放心刑部左侍郎何鑒升為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wù)。 何鑒與沈滄共事多年,本就私交不錯,又因著彼時右侍郎賀東盛頗不安分,使得何鑒更親近沈滄。 在沈滄故去后,通倭案發(fā),三司會審,何鑒與楊鎮(zhèn)一般因為避嫌而不再與沈家走動,但是沈滄的兩次周年祭,他都有親至。 此次調(diào)任南京兵部尚書,沈瑞相信他與王守仁能相處得融洽。 到底是帝王手段,沈瑞想到壽哥那尚有稚氣的面龐,搖了搖頭,壽哥不放心王守仁升兵部尚書,卻還想用他,又不肯讓別人過去掣肘,便選了何鑒。 沈瑞只想著如此也好,卻不知,調(diào)走何鑒亦是遂了劉瑾的心愿。 新提拔的刑部尚書、前都察院右都御史屠勛,正是投靠了劉瑾。 換干凈了中央,又開始了清洗地方,卻也并非都出自劉瑾授意。 就在沈瑞抵達通州那日,正德朝首次大批裁革冗官開始了。 先有吏部上書交差,稱先前奉旨查議天順以后添設(shè)內(nèi)外大小官共一百二十九員,其間地要政繁、不可裁革者七十員,兩京二十六員…… 厚厚一本奏章,密密麻麻寫著什么“虞衡司管盔甲廠及遵化鐵冶郎中共二員”、“天地壇祠祭署祀丞太仆寺常盈庫大使順天府庫大使各一員”,看得壽哥一陣陣頭昏眼花。 仲春的風(fēng)吹進簾櫳,暖暖的,讓人昏昏欲睡。 壽哥實在提不起興致來,踱到放著點心果子的小幾前,捏起一只漬梅子丟進嘴里,很快就被酸得整個臉縮成了一團。 看得一旁侍立的小火者也是牙酸,忍不住縮了縮脖子,也露出一般的表情來。 然而壽哥并沒有立時吐出來,反倒瞇起眼睛,像在細細品味一般,半晌才似自言自語道:“賢妃進的這蜜餞果子還真是……嘖嘖……酸倒倆牙……” 小火者年紀(jì)不大,伺候壽哥的日子卻不短了,御前的規(guī)矩學(xué)的極好,知道這時候不好接話,就硬生擠出個笑臉來,只等著主子睜開眼。 然后他眼角余光就瞄見了門口那探頭探腦的一個青年內(nèi)侍,兩人眼神交流一番,那內(nèi)侍吵皇上方向努努嘴,小火者提了口氣,才湊近了皇上,低聲喚了聲“萬歲爺……” 壽哥抬了抬眼皮,瞧見了門口的人,便懶懶的招招手。 那青年內(nèi)侍提著袍子,一溜小跑進來,磕了頭起身弓著腰,陪著笑,小聲在壽哥耳邊說了兩句。 壽哥的困意一掃而空,一躍而起,精神百倍,臉上綻出大大的笑容來,扭身又撿了顆梅子丟在嘴里,含混道:“走,看看去?!?/br> 那青年內(nèi)侍忙又顛顛跑出去,大聲傳旨,“起駕,熙壽宮?!?/br> 午后的熙壽宮也是一片靜謐,這會兒當(dāng)是太后歇午覺的時候,除了幾位近身宮女在暖閣伺候、幾個內(nèi)侍在外殿聽差外,旁的宮人都是各自散了尋去處歇了的。 然而此時,殿外院里卻站著一行人。 三個女子,四個內(nèi)侍,穿著厚重的宮裝,即便是春風(fēng)和煦,這么站上個把時辰,也是一樣汗?jié)裰厣馈?/br> 四個內(nèi)侍尚好,兩個宮娥已是粉面暈紅,顯見得有些體力不支。 唯獨最前的一個女子,頭上壓著沉重的首飾,站立這許久,卻是連脖頸也不曾彎一下。 一位妃位的娘娘,卻是比宮中受訓(xùn)多年的宮娥立得更規(guī)矩,讓最挑剔的管教嬤嬤也摘不出處錯兒來。 此時還不聞蟲鳴,只有檐下掛著的鳥雀偶爾幾聲,越發(fā)顯得大殿內(nèi)外幽靜而壓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