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6章
沈琇笑著謝過,又問:“這兩位名醫(yī)便是要來指點種藥的嗎?不知幾時能往我們武安縣去?” 沈漣不由笑道:“你如今已升官不在武安縣了,卻依舊惦記著為武安百姓謀些營生,這才真?zhèn)€是心系百姓!” 又道:“你且放心,瑞哥兒早有安排,待安頓好了安陽這邊的事宜,是要彰德府這幾縣都要看看的。” 沈漣此番請這兩位名醫(yī),既是來幫著趙王府建醫(yī)學院的,也是要看一看河南藥草現(xiàn)狀,好經(jīng)營河南藥草產(chǎn)業(yè)的。 實際上,河南懷慶府的懷地黃、懷山藥、懷菊花、懷牛膝這四大懷藥,早在漢代《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就有記載,早已是天下聞名了。 而彰德府本身也盛產(chǎn)藥草,武安地區(qū)有大量的蒼術(shù)、葛蒲、何首烏,林縣盛產(chǎn)黨參、連翹、黃芩,府城安陽也出產(chǎn)薄荷、天花粉、冬花等等,資源非常豐富。 在沈瑞前世的明清時期,河南彰德府山神廟廟會就是赫赫有名的藥材交易市場。 此番在彰德府,沈瑞便想主打這藥草產(chǎn)業(yè),擬將那藥材市場提早搭建起來。 周遭諸府縣的藥材匯聚一處,產(chǎn)量大品種全,可讓南北藥材商人一次性買齊全,且又有懷藥的名氣,不愁沒銷路。 待立穩(wěn)了牌子,南來北往的客商多了,必然會帶動當?shù)叵嚓P(guān)產(chǎn)業(yè)的快速發(fā)展。 沈瑞準備把彰德府打造成標桿樣板,一如當初登州府那樣,從而推動整個河南發(fā)展。 當然,糧食才是根基。 沈瑞也沒指望那些賣藥的商人們會自主自動的運糧食過來。 他也不會放棄本地糧食種植,畢竟,將河南打造成產(chǎn)糧大省才是他的終極目標。 他已是叫秦家將福建送過來一些海外種子帶來河南試種看看,頭一批試驗田便是在臨漳縣籍沒的那些靠近漳水、土地肥沃的王府田莊。 下大力氣支持李鐩的水利灌溉工程,向邊關(guān)幾處馬市打招呼購買更多的耕牛,推廣朱子社倉保證耕牛與勞力合理使用,依照山東舊例設(shè)“專家”給予重賞以推廣新的種植法,可謂是多管齊下,大力鼓勵耕種。 這些規(guī)劃,沈瑞也與沈琇提過一二。 沈琇原就有造福一方的心,如今更是干勁十足。 此時與沈漣說起推廣藥草種植來也頭頭是道,顯見也是做足了功課的。 沈漣見他如此干練,也是歡喜,只盼早日能完成沈瑞這番“大計劃”。 兩人聊著,不免提及武安縣種種,也就免不了提到董雙。 沈瑞給沈漣的書信里自不會詳細八卦什么董雙經(jīng)歷,只提了一句沈琇已與董雙成親罷了。 沈漣對于沈琇和董雙怎么走到一塊的并不知情。 因沈漣到底是董家親戚,沈琇便提了提董雙的遭遇,又禮貌性的打聽了一下董舉人一家近況。 沈漣自不會提淑姐兒,只能道一切尚好。 心下不由嘆息,若是當年董舉人還在松江,斷不會讓寡嫂侄子逼迫侄女至那般境地,只可惜彼時董家已搬去福建,山高水遠,又如何顧得上。 但,若董雙沒有那番遭遇,如今怕也不會與沈琇這樁姻緣。 看著沈琇說起董雙在守城期間的種種事跡,面上滿滿是驕傲自豪,沈漣也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為他們歡喜。 不由感嘆,冥冥中,自有定數(shù)。 如今,未嘗不好。 在沈漣與趙王府就建醫(yī)學堂、工程學堂協(xié)商時,沈瑞正在衛(wèi)輝府城準備離開。 實際上他早該離開了,他是希望能在年前趕到開封府的。 只是在衛(wèi)輝府推動清丈田畝比他想象的要麻煩一些。 因為封地在衛(wèi)輝府的汝王,稱病拒絕見客。 汝王是憲廟十一子,與益王、衡王、皆德妃張氏所出。益王、衡王年長,早早便出宮就藩,一個在江西,一個在山東。 汝王年幼,當時被養(yǎng)在周太皇太后宮中,直到弘治十四年就藩衛(wèi)輝。 當年曾有流言,說什么孝廟子嗣不豐,周太皇太后宮中養(yǎng)著汝王、涇王、榮王、申王等幾位“小皇弟”,就是備萬一之用。 這次太廟司香風波中,此流言再度興起,但已和汝王沒干系了——因這位王爺已近而立之年,仍膝下空虛。 大約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吧,他對于朝廷諸事都顯得漠不關(guān)心。 他兄長益王雖在江西,卻和寧王沒交情,反而有不小的仇怨——寧王為了凸顯他地位不同,沒少做打壓其他宗枝之事,就在不久之前朝廷出臺宗藩條例時,寧王上奏說宗枝種種不法事里,還有益王府一樁。 寧王因這奏報得了朝廷嘉許,并有了“訓飭宗枝不法者”的資格,越發(fā)變本加厲打壓起江西其他宗藩。 益王早恨得牙根癢癢,也沒少與兄弟通信痛罵寧王。 此番寧府小公子上京,路過衛(wèi)輝,自少不得拜訪汝王,汝王卻是直接稱病未見的,一個銅板盤纏也沒給。 而汝王的另一位兄長衡王,因在山東,沒少與沈瑞打交道。 初時沈瑞與德王府斗法,衡王其實也摻了一腳。后德王府無聲無息沒了個濟寧郡王,衡王也就悄悄把那只腳縮了回來。 雖然后來衡王府對太廟司香也有了些想法,極力打造起賢王形象,捐助醫(yī)館等等,沈瑞曾是“不計前嫌”,還幫著推動了一下,報到朝中,令衡王也得了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