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2章
書迷正在閱讀:炮灰郡主要改命、隨身水靈珠之悠閑鄉(xiāng)村、尋人專家、不是游戲王、茍延殘喘、學(xué)長,禁止性sao擾!、HANA、愛欲之夏、姐妹同心GL(ABO百合骨科)、重生迷彩妹子學(xué)霸哥
《春秋》所云,進于中國則中國之,此為圣賢之語。 如今我大燕開疆辟土,正是用人之際,當(dāng)海納百川,吸引天下之才為我大燕所用,才是強國之道。 爾等所大言不慚在此蠱惑的華夷之別,實在是不符潮流,荒誕可笑至極?!?/br> 孫志良也昂昂然道:“如今陛下一代雄主,開疆辟土,大燕版圖在短短數(shù)載中陡然暴增。 這么大的疆土,需要大量的人才治理,才能確保大燕江山永固。 而在蠻夷之地,也唯有異族之人才通曉本族之情,其代表朝廷施政地方,遠比漢人官員更加可靠。 更重要的是,你們所謂的異族,無論是西夏,蒙古,高昌,高麗,契丹,如今要么是我大燕的子民,要么是大燕的藩屬之國民! 陛下說過,于大燕而言,不論何等種族、出身,只要是大燕子民,凡效忠于朝廷者,必須一視同仁! 未來,我大燕將復(fù)漢唐盛況,疆域無比遼闊,我大燕國土之內(nèi),在這片國土上,生存繁衍者可不光是我漢民一個種族,難道那些異族之人,不是大燕之民,反不能效忠家國天下? 以陛下海納百川之胸懷,才有了今日大燕之百年難遇之盛世!爾等為了反對而反對,實在是居心叵測!” 此言一出,言之鑿鑿,理直氣壯。 連王霖都忍不住鼓掌喝彩道:“說得好!對于朕來說,不管是漢民,還是蒙古人,回鶻人,西夏或吐蕃人,乃至高麗人,等等一切皆在大燕朝廷管制下的各族之民,都為朕之子民,朕不但要一視同仁,還要給予他們報效家國的機會! 這天下之大,何其幅員遼闊。光指望漢民官員去治理,我們大燕便只能蝸于中原一隅,當(dāng)一個蠅頭小國。 史上,異族做高官最早的記載,可以算是漢朝時的匈奴王子金日(jin midi)了。 他本是匈奴休屠王太子,后來率整個部落投漢。 武帝臨死之前將他封為車騎將軍,將其視為托孤重臣。 至于唐時,異族為官者,位居高位者數(shù)不勝數(shù),還需要朕來一一例舉么? 正如那敏與孫志良所言,若我等連這點胸懷都沒有,談何復(fù)漢唐盛況,創(chuàng)萬世之豐功偉業(yè)?” 皇帝與那敏孫志良三人的言辭慷慨,說得一干反對者啞口無言,漸漸沉默下去。 沉默了一陣,突然在人群中傳來一個顫巍巍的聲音:“陛下,老臣有幾句話說,不知可否?” 皇帝和眾臣望去,見居然是多時稱病不上朝的御史大夫于忠朝了。 王霖嘴角一抽,心頭立時充滿了警惕之心。 此人此時站出來,到底想要干什么? 但在面上,王霖卻微微一笑道:“于愛卿,有話請講,今日朝會上,你我君臣,當(dāng)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一切都為了國家大事,非個人私心之爭。” 于忠朝深吸了一口氣,躬身拜了一拜道:“陛下,老臣以為,吸納異族人為官,動搖國本,絕不可行!” 王霖神色微變,卻淡然道:“怎么說?” “老臣剛才聽陛下與那大人、孫大人所言雖然貌似有理,但實則有本末倒置之嫌。 何為國本?我大燕為漢人王朝,以億萬漢民為立國之根基。那么,異族為何?異族為我大燕征服之族,理當(dāng)世代臣服歸順,他們雖也為民,但民分數(shù)等,區(qū)區(qū)異族蠻夷,豈能與我華夏苗裔相提并論? 如遼人如此,金人也如此。這天下之大,各國莫不以本國根本之民為統(tǒng)治之族。 況且,陛下自己說過,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杀菹麓朔瑓s要以異族入朝為官,豈非本末倒置,豈非前后矛盾否?” 王霖聞言面色立時冷漠了下去。 張浚、馬擴、韓庭、顧慶川、劉琦、岳飛等人先后出班怒斥道:“放肆!于忠朝,汝竟敢當(dāng)眾詆毀圣躬?” 于忠朝凜然不懼,淡然道:“老夫一腔熱血,對陛下一腔忠誠,何談詆毀圣躬? 難道此話,不是陛下當(dāng)日當(dāng)著滿朝文武大臣的面說的么?難道是老夫杜撰?” 王霖心中冷笑,這老賊偷換概念,這分明是故意想要觸怒于他……分明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到底想要作甚? 王霖深望著貌似顫顫巍巍弱不禁風(fēng)的于忠朝,眸中掠過一絲鄙夷,如此種種,如果他沒有猜錯的話,這老賊八成是要借此故意觸怒皇帝,然后順勢乞骸骨,實現(xiàn)自己的華麗轉(zhuǎn)身。 既達到了退隱歸山享受榮華富貴的目的,又在朝野上下留下了清清白白和剛正不阿的大好名望,可謂是怎么算怎么不吃虧。 見皇帝面色不變,無動于衷的樣子,于忠朝眸光一閃,他陡然又慨然道:“陛下,老臣斗膽,請陛下收回成命!異族入朝為官絕不可行! 我等讀書之人寒窗十年苦讀還未必能科舉晉身,這些化外異族憑什么不勞而獲,占我大燕朝堂職位?還請陛下莫要寒了天下漢民讀書人的心!” 這話顯然有些過重了。 還帶有一絲絲要挾的味道。 李綱等人面色大變,宗澤更是忍不住出班斥責(zé)道:“于忠朝,放肆!” 王霖擺了擺手,冷淡道:“于忠朝,你是在指責(zé)朕嗎?” “陛下,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圣人又云,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于忠朝決定最后再加一把火。 他自忖在這種朝堂爭辯中頂撞皇帝,風(fēng)險極小。皇帝最大的可能就是準他辭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