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8章
孝桓帝既生氣,又憐惜,也因此對楊璇格外關(guān)照。 楊璇德才兼?zhèn)洌送就〞?,很快就遷為零陵太守。 在零陵太守任上,楊璇展現(xiàn)出了他的家學,以少勝多,大破入境劫掠的蒼梧、桂陽群盜,梟其渠帥。但荊州刺史趙凱嫉妒他,誣陷他謊報軍功。兩人互相檢舉,趙凱在朝中有人,楊璇被檻車征廷尉,上書無門,幾乎是死路一條。 但楊璇畢竟是個狠人。他咬破手臂,撕破衣服,寫下血衣,想辦法交給家屬,上書辯冤。 看到血書,孝靈帝非常震驚,隨即一打聽,又知道了楊璇兄長楊喬的事,覺得這樣的家風不可能出現(xiàn)謊報軍功這樣的事,便下令重審。 楊璇因此昭雪,趙凱則受反誣之罪。 楊璇一舉成名,先拜為議郎,后來三遷為渤海太守,在任上政績也非常出色。 他應(yīng)該就是那個時候舉苑珪為孝廉的,具體時間當在中平元年以后。 苑康雖死,但他是被黨人,子弟也被禁錮。只有在中平元年解除黨禁之后,苑珪才有可能被舉為孝廉。 劉協(xié)將信將疑。 蔡琰手頭沒有朝廷檔案,她了解的這些都是在江東游歷時聽來的傳奇故事,時間點未必準確。 換句話說,苑珪的舉主還有另外一個可能:袁紹。 中平年間的事,他不太清楚。初平以后的事,他還是略知一二的。 袁紹出逃的第一個目的地就是渤海,很快又被任命為渤海太守。苑康是與李膺齊名的黨人,以李膺繼承者自居的袁紹舉苑康之子為孝廉,再正常不過。 按照蔡琰的說法,楊璇卸任渤海太守之后,還曾轉(zhuǎn)任尚書仆射。這個任命很可能就是在朝的王允等人運作的,就是為了給袁紹騰出位置。 在袁紹的謀劃中,渤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劉協(xié)本人在轉(zhuǎn)為陳留王之前,就曾被封為渤海王。袁紹出逃,又直奔渤海,自然是因為有人在渤海接應(yīng),而渤海又有相當根基。 只是這些猜測暫時無法查證,也許將來也沒有機會查證了。 蔡琰關(guān)于楊璇的故事也許是聽來的,但她的意思卻很明確。 她不希望追究太廣,涉及到苑珪的舉主。 他也沒這個意思,只是嚇唬嚇唬苑珪而已。 說實話,薦舉不實這樣的事太多了,真要追舊賬,絕不是一兩個人的事,很可能會涉及大半二千石以上的官員。 畢竟“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這樣的事早就不是秘密。 劉協(xié)召蔡琰的目的只有一個,寫一篇文章,表明朝廷的態(tài)度。 朝廷愿與士大夫共天下,但也不反對士大夫們耕讀自娛。郡國舉孝廉、州舉茂才、公府辟除都是為國選才的措施,不應(yīng)該成為某些人邀名的手段。 有意出仕的再舉薦、辟除,不想出仕的就不用舉薦了,浪費名額,也浪費人力、物力。 將機會讓給愿意為國效力的人吧。 再有被舉薦的人不愿出仕,不僅要追究被舉薦的人,終身不得任命。更要追究舉主,以瀆職論處,嚴重者同樣終身不得任用。 蔡琰聽了,心中不安。 天子說得輕描淡寫,她卻清楚這背后的厲害之處。 士大夫為什么和外戚、宦官過不去?理念不同固然是一方面,爭奪有限的仕途機會才是最現(xiàn)實的原因。官職就那么多,想做官的人卻數(shù)不清,宦官離皇權(quán)更近,利用皇帝的信任,搶奪原本屬于士大夫的機會,這才是士大夫視宦官為眼中釘?shù)母驹颉?/br> 現(xiàn)在天子取消了宦官制度,表示了最大的誠意,轉(zhuǎn)手又對士大夫提出了要求。 不想和朝廷合作的人可以走開,將機會讓給愿意和朝廷合作的人。 如此,主動權(quán)就又回到了朝廷手中,回到了天子手中。 邀譽養(yǎng)名、待價而沽不好使了,想做隱士的就只能做隱士,休想再有三府并征這樣的好事。 雖然這解決不了仕途擁護的問題,卻可以讓天子有更大的主動權(quán),甚至可以看作天子反攻的開始。 “有問題嗎?”見蔡琰沉吟,劉協(xié)問道。 蔡琰驚醒過來,連忙說道:“沒問題,臣立刻去草擬詔書。” 劉協(xié)又道:“你去問問苑珪。他是愿意交還孝廉之名,還是愿意屈就,勉為其難的為朝廷效勞。” 蔡琰試探的問道:“陛下打算任他為何職?” 劉協(xié)咧嘴一笑。“他能干什么?就讓他做個尚書吧,抄抄寫寫的總沒問題。觀察一段時間,看他有沒有繼承一點苑仲真的本事,再決定是否授任其他職務(wù)?!?/br> 蔡琰苦笑。 現(xiàn)在的尚書不是以前的尚書,沒什么權(quán)力可言,就是純粹的文書,天天在天子左右侍候文墨。劉協(xié)明知苑珪和他不對眼,還任命苑珪為尚書,簡直是故意為難苑珪。 可是一想苑珪剛才那副目中無人的德行,蔡琰又放棄了為苑珪爭取的想法。 就讓那個酸腐的書生吃點苦頭吧。 “唯,臣這就去傳詔?!?/br> 第九百一十四章 黨錮列傳 “不急?!眲f(xié)抬手叫住蔡琰?!罢埬銇恚€有一件事想和你商量?!?/br> 蔡琰重新入座?!罢埍菹路愿馈!?/br> “《宦者列傳》寫得極好,反響很大,接下來可以趁熱打鐵,著手準備《黨錮列傳》的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