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4章
所以最后只有十幾家硬著頭皮,帶著部曲從征,絕大部分人都放棄了掙扎,準備躺平。 現(xiàn)在天子要招人進講武堂,學(xué)習(xí)用兵之道,他們豈能不心動。 近水樓臺先得月,消息一公布,講武堂的大門就迎來了無數(shù)訪客。 只是名額有限,想考入講武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虞翻是一點面子也不給,給他們報名的機會,但能不能考進來,要看他們自己的本事。 到時候,天子會親臨校場,沒人敢放水。 你們能做的,就是利用考試之前的這段時間加緊訓(xùn)練,爭取表現(xiàn)好一些。 荊州橫跨大江,江南四郡要收到消息,再趕到南陽,至少需要一個月時間,所以考試安排在新年以后,有意報考的學(xué)子將隨上計吏一起趕來南陽。 而南陽人卻有本地優(yōu)勢,避免了長途跋涉、舟車勞頓。 得到虞翻的答復(fù)后,有意報考講武堂的南陽大族不敢再有僥幸心理,紛紛重金延聘文武教師,為自家子弟補課。講武堂的在讀學(xué)生也成了香餑餑,不少人都接到了邀請。 劉協(xié)對此心知肚明,卻沒有阻止。 有些不公平,不是短時間內(nèi)就可以打破的。 —— 新年將至之際,劉協(xié)收到了一份訃告。 故荊州牧劉表病故,享年六十歲。 死之前,劉表已經(jīng)中風(fēng)近一年,身體狀況每日愈下。返鄉(xiāng)之后,雖經(jīng)精心調(diào)養(yǎng),終究還是未能康復(fù)。最后的日子里,他連說話都廢勁,只能通過夫人陳氏表達。 最后的臨終上書,也是由夫人陳氏代筆。 在上書中,劉表回顧了自己的一生,既有成績,也有不足。他唯一感到欣慰的就是最后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使荊州避免了一場不必要的戰(zhàn)斗。 看完劉表的上書,劉協(xié)哭笑不得。 這哪是臨終上書,這分明是自傳啊。寫得這么全面,只要改幾個字,就可以當作傳記了。 果然對這些名士來說,最重要的永遠只有名聲。 尤其是身后的名聲。 說老實話,劉協(xié)有點不甘心。 就這么放過劉表,未免太便宜了他。 但皇后伏壽勸住了他。 劉表不僅是曾經(jīng)的荊州牧,更是宗室。 陛下在冀州接連除國,已經(jīng)讓宗室噤若寒蟬。如果再對已經(jīng)稱臣致仕的劉表窮追猛打,會讓更多的人擔心,引起不必要的猜疑。 天下雖定,人心未安,不如放劉表一馬。 退一步說,劉表是黨人,而且深度參與當年的黨事,就算陛下放過他,他也不可能全身而退。 就算要深究,深究黨人劉表也和深究宗室劉表不同,受到影響的人群會有很大區(qū)別。 劉協(xié)聽了,深表贊同。 他對伏壽說,你這個建議好,有格局。 伏壽卻說,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想法,這是我和橋氏姊妹共同討論的結(jié)果。 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棋逢對手 南陽郡學(xué)迎來了一位客人,王暢的孫子王粲。 王粲曾寄寓荊州,加上相貌比較有特點——簡單的說就是矮且丑——記得他的人不少。他進了門,在王暢、劉表的畫像前站了一會兒,就被人認了出來,并立刻報給了宋忠。 宋忠聞訊大喜,匆匆忙忙地趕了出來。 某種意義上,王粲是他特意請來的幫手。 王粲不僅是王暢的孫子,還是蔡邕的得意門生,尚未成年就得到蔡邕的賞識,在眾人面前為他揚名,并贈藏書一半,簡直是當成了兒子一般看待。 在蔡琰得到天子重用的情況下,王粲應(yīng)該也能在天子面前說上話。 此外,王粲的父親王謙還曾是大將軍何進的故吏。何進一度想高攀王氏,提出和王謙聯(lián)姻,卻被王謙拒絕了。 在當時,這是王謙自恃身份,看不上何進屠夫出身?,F(xiàn)如今,這層故吏關(guān)系卻可以讓王粲搭上另一條線——弘農(nóng)王夫人唐瑛。 南陽人都知道,天子對她極為照顧。如果唐瑛愿意出面,這事也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雖然之前何咸想走唐夫人這條路碰了壁,宋忠卻還是不死心。他覺得那是何咸面子不夠大,換成王粲出面,情況一定不同。 宋忠快步走到王粲面前,拱手行禮。 “仲宣,別來無恙?” 王粲雖然出身高貴,卻很年輕。同在荊州時,他尚未弱冠。宋忠與劉表在堂上論學(xué)時,王粲只能坐在堂下聽講。 長幼有序,宋忠覺得自己是前輩,這么說話已經(jīng)很平易近人了。 王粲轉(zhuǎn)身看著宋忠,連還禮的興趣都沒有,皮笑rou不笑地說道:“多謝祭酒關(guān)心,我很好。只是祭酒……最近怕是不怎么好吧?” 宋忠有點不高興。 雖然知道王粲為人通侻,不怎么在意禮節(jié),但他這么放肆,未免太過份了。 “誠如仲宣所言?!彼沃铱聪驂ι系漠嬒?,一聲嘆息?!耙驗橹T賢繪像,惹得天子不快。天子重教化,到南陽數(shù)月,竟不踏足郡學(xué)一步。” 王粲的嘴角挑了起來,伸手指指眼前的畫像。 “因為這一幅?” “正是?!?/br> “是因為我祖父,還是因為劉荊州?” 宋忠的眉頭微微皺起。 王粲出言不遜,怕是來者不善,與初衷相違。 見宋忠不說話,王粲笑意更濃,接著又問了一句:“祭酒對這次問對的了解,大半來自于劉荊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