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4章
劉璋想請劉協(xié)放過劉瑁,不要因為吳氏有貴命的傳言而降罪,或者逼他們和離。 劉協(xié)聽完,哈哈大笑。 “季玉啊,你真是個厚道人。這種時候,還想著為人求情。行,沖著你這份厚道,我答應了。你回去告訴劉瑁,讓他安心養(yǎng)病,好好培養(yǎng)孩子。將來成年了,送到朕的身邊來。” 劉璋大喜,再拜謝恩。 見完了劉璋后,劉協(xié)隨即召見了秦宓。 秦宓心情甚好。 他被拜為尚書,成為天子近臣。雖說品級不高,卻非常適合他。消息公布之后,就有不少人來祝賀他,其中就包括王粲。 王粲最近在研究西域典籍,如魚得水。他極力鼓動秦宓和他一樣研究西域的學問,不要太在意暫時的品級。天子志在天下,只要跟著天子,將來去了西域,青紫俯身可拾。 見禮之后,秦宓將此行的過程一一說給天子聽。他做了充足的準備,事先還寫了一份奏疏,以供天子慢慢閱讀。 劉協(xié)很滿意,問起秦宓的愿望。 秦宓表示對現(xiàn)狀很滿意,隨即又著重推薦了周群。 他將周群對楊修兩篇文章的反應告訴劉協(xié),并說周群志不在仕途,非常適合研究天文、星象。對楊修提出的假說,他有進一步研究的興趣和能力,只是缺一個好的望遠鏡。 劉協(xié)有些意外。 可能是早就知道答案,對楊修提出的假說,他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卻沒有去驗證。 就他所知,目前還沒有望遠鏡能分辨星宿的形狀是圓是扁,楊修手里的望遠鏡是哪兒來的,他也不清楚,也沒太關心。 對周群的請求,他也無能為力。 他考慮了一番后,接受了秦宓的推薦,將周群安排到太史署,讓他專心去研究天文、星象去。 至于望遠鏡,可能還要等一等。 軍用望遠鏡還在研制,短期內看不到成功的可能,但將來一定可以突破,可以用來觀測天文的望遠鏡也會得到持續(xù)發(fā)展。 這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產(chǎn)業(yè),遠不是玩具這么簡單。 雖然沒能如愿求到望遠鏡,秦宓還是很滿意。他將天子的回復告訴周群后,周群也很滿意,欣然接受了天子的任務。 不僅如此,他還主動要求加入望遠鏡的研制團隊。 長年觀測,不僅讓他對星宿了如指掌,更鍛煉了他的動手能力。他自己之前就制作過一些小工具,效果還是不錯的。如果能參加望遠鏡的研究,說不定能幫上忙。 劉協(xié)答應了周群的請求,讓他以太史的身份參與望遠鏡研制。 第一千零九十七章 兵役改革 借著益州稱臣的機會,劉協(xié)與賈詡商量調整兵役制度。 比起西漢,東漢的軍事上的成就遜色不少,除了豪族、世家的興起掏空了乾廷的財政之外,兵役制度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光武帝因郡國都試起事,擔心別人跟著效仿,所以取消了郡國都試,致使西漢的全民兵役制度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為了應付戰(zhàn)爭,募兵制漸漸成為主流。 王朝由全員兵役轉向募兵并非東漢特有,唐朝也是如此,這是隨著兼并難以避免的現(xiàn)象。但東漢尤重,因為開國君主的個人原因,從一開始就走向了守成。 有點像趙宋。 相比于全民兵役制度,募兵制有更專業(yè),戰(zhàn)斗力更強,不影響農(nóng)時的好處。但壞處也很明顯,一是募兵為錢而戰(zhàn),打順風仗的時候沒問題,一旦形勢不對,指望他們苦戰(zhàn)是不可能的。二是募兵的開銷很大,對付小規(guī)模戰(zhàn)事還可以接受,一旦戰(zhàn)事曠日持久,軍餉就會成為沉重的負擔。 但實事求是而言,全民兵役制也不可持續(xù)。 這種兵役制度保證了兵源,卻無法提升戰(zhàn)斗力。滿打滿算不到兩年的訓練,只能讓他們掌握基本的戰(zhàn)斗技能,無法成為真正的精銳。一旦難以速勝,又必然會影響到農(nóng)時。 在劉協(xié)要以精銳萬里遠征的時候,全民兵役制度顯然無法滿足要求。 因此,劉協(xié)借鑒后世的制度,結合全民兵役和募兵制的優(yōu)點,實行義務兵與志愿兵并行的制度。 義務兵提供基本的訓練,承擔當?shù)氐闹伟踩蝿?,并從中選拔適合轉為志愿兵的人選。 志愿兵作為職業(yè)軍人,脫離生產(chǎn),專心訓練,并作為朝廷掌握的軍隊主體,承擔作戰(zhàn)任務。 賈詡早有此意。 對涼州人來說,因為土地貧瘠,不適合農(nóng)耕,加之民風尚武,征伐比耕種更有吸引力。否則即使是度田之后,涼州能養(yǎng)活的人也不如關東。換言之,涼州人的數(shù)量永遠趕不上關東人的數(shù)量,在朝堂上的聲音有限。 一旦天下太平,武人的作用減少,涼州人何去何從? 遠征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當涼州人成為遠征的主力,成為天子倚重的力量,誰還敢輕視涼州人?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張濟部的出路。 兩路進攻益州時,張濟雖是東路軍主將,實際上建功的還是孫策、黃祖等人,張濟只是掛名,麾下的西涼精銳也沒發(fā)揮多大作用?,F(xiàn)在回到荊州,準備對交州的戰(zhàn)事,張濟還是個看客。 張濟年紀大了,官至驃騎將軍,可以解甲歸田,他麾下的將士怎么辦? 可以通過遠征來解決。 將他們調回來,從中挑選可以遠征的精銳,作為骨干,并培養(yǎng)一批新兵,數(shù)年后隨天子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