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后我靠種田位極人臣 第100節(jié)
比如說這次的事情,想也知曉,韓徹就是再如何貪錢,他也不可能這般公然的以官身的身份,跑到他們陰州行商賈事。 至于均疏平準(2),最開始是針對于運輸能力太差進行的一場改革。 全國州郡那么多,使得光是各地每年要呈給朝廷的貢品都是一批龐大的物資。 有一些物資是朝廷和京城以及北直隸區(qū)域加起來也沒辦法用完的,或是并不怎么受歡迎的,于是朝廷就會安排人將這些地方要送來京城的貢品,運輸?shù)骄徒謨r高的地方售賣出去,然后再把賣得的銀錢,最終收錄到國庫里去。 韓徹這次在想辦法改良常平倉時,就是想到了均疏平準。 于是,韓徹當時就跟太子做了這方面的提議。 再說韓徹這邊,他在陰州快速拋售一批松州土特產和手工制品時,也在安排人對陰州這邊呈送來的土特產和手工制品快速進行分類。 接著,韓徹將一批松州地區(qū)受歡迎又價高的物品整理出來,再安排已經進行完第二次的轉運置換后,目前空下來正準備返程回去的船只,將這批物品運輸回松州進行拋售。 在作價上,韓徹同樣是通過事先的大數(shù)據分析和管理,給予出一個指導價范圍。 只要是在這個指導價的范圍內,可由負責此事的官員視情況而自行做主。 畢竟以時下的條件,是沒辦法將各類物品的作價控制得太死的。也需要給辦事的官員一定的cao作空間,讓他們能應對貨品在市場上的變化和一些突發(fā)事件。 哪怕負責這些事情的地方官員想要從中謀取利益,最后所能獲得的數(shù)額,其實也都會在經過朝廷所管控后的范圍之內。 至于剩下還未售出去的兩地土特產和手工制品,將繼續(xù)被韓徹用漕運隊伍沿著河道一路運輸至其他受歡迎又價高的州郡去拋售。 然后在韓徹借著這次運輸稅收和糧食,再順便沿著河道做一路的拋售下,等到漕運隊伍在含州進行完最后一次轉運后,隊伍里除了有不少從各地換取來的,很受京城和北直隸區(qū)域歡迎又價高的土特產和手工制品不說,竟還收取到一筆比那些常平倉放糧時所售出得到的,多出不少的銀錢。 簡而言之,就是韓徹利用各地的這些土特產和手工制品,給朝廷歷來處于虧損狀態(tài)的常平倉,第一次賺取到了銀錢。 并且賺取到的銀錢數(shù)額還不小。 注1:出自《 孟子 .盡心上》:“以道使民,雖勞不怨。”,在謀求老百姓安逸的 原 則下來役使他們,他們雖然勞 苦 ,也不怨恨。 意謂施政的出發(fā)點如果是為了人民的長遠利益,最終會得到人民的擁護。 注2:漢武帝接受桑弘羊的建議,試行均輸、平準。所謂均輸,是在郡國設置均輸官,負責收取各地民眾向朝廷進貢的土特產品,再拿到附近價高的地方出售,將錢交給中央。所謂平準,是中央設置平準官,用價低買進、價高賣出的方法平抑物價。 第123章 婚配 數(shù)日后,韓徹帶著運輸隊伍終于順利抵達京城。 在京城大碼頭,剩下的那一大批從其他地區(qū)帶回來的土特產和手工制品,也被韓徹快速拋售給了京城的大商戶們,給朝廷國庫又賺取回一筆不小的銀錢。 面對這么龐大的一批物資,還有聽著韓徹陳述他這一路是如何通過拋售各地區(qū)用常平倉放糧置換過來的土特產和手工制品,最終賺取到了一筆數(shù)額龐大的銀錢時,朝臣們俱都難掩震驚。 戶部那群人更是不用說,甚至還有人已經高興激動到連朝堂禮儀都有些不顧上了。 要知曉韓徹這事辦的,對他們戶部來說,帶來的好處實在是太過巨大。 就連太子也是當著朝臣們,對著韓徹好一番的夸贊。 照理來說,韓徹這次歸來后,身上所經管的幾項使職就要被撤掉,回到他的正職,也就是升任后,一直還未能上任的戶部侍郎這個職位上去。 結果太過高興的太子,又很是舍不得韓徹在這方面的才干,不僅繼續(xù)將漕運和常平倉的事務全都交付給他,還讓韓徹負責全國的稅收。 另外,朝廷在接受到那么大一批糧食和物資后,很快也對京城和北直隸等糧價還比較高的地區(qū),開始進行低價放糧。 一大批的低價糧被投入到市場后,糧食作價自然就立即跟著便宜起來。尤其是米價,在較短的時間內,就從原來的平價期的一斗三十四·五文,降價到了一斗二十五文。 很多普通百姓對漕運和常平倉改革一事還并不怎么了解,見著糧食比過去便宜這么多后,就趕緊拿著銀錢去搶購。 生怕去晚了,就買不到這么便宜的糧食了。 朝廷見狀,只得趕緊讓官府發(fā)通知,告知百姓不用這么搶糧。 那些百姓聽聞后,效果卻并不大。 沒辦法,過去京城和北直隸等地區(qū)的糧價一直處于貴價狀態(tài)。若再隨便碰上點什么意外的話,糧價立馬也就跟著漲起來了。 百姓吃這種貴價糧食吃太久了,一時之間是很難徹底扭轉過來的。 只能等到時間長了后,大家見著糧食作價仍舊能這般便宜,甚至是越來越便宜,這些百姓才能放心。 至于現(xiàn)在,大家想搶就搶些吧,糧食也不是別的什么物資,屬于人類生存必需品。即便是囤多點,以時下這種又鮮少分家的情況,一大家子消耗起來的速度也是很快的。 最要緊的是,專業(yè)的漕運隊伍已經組建好,運輸損耗和效率的問題都得到堪稱現(xiàn)階段最完美的解決,那么只要沒有出現(xiàn)大型天災或戰(zhàn)爭爆發(fā),京城和北直隸是不可能再出現(xiàn)以前那種程度的嚴重缺糧現(xiàn)象了。 之后的一段時間里,京城和北直隸地區(qū)的百姓也都在紛紛稱贊韓徹。 畢竟是韓徹將這么多的糧食從江南區(qū)域運輸回來的,才使得他們如今能吃上這么便宜的精米。 那些文人墨客們,對于這事也在討論良多。 比起普通的老百姓,只知道去看現(xiàn)在的糧食作價變得便宜起來,他們就為這事而感到特別的高興。這些文人墨客們,更為看重的是此次兩項改革給天下帶來的巨大改變。 尤其是常平倉上的改革,既讓地方官員有一定的可cao作利潤空間,同時他們的cao作還能帶動地方上的經濟。又因為借助了漕運這支官辦的運輸隊伍,朝廷也能扭轉過去的虧損,轉成盈利。 而且地方官員因為兌換手工制品和土特產時能產生新的利潤空間,為著這部分的利益,他們也就不會再去侵占常平倉里面的糧食。 如此一來,常平倉可謂是真正起到了調節(jié)物價,和救困濟災的作用。 甚至自此以后,京城和其他州郡,說不定就能達到“天下再無貴物”! 于是不少文人墨客就還表示,韓徹此次的兩項改革,當?shù)闷鹪撚涗涍M史冊的利國利民大舉措。 當然,有稱贊的,也就有對此不服氣的。 這一日,在京城一間比較有名的酒肆中,有一位年輕郎君見著同桌的一干人等又開始討論這事,期間更是還對韓徹諸多稱贊欽佩時,就忍不住說道:“均疏平準這兩項改革,莫說早就有了,朝廷歷來也多有實施?!?/br> “吳兄此言甚是有理,確實不能全歸功于他。”一旁的另一位年輕郎君便也點頭附和起來。 “我倒覺得吳兄此言差矣!”同桌另一年輕郎君立即就說道。 “差在何處?”吳姓郎君不服氣的問道。 “均疏平準這兩項政令,我等雖都早就知曉。然若非韓大人先改革了漕運,解決了河道運輸困難的問題,只怕再好的改革也依舊實施不起來?!睂Ψ礁袊@道。 “確實是如此?!?/br> “季兄言之有理啊!” 在眼見著同桌人全都展現(xiàn)出一副贊同模樣時,前面附和過吳姓郎君的那位年輕郎君就忙反駁道:“縱使如此,他此次也不過是拾了前人之牙慧。” “正是。”吳姓郎君也跟著點頭。 “此言又差異!”季姓郎君也不服氣起來。 “我這話又差在何處了?”吳姓郎君開始不滿對方接連幾次反駁自己的話。 “既如此,當初你怎就不多想想,興許也就想出來了呢!”季姓郎君也開始氣惱起來,出言譏諷道。 對方一番“你行你卻沒上”的諷刺,吳姓郎君頓時就漲紅了一張臉,想反駁又一時不知從何開始。最后他只能氣得站起來,一甩袖子離去。 先前附和過他話的那位年輕郎君,看看憤而離去的吳姓郎君,又看了看同桌竟未有人一人出聲緩和,將人留下來后,便聰明的趕緊閉上嘴。 “這吳家跟韓家,過去曾有過些許的嫌隙,今日方才會如此,你又何故與他生這般大的氣呢?”一直待到吳姓郎君再也瞧不見人后,同桌另一人方才出聲道。 “什么嫌隙?”不過顯然還不知曉這些舊事的季姓郎君,當下不免愣住。 于是,對方就將早幾年那會,陳家和吳家曾經聯(lián)合起來排斥打壓過韓家的事,簡單的講了一遍。 京城世家大族這個圈子里,其實是很難藏住什么秘密的。 更何況當初韓家勢弱,家里官職最高的韓徹,還又遠在柏州外放。陳家和吳家惱怒韓三娘折損了陳二娘的名聲,害得她只能下嫁給楊家的楊三郎,在對韓家實施這些打壓和排斥時,可是從未做過掩藏。 而這本來也是陳家和吳家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側面告訴其他的世家大族,與韓家交好,就很可能得罪他們陳家和吳家。 這時經提醒,同桌另外一人也想起這事:“這事我也聽說過一些,不過陳家后面好像還設宴請了韓家去做客。” 想當初,他還曾跟著家人一同去赴宴,自然也就見到了陳家是如何禮待韓家的。 “我看當初定是吳家先跟韓家起嫌隙,陳家作為姻親,就幫了吳家的忙?!币慌杂腥司蛯Υ税l(fā)表了自己的意見。 “此言有理?!?/br> 同桌的人皆紛紛點頭,表示認可。 因為自從那以后,陳家和吳家就也沒再打壓過韓家了。 反倒是眾人觀看吳姓郎君今日這表現(xiàn),明顯對當初的事情還有些記恨在心。 漸漸的,不知何時起,京中的世家大族之間就傳出了一些,吳家和韓家因曾經結下的嫌隙,至今兩家關系仍舊不大好的風聲。 只如今的韓家到底不同于過去,畢竟明眼人都能瞧得出來,韓徹這會可正是得太子重用的時候。 說不定要不了多久,這位就能入三省之一呢! 事實上,太子最近也確實是在思考,要對韓徹官職再進行升任的打算。 黨派之爭過后,國庫財政空虛嚴重,京城和北直隸等地區(qū)的糧價又暴漲,引得民憤沸起。也讓太子越發(fā)體會到了,有這么一位能理財?shù)拇蟪嫉闹匾浴?/br> 再加上最近,朝廷也在開始籌備太子的繼任新君大典。 說來老皇帝命也是真的夠強悍的,遭遇過幾次病重,但卻幾次又好轉過來了。 這次就也是如此,太醫(yī)署的醫(yī)官門當初都曾隱晦的表示過,老皇帝估計是沒多少時日可活了,結果他這么養(yǎng)著養(yǎng)著,雖然現(xiàn)在還是勞累不得,政務更沒辦法處理,身體卻是真的有了明顯的好轉。 太子也一向來信重自己的王妃,這位太子妃出生高貴,過去在政事上也曾給予太子不少的助力。 夫妻兩個能走到今天這步,也跟他們彼此心齊有很大的關系。 這日太子就把自己的想法跟太子妃說了。 對于給韓徹升任官職一事,太子妃并沒有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只在那也夸贊幾句韓徹的能力后,就笑著說道:“聽聞那位韓侍郎至今尚未婚配,殿下何不賜予他一段好點的姻緣?” “竟還未婚配么?”太子驚訝。 實在是韓徹如今也三十出頭的年紀了,放在眼下來說,若是成婚特別早的,說不定再有兩年,都能cao持自己的兒女的婚事了! 太子也不可能去盯著一個臣子的婚事,也就一直對此事并不知曉。 “韓侍郎這些年來一直為政務在外奔波cao勞,想來是因此而被耽誤了。”太子妃說著,就還又嘆氣道:“聽聞韓侍郎家中還有兩個meimei,也皆是聰慧知禮的好女郎,奈何父親早逝,唯一的兄長又常年被外放,也一直未能尋找到合適的婚配?!?/br> “韓家兩個女郎有多大了?”太子好奇的問道。 太子妃就說道:“說來,那韓三娘倒是跟咱們二郎差不多的年紀?!?/br> 第12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