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王安留中
軍器局關(guān)于新式火器的制造研發(fā)方向,就此便有了定論。 張璟也和畢懋康他們說了無論他們有什么要求,只要張璟能滿足的就一定會盡力滿足,這得到了畢懋康等人的充分感謝。 他們感覺到了張璟對火器的認真,以及對他們的重視,而眾所周知,這軍器局是皇帝幫張璟從工部抽離的,這說明了什么? 說明了皇帝也在一直關(guān)注著軍器局,眾人之中,除了畢懋康這種官當累了,年紀也大了,無心于仕途,一心一意只想做科技研發(fā)的科研工作者以外,其他的如茅元儀、陳明遇、馮厚敦等人,跟著張璟可不是為了一輩子縮在軍器局這衙門里終老的。 對于他們來說,他們當初聽從方從哲的介紹,投靠恩主張璟,可不是為了混日子的,而是希望借助于張璟,能幫他們在仕途上有所助益。 現(xiàn)在,如果軍器局真的能仿造出張璟所畫的那種火銃,甚至于退一萬步來講,張璟畫的火銃他們造不出來,但如果他們能把畢懋康的自生火銃改良成威力和大明軍中的其他鳥銃不相上下的話,那到時候一旦張璟把新的火銃獻到皇帝面前,他們這些制造火銃的相關(guān)人物,還怕不會被皇帝記住,說不得能因此功,混個小官做做也不一定。 于他們這些科舉不算太得志者而言,哪怕是直接讓他們年紀輕輕的去一府一縣為低品小吏,他們也都不會有怨言,并且一定會鞠躬盡瘁,公正廉潔的把他們的官職做好,絕不會和那些暗地里男盜女娼的偽君子一樣,失了自己的氣節(jié)的。 眼看著軍器局上下一副干勁十足的樣子,張璟索性就做了甩手掌柜,讓畢懋康、茅元儀那幫人自己去折騰,而他自己,也樂得不用去管軍器局科技研發(fā)這種費腦子的事情,可以把注意放眼于朝廷了。 別說,沒過兩日,朝廷里,還真出了一件令內(nèi)外關(guān)注的事情。 這事情,發(fā)生在內(nèi)廷,原因便是皇帝朱由校把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王安的告老推辭的奏疏留中了,這消息傳出,可是讓內(nèi)廷和外朝的不少人,都在懷疑皇帝的意思。 中國從古至今,禮儀文化源遠流長,并且規(guī)矩嚴謹,大明自立國以來,也是吸納繼承了漢族不然不少的優(yōu)秀禮儀,就比如帝王登位、大臣就封的謙讓之禮。 按照慣例,大明朝廷的實權(quán)重臣如內(nèi)閣首輔、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這些職位,皇帝一旦冊封某人擔任那些官職,被冊封的人就要連上三次推辭不受的奏疏,而皇帝也要連下三次拒絕的旨意,最后再讓臣子就封官職,從而表現(xiàn)出中華文化里的君臣謙讓之禮。 然而,這一次,朱由校在冊封王安為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后,收到王安的推辭奏疏,卻沒有按照慣例,下旨拒絕,反而留中了王安的奏疏,這實在是讓朝野內(nèi)外不放心,擔心皇帝又要鬧出什么幺蛾子出來。 先前軍器局被皇帝從工部抽離,熊廷弼順利復(fù)職等事情,可都讓朝野內(nèi)外看出來這小皇帝不簡單,要是不注意點,說不得王安當司禮監(jiān)掌印的事情,又要出什么波瀾。 因此,不少和王安交好的東林黨人,不想夜長夢多,希望趕緊把王安登位的朝廷程序走完,所以紛紛上疏朱由校,說禮法不可廢,王安既然當上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從而上了推辭奏疏,那朱由校就該按照禮法,趕快把這事情解決。 禮法,一直是東林黨人把持言論,彈劾他人的利器,當年萬歷帝就因為禮法,在國本之爭里被東林黨人搞了個灰頭土臉,而這一次勸皇帝趕緊同意王安上位的奏疏,對比國本之爭而言,完全就是小菜一碟。 本來,眾人以為皇帝是因為對王安有其他地方不滿而反悔,所以才留中王安的推辭奏疏的,他們已經(jīng)準備只要朱由校拒絕,或者也留中他們奏疏,從而明白朱由校是反悔圣旨的話,他們就會再次上疏,必要時候在朝堂示威,以死相逼,也要讓朱由校把王安上位的禮儀程序走完。 只有走完禮儀程度,王安的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位置,才是名正言順的,要是這程序沒走完,王安就徹底掌司禮監(jiān)、提督東廠,那未免就有些不合利法了。 就在東林黨人手中奏疏準備再上書皇帝時,宮里卻是傳來消息,說朱由??戳吮娙俗嗍?,竟然說了一句“王安的推辭奏疏原來是禮法的原因,朕還以為是他老了,不想做那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的位置了”。 這話一傳,當下就讓那些憋了一口氣的東林黨,立刻泄氣了,皇帝不知道禮法,他們又能說什么? 不得不說,這話傳下來有奇效,一下子很多原本想借此機會繼續(xù)上疏朱由校的人,竟然為此主動為朱由校找起不知禮法的理由出來。 他們都說是皇帝年紀小,很多禮儀方式并沒有學到,因此在見到原本打算重用的王安上書推辭后,不明白王安的意思,所以選擇留中不發(fā)。 當然,大部分人都是這樣想得,但也有少部分人認為這是皇帝是裝的,其實他是另有目的云云。 不過,少部分人雖然這么想著,但卻掀不起什么大的風浪,因為他們的聲勢,實在是太小了。 就在大部分人等待了幾日,以為王安很快就會走完三讓的程序時,朱由校又讓他們不明白了,因為朱由校竟然依舊留中王安的推辭奏疏,根本沒有下旨拒絕。 如此,那可真是讓不少東林黨人怒火中燒,又一次奏折雪花般的上書朱由校,要求朱由校幫王安完成禮法程序。 可以說,滿朝都被朱由校這不著調(diào)的舉動弄懵了,完全不知道這皇帝到底在想著什么,不過大部分人,都是想著和朱由校斗,讓他幫王安徹底正名。 只是,也有少數(shù)人看出了其中微妙,張璟就是其一,因為他根本不信朱由校會不知道君臣謙讓之禮,只能說這里面有其他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