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節(jié)
可這么一來,他那顆謹慎的心又提了起來,正想著要否攔下十殿下與沈大人的馬車,左右十殿下不是說有陛下口諭么?不然就等口諭來了再放行。 誰知他這思慮還沒道出口,一旁的蘇晉早已看出他的心思,先發(fā)制人:“梁都事,陛下的口諭還沒到么?” 梁都事答:“回十殿下,回沈大人,陛下的口諭尚還還沒到,要不……” 要不殿下與大人再等等,等陛下口諭來了再走。 蘇晉知道梁都事想說什么,可她哪會讓他將這話說出口,當即笑了一下,說道:“這就十分新鮮了,都是從錦州府到劍門關,怎么舒大人的人,竟會比陛下的人先到?” 第242章 二四二章 她話里有話, 梁都事不是沒聽出來。 舒聞嵐的人比陛下的口諭先到,只有一個原因,舒大人傳的是私令, 不是皇命。 若照尋常,梁都事接到內(nèi)閣輔臣的私令,自是要聽命行事的, 可眼下十殿下與沈大人俱在,舒大人的私令又沒個合理的由頭,他攔人也不是,不攔也不是,竟落得個左右為難的境地。 沈奚掃梁司一眼, 亦看出他心中所困。 略一想蘇晉的言中之意, 輕飄飄添了一句:“既是內(nèi)閣舒大人有令,想必事非小可,還望梁都事即刻增補人手, 再設禁障,再與沿途各關卡打聲招呼,本官有要事請見陛下,待會兒送完十殿下返程, 還望各關卡即刻放行?!?/br> 梁都事被這話一點撥, 心中即刻明朗不少。 是了,十殿下說到底是沈大人送走的, 等沈大人回去見了陛下, 自會給舒大人一個交代, 自己不過區(qū)區(qū)六品都事,需要cao哪門子心? 當即將朱南羨與沈奚請上了馬車,打了個手勢,令前后官兵撤開禁障。 正午已過,沿途雖有驛站,可朱南羨與沈奚一行人卻絲毫不作歇怠,反倒越走越快。 事態(tài)遠比他們想象的要糟糕。 舒聞嵐行事并不冒失,這么堂而皇之地派人來令梁都事設禁障,恐怕是今早見了朱昱深,猜到了圣意,先一步派自己的人給沿途都事統(tǒng)領提個醒。 換言之,從梁司的角度看,舒聞嵐提前派人趕來相阻,可以有兩個解釋: 其一,舒大人與十殿下不睦,是以私下派人阻止他離開川蜀。 其二,十殿下實則就是晉安帝,舒大人或猜到圣意,或出于私心,總是不能讓這第二個陛下在永濟皇帝眼皮子底下遠走高飛。 方才蘇晉一番言語,四兩撥千斤,又兼沈奚以退為進,表面順從舒聞嵐的決定,引得梁都事只顧著考慮后果,忘了去計較舒聞嵐派人前來的原因,因此只想到了其一,沒想到其二。 可梁都事不是傻子,左軍都督府也不是傻子,哪怕被沈蘇二人一時障目,再過一個時辰,等他們見到朱昱深的親兵,便會明白自己被朱南羨,沈青樾與蘇時雨合起來給騙了。 一個時辰,遠遠撐不到他們一行人離開劍門山。 到那時,這蒼山峻嶺,重巒疊嶂,都會成為鎖住他們的囚牢。 且這還不是最要命的…… 山沿間,只聞一聲駿馬嘶鳴,走在最前頭的沈奚的馬車急停了下來。 沈奚四下一望,見沿途已無官兵守道,步去朱南羨與蘇晉的馬車前,徑自掀簾入內(nèi),還不忘回頭交代一句:“繼續(xù)走,越快越好?!?/br> 車廂內(nèi),三人一時都沒出聲。 不是無話可說,而是太多話,不知從何說起。 話當年不合時宜,問一句好與不好?他們相知太深,只一眼便能看出來。 過了會兒,反是沈奚先開口,語氣有些艱澀:“當年,我在武昌,猜到你二人大約是出了事,趕回京師前,先將梳香與麟兒送去了蜀中。至于為何會讓他們?nèi)ゴ湮㈡?zhèn),是因為時雨的故居在那里,我知道她日后定然會回故居一趟,若與麟兒與梳香重逢,彼此間有個照應。” 他沒問朱南羨為何會活著。 不用想都知道,當年的隨宮,除了朱昱深,還有誰能瞞下所有人,在明華宮的大火中救下晉安帝。 至于柳昀為何會救朱南羨。 沈奚雖猜不透,但也知道以柳昀的性情,若非必要,他是誰都懶得說。 蘇晉問:“那你此番親自入川的原因是什么?” 她自然知道沈奚是為朱麟與梳香來的,但她問的不是這個。 沈奚貴為戶部尚書,一品國公,若是尋常狀況,他只需差遣手底下的人來蜀中一趟即可,這回,究竟是因著什么,竟要親自前來? 沈奚思慮了一下,問:“你們在川蜀,可是已見過柳昀了?” 朱南羨與蘇晉對視一眼,均點了點頭,這也是他們的困惑之一,柳昀是內(nèi)閣首輔,攝政大臣,按說朱昱深不在京師,朝政合該由他主理才對,到底是要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動,才能讓柳昀亦出現(xiàn)在蜀中——還并非以欽差之名。 沈奚又沉默一陣,才道:“這事有些復雜,先從最簡單地說起?!彼聪蛱K晉,“時雨,你可記得都察院下設幾道?” 蘇晉愣了愣,這問題再簡單不過了,都察院以監(jiān)察為目的,下設十二道,如湖廣道,浙江道,山西道等,又在各道設監(jiān)察御史,分巡全國。 可她再一想,沈奚此問的用意似乎沒那么淺顯。 “你的意思,朱昱深想增設第十三道?” “是。”沈奚點頭,“他要增設云貴道?!?/br> 朱南羨蹙眉:“但云貴與安南接壤,戰(zhàn)亂不斷,一直為軍事重鎮(zhèn),由都督府直轄,若都察院增設十三道,費人力物力不說,若遇戰(zhàn)事,豈非吃力不討好?” 沈奚道:“這就要說到朱昱深親征安南的目的了。” 他看蘇晉與朱南羨各一眼:“安南小國,若遇尋常戰(zhàn)禍,隨便派一名將領前去平亂即可,你們可知,朱昱深為何要掛帥親征?” 朱南羨反應過來:“他不是為平亂而去的,他是要……借機收復安南?” 沈奚再次點頭:“是,去年安南雖內(nèi)亂,但,他們其實并沒有違逆當年與時雨擬定的合約,也就是說,他們并沒有派兵sao擾大隨邊境。朱昱深說他們違約,不過是隨便尋個由頭,出兵安南,想要將他們收入大隨疆土。” “而今,朱昱深既從云貴入蜀,想必安南那里戰(zhàn)事已平,只這幾日,他就要著柳昀擬咨文,設安南為交趾,劃入云貴道,從此,成為我大隨江山的一部分?!?/br> 蘇晉聽到這里,明白過來。 難怪柳昀會離開京師,來到川蜀,他身為都察院左都御史,都察院下,增設第十三道,大隨版圖隨之囊括進這么大一塊地方,是需要他親力親為設置行政州府與監(jiān)察都司不可。 可她仍有不解之處:“既設云貴道,朱昱深與柳昀去云南不是更方便,為何要來川蜀?” 朱南羨自小從軍,倒是先她一步明白過來:“因為蜀地是西南的門戶?!?/br> 他頓了頓,“若不出所料,設置第十三道還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朱昱深要在蜀地設置西南總都司,自湖廣入川的十萬大軍,與這回隨朱昱深親征安南的二十萬大軍,自即日起,都會進駐西南都司?!?/br> 他說到這里,又細想了想,朱昱深收復安南,建立第十三道,增補三十萬大軍建立西南總都司,都是為了保障南方一帶不再受戰(zhàn)亂之苦,魄力雖值得贊頌,未免有些鋌而走險,畢竟他的每走一步都沒有退路,就譬如調(diào)二十萬大軍親征安南,一旦戰(zhàn)事陷入膠著,北方趁機起了亂子,又該怎么辦? 或者說,朱南羨想,在這些決定的背后,還包含著什么更重大的決策? 還不待他問,蘇晉已然道:“朱昱深如此費盡心思保證大隨南方疆土和平,可是朝野當中,要出什么大變動了?” 沈奚看著他二人,頃刻,再點了一下頭:“是,聽說是朱昱深與柳昀早些年就已商議好的,這事除內(nèi)閣外,暫還無人知道?!?/br> “他們決定,遷都?!?/br> “自大隨立朝,北方一直戰(zhàn)亂不休,究其根由,是邊疆戰(zhàn)力不足,防守不力,導致北方游牧一族,西北赤力,前朝北涼,一直虎視眈眈。如若將都城遷往北方,由天子來守這個國門,將北疆一帶的防線更往北一帶推進,一來可護北方百姓免受戰(zhàn)亂之苦,二來若以北平與應天府為基點,開放漕運,可以促進生產(chǎn),使淮北,乃至于太行山以北的百姓都不再受饑荒之災?!?/br> “但都城北遷,天子北上,離南方就更遠,是以在此之前,首要任務,是保障南方,尤其是云貴既嶺南一帶,不再受戰(zhàn)亂之苦。 “這就是收復安南,設立十三道,設立西南總都司,包括為何實行屯田新政背后的原因?!?/br> 第243章 二四三章 遷都。 自古煙雨金陵, 六朝古都, 三國建業(yè), 西晉健康, 南唐江寧,到如今的應天府, 一直是神州華夏的執(zhí)政中心。 遷都短短兩字, 所要改換的又豈止是都城? 上至江山版圖, 朝野風貌, 下至水利,漕運,運輸與人口,都要隨之更變。 古來也不是沒有立北平為都城的先例,譬如遼與金, 又譬如涼時的大都(注),但這些都是游牧外族, 本就生于北疆酷寒之地。 而今大隨地大物博, 漢人執(zhí)政,卻要將都城遷往北平,那日后的百世百代,千百年后, 萬萬華夏子孫, 是否也會受此影響? 車廂內(nèi)久無人語。 這其中的利弊太過龐雜, 影響太過深遠, 不是他們?nèi)嗽谶@一時之間可以辨得清的。 良久, 蘇晉只問:“已定了嗎?” 沈奚道:“朱昱深與柳昀既在川蜀,說明收復安南,建立云貴第十三道已成功,大概只這兩日,就會昭告天下,立安南為大隨交趾,設立西南總都司,改北平為都城,著手建立北平隨宮?!?/br> “等新的隨宮建好,朱昱深會改北平為順天府,即刻待朝臣遷入?!?/br> 朱南羨問:“定北平為順天府,那應天府呢?” 沈奚道:“應天府畢竟是昔景元帝打下來的,祖制不可廢,因此會作留都,仍是京師應天?!?/br> “為了區(qū)分,應天府的京師,日后加一‘南’字,是為南京,而順天府都城,京師前加一‘北’字,從今往后,北平便作北京?!?/br> “北京與南京兩個都城并行執(zhí)政,是柳昀提議的,遷都不可一蹴而就,哪怕等幾年后,都城真正遷往北京,兩邊的朝政與官制也會各保留一套,有些政事仍由南京直轄。” “直到天下真正穩(wěn)定下來,才會循序漸進地將所有政務全全收納入順天府?!?/br> 蘇晉沉吟道:“朝中各官職本就出缺,南北兩京又要各自設銜,這樣一來,朝廷豈非缺人得很?” 沈奚道:“永濟二年開了科考,循例是三年一回,但朱昱深與柳昀許是早就有了遷都的主意,去年開了一次恩科,今年因出征安南,春闈是沒了,秋闈還是有的,明年還要再開恩科,饒是這樣,人才也要悉心挑選,敷衍是不能夠的,挑選完還要分去試守,但也不急,北京的隨宮還沒建好,遷都還要等些年頭。” “不過——”沈奚說到這里,頓了頓,“遷都一事雖定下,朝野中,一直異聲難平,尤以羅尚書,劉尚書幾人為首,說這是敗壞了祖制,要遭天譴,去年朱昱深出征前,龔國公還親自進宮了一趟,若非文遠侯親自來勸,只怕要在奉天殿前長跪不起?!?/br> 歷來革新,必定異聲四起,遇到阻撓,也是情理之中的。 然而,蘇晉聽到“文遠侯”三字,心中一凝,腦中一下像閃過什么極重要念頭,似乎有一樁一直以來沒想明白的事忽然之間清楚了。 正要仔細琢磨,馬車忽然顛簸,帶得她整個人往前傾。 等朱南羨將她扶回來坐好,方才那抹念頭便煙消云散了。 蘇晉有些懊悔,仍逼迫自己回想,可不管怎么追本溯源,思緒只停留在三年多前,齊帛遠與她說,柳昀父親贈給她的那枚玉玦,其實是為贈給柳昀的結發(fā)妻的。 她是為了這個才去還玉,才被囚禁入柳府的書房。 沈奚見蘇晉神色有異,喚了聲:“時雨?” 蘇晉念及此刻還有更重要的事,只得將方才的念頭作罷,搖頭道:“無礙?!?/br> 沈奚于是道:“既已定下遷都,川蜀作為西南門戶,其重要性不必贅言,朱昱深將皇位看得極重,他要在這里設立掌有數(shù)十萬大軍的總都司,怎么會允許一名留著大隨嫡系血脈的皇孫住在此處?麟兒也不小了,天高皇帝遠,奪了他永濟的兵怎么辦?我正是為了這個,才親自前來蜀中,想要帶麟兒離開?!?/br> “只是我沒料到……”沈奚頓了一下,看向朱南羨,“你竟然也在蜀中?!?/br> 重返隨廷之后,也曾派人去查驗過晉安帝的“尸骨”,派人去寧州打聽過蘇時雨的近況,沈奚雖猜到柳昀會保下蘇晉,卻無論如何想不到他會救下朱南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