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的古代生活_分節(jié)閱讀_171
老太爺家里這時候送過來的人,想必是不會太簡單了的,關璟可不敢怠慢,把主屋旁邊的西廂房收拾了出來,請這位老嬤嬤住了進去,還打算著添人手的時候給這位嬤嬤的身邊也加上一位,算是照顧了。 他這么做還真的是作對了,這位嬤嬤姓鄧,是濟州府里出了名的教養(yǎng)嬤嬤,是京城里的官貴人家出來的,關老太爺花了大力氣才將她請進了家里,他們家里的兩個個孫女都是由她調,教出來的。 鄧嬤嬤沒兒沒女,關老太爺愛其才華也憐其清苦,答應為她養(yǎng)老送終,這才將她徹底的留在了家里。 等到關老太爺的兩個孫女都出了門子之后,家里的第四代卻是遲遲不見女孩,而且不僅是第四代,連已經開始添丁進口的第五代也是沒有一丁點要出女孩的意思。 鄧嬤嬤覺得自己是留在關老太爺家里吃閑飯的,這讓她感覺很是沒臉,便告辭要走,關老太爺百般的挽留也沒有讓她改變主意,正好這時候張云家里傳來了要添人手的消息,關老太爺便與鄧嬤嬤商量了一下,打算把她送過來先教育寶妮,關老太爺考慮的很好,先用寶妮把鄧嬤嬤留下來,反正她是要做西席的,等到他們家里有了女孩的時候,孩子們可以湊帶一起一塊的上課。 這么做既有了人情又留住了人,可謂是一件兩全其美的事兒,而且鄧嬤嬤長時間在內宅行走,又熟知各種禮節(jié),把她送過來對關璟來說也是一個幫助。 關璟知道了鄧嬤嬤的身份之后,對關老爺子的先見之明佩服的是五體投地,而鄧嬤嬤也十分的清楚自己是過來干什么的,雖然新主家的小姐還小,不能上課,但是沒關系,還有新主人家的太太可以調,教,這位太太可是青石鎮(zhèn)上的新貴,這規(guī)矩和禮儀可都是要學好了的。 等到關璟想要找的人都來的差不多的時候,關璟又把人牙子找來,挑了兩個七八歲的小丫頭放進了寶妮的房里,叫許氏先管起來,留下了三個十一二歲的,兩個留在了自己身邊,一個送到了鄧嬤嬤的屋里侍候。 然后他又留下了齊家四口,讓齊家的婆子和大女兒打理院里院外的衛(wèi)生,齊家的男人則管著院子里的馬廄、羊圈和那些個大小牲口。至于他們家的那個半大小子,則叫關璟打發(fā)到張云的身邊去做小廝了。 一大圈子的忙下來,家里添了十幾口的人,還沒等關璟想要緩一口氣的時候,張云他們下帖子要請客的時間便快要到了,這一次要請的人多,里外的家起來不會少于40桌,要過來做飯的廚師是提前都請好了的,聽了他們的預算之后,師傅們給列出了一條長長的單子,等到關璟他們按著上面的要求把東西都備齊了的時候,已經是三天之后了,離請客的日子只差一天了。 到了請客的那一天,張云他們的新家的三扇大門全部打開,張云站在正門口,關璟站在東門口,各自的接待者前來祝賀他新居落成的客人們。 從正門走進來的都是張云的各位戰(zhàn)友,有上司也有下屬,但是無一例外的他們都是身上有官階有品級的人,理縣的縣令今天有公務在身所以沒有過來,但是縣丞和主簿還有那些主管錄事們倒是都過來了,走的也是正門。 李將軍他們倒是沒有來,不過卻是派人送來了賀禮,算是一份心意,那份禮物很是貴重,當它大大方方的從張家的正門抬了進去的時候,看到的人無不驚嘆,暗道這位小張親衛(wèi),果然是及受上司器重的。 從東門進來的大都是一些是一些親朋好友和一些聽了消息趕過來湊個熱鬧的人們,這里的氣氛可要比正門熱鬧的多了,過來的大多數都是熟悉的或是認識的,便是有不認識的也是由熟人帶過來的,唱名、添禮、道喜、關璟忙的是不亦樂乎。 至于西門那里便是要冷清一些了,來這里的大多數都是一些跟著自家老爺過來的奴仆,他們把馬車趕到西門外等著,那里有張家預備好的飼料和吃食酒菜,他們會在那里邊吃邊等著自家的老爺出來。 張云一面客氣的與前來道喜的客人們含蓄著,一面注意著三扇大門周圍的情況,今天這樣的狀況,有些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他是真的沒有把客人分成三六九等的意思,會在西門那里備下草料和酒菜也是因為自家的牲口棚是那邊的,想著把帶過來的馬車都集中在那邊好方便照顧,根本沒有意料會結果會是這樣子的。 至于正門和東門的那些客人,都沒用他們招呼,自動自發(fā)的就變成了現在的這幅樣子了。 至于想了想如今供在自己家大堂里的的那道圣旨,在看看從他身邊走過的那些人身上帶著的朝珠和胸標,深嘆了一口氣,這封建的社會,你還能說什么那,改變不了便只能接受了 117 117、李干爹 ... 為了讓關璟可以松快一些,關大叔在帶著妻子和孩子過來了之后,就打發(fā)關璟進屋招呼客人去了,而他自己則留在了東門那里,替關璟招呼起了進門的客人們。 今個是他的雙兒和雙婿新房落成,宴請賓客的好日子,他本來心情是挺好的,樂呵呵的站在門口替他們小兩口做迎賓,但是在看到縣里李員外家過來道賀的時候,他的那份好心情霎時就飛的無影無蹤了。 這也不能怪他,只是因為這位李員外的名聲在縣里實在是太過的響亮了。 這位李員外,原本只是一個在縣城里開雜貨鋪的小商人,每天進貨出貨的,人雖然是滑頭了一些,但到底還算是個安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