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_分節(jié)閱讀_171
書迷正在閱讀:渣男系統(tǒng)[快穿]、來啊互相傷害![重生]、總有皇帝在找我、公子孫默、重生之養(yǎng)歪了怎么破、今天也在拯救全人類[重生]、我要溫柔[快穿]、替婚、花式攻略對手[系統(tǒng)]、不可抗力
建文帝被鐵鉉感動了,令他贊理兵事,即便沒有兵部尚書的頭銜,手中的權(quán)利卻相當實在,一點不打折扣。 之后,更在早朝上力排眾議,詔歷城侯盛庸為大將軍,集合大軍北上討燕軍。都督平安和徐凱都成為了盛庸的副將。 此令一下,朝中爭議不斷。 濟南一戰(zhàn),盛庸表現(xiàn)突出,可令他為主將,平安為副,著實大出眾人預料。 論資歷,論戰(zhàn)功,論對軍隊的指揮能力,盛庸哪里比得上平安?平安是太祖高皇帝的義子,盛庸算哪顆蔥? 五軍都督府上疏,請皇帝慎重考慮。平安雖未出聲,可讓他擔任一個無名小卒的副將,也難免有氣。 承天門突然一場大火,更讓朝中懷疑之聲四起,御史的奏疏堆得像山。 建文帝咬牙,頂住各方壓力始終沒有松口。 他就認準盛庸和鐵鉉了,至于朝中那幫鵪鶉,哪涼快哪歇著去吧! 第八十五章 醒悟 建文二年十月,北平 昨日還是秋高氣爽,一夜過去,大雪便紛紛揚揚落下。 推開房門,孟清和跺跺腳,搓搓手,哈了一口熱氣,總算驅(qū)散了些許涼意。 從南京傳來消息,盛庸率領(lǐng)的大軍已經(jīng)出發(fā),不日將到濟南。宮中宦官盡職盡責,情報工作做得十分細致,包括大軍的領(lǐng)兵將官,行進路線,以及大致進攻計劃都密報給了燕王。 駐守德州的安陸侯吳杰壓力最大,盛庸一到濟南,肯定先打德州。不下德州,進軍河北都不會安心。 燕王召集眾將商議對策,眾將都提議進軍山東,趁朝廷大軍未到,先一步插下釘子。 不料命令下達,進攻目標卻是遼東。 遼王被建文帝一道詔令叫去南京,進京后就被困在遼王府,待遇不比被軟禁的齊王好多少。 遼東一地,大半州府已歸順燕王,余下的犄角旮旯,北元打谷草都不會光顧,除了苦就是寒。別說州縣,邊衛(wèi)都極少,大冬天派軍隊攻打這些地方,吃飽了撐的? 將領(lǐng)們很不理解,一向英明果決的燕王殿下,怎么會做出這樣近乎抽風的軍事計劃。 可命令已下,反對是沒有用的。 軍令如山,張玉朱能等將領(lǐng)只能聽令行事。 沈瑄仍為前鋒,從草原歸來的楊鐸被歸入朱能麾下。 朱高煦和朱高燧隨同出征,北平留給了朱高熾防守。有了李景隆的前例,知道朱棣離開北平,盛庸也不會輕易冒險。就算要打北平,也要等春天來了再說。 若是朱高熾再發(fā)狠辦一次冰雕展覽,誰受得了? 孟清和沒有隨大軍出征,天氣驟寒,他開始發(fā)熱咳嗽,趙大夫看過,說是舊傷復發(fā),傷了身體底子,需要靜心調(diào)養(yǎng)。 朱高熾趁機向燕王要人,天寒地凍,孟同知跟隨出征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不如留在北平幫他處理政務,順便讓王府良醫(yī)為他調(diào)養(yǎng)。 “孟同知不及弱冠,身負大才,若不能保重身體,難免可惜?!?/br> 不管朱高熾是出于何種目的,到底幫了孟清和。 如果真隨大軍出證,孟清和不知自己是不是能扛過來。今年似乎比上一年更冷。 “既如此,孟同知可留在王府,聽世子調(diào)遣?!?/br> “謝父王?!?/br> 留下孟清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歸附的草原部落。 挑選出的部落勇士隨軍出征之后,留下的老幼婦孺需要妥善安排,這是燕王交給朱高熾的任務,朱高熾總要找?guī)讉€幫手。說來也奇怪,北平布政使司和王府官屬上下,沒一個官員能同這些蒙古人溝通良好,孟清和卻是個特例。 語言不通?沒關(guān)系,有翻譯。再不行,可以直接畫。 遇上蒙古部落派人來要糧食要鹽要各種生活物品,文官們要面子,抱著圣人學說,不好因為三瓜兩棗的和他們計較,武官大大咧咧,脾氣火爆,一言不和馬上吹胡子瞪眼,桌子掀不起來照樣摔凳子。 換上孟清和,從接待到討價還價再到把人送走,用不上兩盞茶的時間。 同樣被派到朱高熾處聽命的侯顯難免感嘆,當初若有孟同知隨行,忽悠……不對,因仰慕王爺歸附的部落必定會更多。 事實上,孟清和不比侯顯等人的手段高出多少,他只是更具觀察力,能最大限度揣測這些歸附部落的意圖。進而開始討價還價。 比不上文官要面子,也不會動不動發(fā)脾氣,做起事來自然得心應手。 要糧食,可以。 要鹽和香料,也可以。 要布匹,更沒問題! 但是,東西不能白給。 孟十二郎笑瞇瞇的打著算盤,“如今諸位搭帳篷的地兒都是王爺給的。開春后放牧的草場也是由王爺劃分,難道諸位不想要好一些的草場,養(yǎng)更多的牛羊,生活得更好?” 一番話切實瘙到了對方的癢處。 壯漢們桌子不拍了,眼睛也不瞪了,眼巴巴的瞅著孟清和,雙眼直冒星星。 駿馬任騎,牛羊成群,再不用為過冬會餓死牲畜,凍死族人發(fā)愁。 多么美好的生活! 這些部落之所以被侯顯說動,愿意內(nèi)附,歸其根本是在草原上過不下去了。 本就生活困難,加上大部落的壓榨,部落里的牛羊和人口一直不斷減少。大人吃不飽,孩子養(yǎng)不活,如何與艱難的生活環(huán)境做斗爭?長此以往,遲早會被其他部落吞并。 偉大成吉思汗的榮耀只能在夢中追憶,黃金家族已經(jīng)衰落。乞兒吉斯部,阿蘇特部阿魯臺和衛(wèi)拉特部正在混戰(zhàn),草原牧民的生活一日比一日艱難。 大魚吃小魚,小魚卻吃不蝦米,如此惡性循環(huán),等到小魚被吞噬殆盡,大魚只能彼此消耗,等待這些大魚的也只有死亡。 侯顯和楊鐸的招攬,給了這些部落生機,孟清和則告訴他們,想要好處必須付出代價。 “王爺仁慈,給了諸位一個容身之地,諸位也當有所回報。畢竟這世上沒有白吃的飯,也沒有白拿的好處。” 孟清和笑得沉穩(wěn),胸有成竹。他已從侯顯口中探明這些部落的底細,讓他們接受自己開出的條件并不是難事。之前談不下來,無非是接觸的官員不了解談判對手,也抹不開面子。 想到這里,孟清和就不免嘆氣,開口問一問是難事嗎?向宦官和武官請教真會傷了自尊? 看來,不只建文帝手下的文官不著調(diào),燕王手下的這些文官也是一樣。 說穿了,清高的讀書人看不起軍漢,對內(nèi)宦更無好感。沒有蹦高罵人算不錯了,還請教?根本不可能。 孟十二郎搖搖頭,文武不和,哪個朝代都有,卻在大明朝放大到了極點。 也算是一種特色? 壯漢們最終被孟清和說服了,主動將糧食和布匹的數(shù)量減少一半,用部落里的牛羊換了雞鴨和鹽,在孟同知畫出的交換契約上按了手印,拉著額外贈送的馬車高高興興回了營地。 臨走時,還拍著胸口叫孟同知兄弟。 孟清和笑著目送馬車走遠,一點也沒覺得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