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_分節(jié)閱讀_327
書迷正在閱讀:渣男系統(tǒng)[快穿]、來啊互相傷害![重生]、總有皇帝在找我、公子孫默、重生之養(yǎng)歪了怎么破、今天也在拯救全人類[重生]、我要溫柔[快穿]、替婚、花式攻略對手[系統(tǒng)]、不可抗力
王景弘眼巴巴瞅著,出于同僚情誼,鄭公公友情贈送兩粒,再多就沒有了。 吃過藥,緩解了暈船癥狀,王景弘剛要道謝,卻見鄭和捏著眼角,眺望大海,迎風(fēng)流淚,心中不免詫異。 “鄭公公這是為何?” “咱家想起贈藥的趙院判,故而流淚。” “是為感激?” “自然。” 王景弘:“……” 既是感激,這幅一邊流眼淚,一邊咬牙切齒的樣子是為哪般? 第一百四十三章 鄭和下東洋二 鄭和的船隊浩浩蕩蕩開往日本,航行期間,遇有形跡可疑的尖頭快船,立刻舉起喇叭,發(fā)出警告。 中心內(nèi)容一句話,停船,檢查! 船隊中備有多名翻譯人員,官話,方言講不通,日本語,安南語,暹羅語等輪番上陣。總有一種語言可以溝通。 不停船,直接跑,后果很嚴(yán)重。 喇叭一收,直接開炮轟。 所謂先禮后兵,不聽勸,怪不得別人。 自洪武帝頒布禁海令,沿海各省,除軍衛(wèi)舟師,民間片板不許下海。 從建文朝至永樂朝,朝廷再發(fā)嚴(yán)令,民間所用尖頭船俱改為平頭。 到永樂初年,在大明海域出沒的尖頭船只,除了明軍舟師和各國朝貢的船隊,就只剩下倭寇海賊。 鄭和船隊遇上的,正是四月間寇襲穿山的的倭賊。 自從洪武末年,這伙倭寇便多次襲擊福建,浙江等地,燒殺擄掠,無惡不作。 明軍多次圍剿,始終無法全殲,隔些時日仍會卷土重來,且多趁衛(wèi)軍不備,尋機上岸劫掠,十分的狡猾難纏。 財物,糧食,牲畜,乃至于人口,都是搶劫的目標(biāo)。得手之后,立刻潛逃入海,衛(wèi)所舟師得到消息,倭寇早已逃入茫茫大海,不見蹤跡。 幾次三番偷襲得手,全身而退,很容易得出結(jié)論,岸上有這貨倭寇的內(nèi)應(yīng)。 錢倉所指揮上疏,請朝廷準(zhǔn)許衛(wèi)軍搜捕倭寇內(nèi)應(yīng)。 經(jīng)過一番廷議,此議未能通過。 反對的人理由很充分,未得實據(jù),大肆搜捕,實為擾民。 上疏的指揮氣得咬牙,卻毫無辦法。因為這封奏疏,他又被巡按御史盯上了,輕易動彈不得。可以相見,明察沒通過,暗訪也注定行不通。一旦下令,彈劾他的奏疏馬上會送往南京。 一定違令調(diào)兵的大帽子扣下來,官也就當(dāng)?shù)筋^了。 此消彼長,沿海衛(wèi)所官軍被捆住了手腳,只能被動的等倭寇上岸,倭寇卻是借助內(nèi)應(yīng),屢次得手,氣焰愈發(fā)囂張。幾股倭賊同海寇進行了聯(lián)合,勢力不斷膨脹,對福建沿海和浙江寧波等地造成了不小的威脅。 鄭和船隊下東洋,首站選在日本,一個重要原因,就為解決倭寇的的問題。 永樂帝的字典里,壓根沒有吃虧這兩個字。 誰敢讓他一時不自在,他就要誰一輩子不自在。 誰敢到他地盤上挑釁,他就要誰好看! 敢到老子的地盤上搶劫?直接抄你老窩,燒你房子! 北元他都收拾了,還收拾不了一下小小的島國? 朱棣下定決心要收拾誰,注定不會雷聲大雨點小,高舉輕放。拳頭砸下來,絕對一下見血。況且,對于在他登基之后,始終沒來朝賀的日本,朱棣很是看不順眼。 看不順眼怎么做? 兩個字,收拾。 四個字,狠狠收拾。 倭寇侵?jǐn)_,膽敢無視新皇,不來朝貢,兩者加在一起,給了朱棣足夠理由收拾這群矮子。 船隊出發(fā)之前,永樂帝特意召見了鄭和王景弘,令兩人抵達日本之后,明確傳達他的意思。 倭寇的問題很鬧心,明朝天子很生氣,后果很嚴(yán)重。 鑒于以往種種不愉快,日本必須給明朝一個滿意的答復(fù)。 識相的,道歉,賠款,交人,一個也不能少! 這些話,一字不漏的寫進了詔書里。 道理是對本國人講的,蔖爾小國,諸多蠻夷,不識教化,該收拾就不能手軟。 鄭和王景弘齊聲應(yīng)諾,表示定會遵照天子之意,一字不漏的向日本宣示天子詔令。 永樂帝很滿意,放下筆,蓋上印璽,隨后又多加了一句,“若其不能自行剿寇,治以本國之法,明言告知,朕將派兵,治以上國之令!” 這話說得是相當(dāng)不客氣。 翻譯過來就是,讓日本人眼睛擦亮點,掂量一下自己的斤兩,最好識相點,自動自覺把倭寇的問題解決了,再道歉賠款,自然萬事太平。 不識相的話,朕就要動手了。 槍炮無眼,不慎打到了人,砸塌了房子,誤傷些花花草草,在所難免。介于日本政府種種不合作的態(tài)度,因此造成的一切嚴(yán)重后果,都要由日本負(fù)責(zé)! 鄭和王景弘再次應(yīng)諾。 負(fù)責(zé)記錄天子起居的史官很是苦惱,經(jīng)過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才鄭重下筆,將此事記錄下來。 職業(yè)道德要求他實事求是,但考慮到國際影響,下筆還是經(jīng)過了潤色。 畢竟,上國天子威脅恐嚇,口口聲聲要用拳頭講道理,委實不利于大明的對外形象。 華夏是禮儀之邦,講究的是以理服人,以德服人。 若要以力服人,必須要春秋一下。 在史官陛下,朱棣的一番霸權(quán)之語,被春秋成了“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國之法”十二個字,留存后世。 對此,日本掌權(quán)的源氏會如何想,會不會抗議明朝實行霸權(quán)主義,欺壓友善鄰邦,還大肆篡改歷史,就不是史官考慮的問題了。 甭管經(jīng)過了幾百年,有一個道理始終通行。 國力強盛,才有說話的底氣。國家強大了,民族強盛了,說天陽是方的都有人相信。 永樂時期的大明,概括總結(jié)起來,完全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膽敢犯大明疆土者,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