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焚香祭酒 完結+番外_分節(jié)閱讀_196
“巧了。頌也是這般想的?!?/br> 等第七日一過,密切關注呂布動態(tài)的崔頌二人獲得貂蟬傳信,確認呂布這兩日“心情不佳”,正是“威逼利誘”的好時候。 既然想跟呂布拉關系,就不太好兩手空空地上門。 郭嘉卻是既不帶金也不帶銀,只準備了一只嗓門嘹亮的野雞。 崔頌:“……?” 注意到崔頌眼中的疑惑,郭嘉解釋道:“禮以為之用,周公吐哺而歸心。若能策反呂布,以上禮待之又有何妨?” 崔頌仍是不解,又聽了幾句才明白過來—— 原來,在漢朝,送野雞是士人之間的一種理解。野雞就是“雉”,取諧音“摯”,認為野雞這種生物“不可誘之以食,不可懾之以威[1]”,“士行威介,守節(jié)私義,不當轉(zhuǎn)移[1]”,也就是說,野雞們在士人看來品格高尚,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yin貧賤不能移,不為五斗米折腰,腿一蹬就能發(fā)個牌匾,上書道德的模范五個大字。 所以士人之間常常用野雞當禮物,表示對對方品格的贊揚。 呂布不是士人,郭嘉卻用“雉”為禮,雖給了呂布極大的尊重,但在時人看來,未免有些離經(jīng)叛道,指不定還要被士人斥責“有辱斯文”。 郭嘉以為崔頌不能理解他的做法,便特地做了解釋——“禮以為之用”,禮不但是禮節(jié),還是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只要基本的禮節(jié)到了,不管目的是什么,對象是什么,在他看來都無關緊要。 然而郭嘉弄錯了一件事——崔頌根本不是因為不能理解他的做法而感到奇怪,而是完全不知道這個典故。 哪怕崔頌惡補速成了許多漢朝的常識,卻仍然有遺漏之處——比如這個士人之間互送野雞的禮節(jié)。 再次迷之過關的崔頌決定找個機會查漏補缺。也多虧他眼前的這個人是郭嘉,哪怕他真的犯了錯也無需擔心。 帶著這樣的想法,二人提著一只野雞,朝呂布府上遞上了拜帖。 呂布作為董卓手下數(shù)一數(shù)二的猛將,又是名義上的義子,平時給他送禮的人不知凡幾??伤土耸樟诉@么多孝敬,還是第一次收到野雞這種……可以稱得上樸實無華的登門禮。 呂布家的客卿是個擅長逢迎的讀書人。他恰與呂布商量時事,見到這兩只野雞,一張口就給呂布打了兩個馬屁:“這對野雉來得巧,來得妙!將軍之路定會像這對雙雉——福氣雙臨,步步高升,聲名遠揚,義氣無雙?!?/br> 呂布給丁原做過主簿,自然是讀過書的。他知道雉的含義,知道這東西和官運亨通沒有半毛錢的關系。然而好話誰不愛聽,何況這東西本身是個好兆頭。 再者,雉實際上也代表了士人之間對彼此的贊揚,是身份的象征,代表著為人與身份上的雙重承認與重視。 不說呂布本身對這種禮物的看法如何,這種別出心裁的禮物,總歸是產(chǎn)生了奇貨可居的效果。 呂布想知道到底是誰送給了他這么神奇的禮物,便叫門房把人放了進來。 見到來人,他瞿然一驚:“是你?!” 崔頌曾拜訪過呂布,又在董卓的宴席上露過面,早就做好了,會被呂布認出來的準備。 崔頌原想直接擔任說客這一角色,但郭嘉不同意,只讓崔頌陪他演一場戲,由他游說呂布,不讓崔頌沾手。 崔頌細想其中緣由,驚覺郭嘉此舉約莫是為了保護他。 ※※※※※※※※※※※※※※※※※※※※ [1]“不可誘之以食,不可懾之以威。士行威介,守節(jié)私義,不當轉(zhuǎn)移?!背鲎詽h·班固的《白虎通義》 第83章勸說呂布(中) 今不同往,崔頌前幾日剛在董卓眼前掛了號,再加上董卓進場時的那一句問候,不明內(nèi)里的人都以為他得了董卓的賞識。這個時候,他若是勸說呂布反董,呂布難保心里不會有別的想法。懷疑他別有用心、不相信他事小,要是當面聽完他策反的話,轉(zhuǎn)頭就去告訴董卓,那才叫麻煩事。 崔頌并不是沒有考慮過這點,但他從不是為了自保就讓朋友幫他抗風險的人。何況郭嘉也隨著鐘繇去了那場宴席,雖說會廳很大,與會的人又多,坐在最前頭的呂布大概率沒有注意到郭嘉,但凡事都有個萬一,他不想郭嘉為他擔險。然而郭嘉表現(xiàn)得太過胸有成竹,又直言,讓崔頌不直接插手勸說工作是為了更好地策反呂布,并不是讓他置身事外,仍需要他一同前往。所以在聽過郭嘉的詳細計劃后,崔頌最終還是同意了。 如今來到呂布府上,見自己已被認出,崔頌大大方方地上前見禮。 “奉先將軍,許久未見,近來可好?” 熱絡得仿佛與呂布是闊別許久的朋友。 呂布愣了一愣,想起崔頌上次“花式吹董卓”的盛舉,疑慮盡消,以為這人習慣了逢迎。縱是熱絡得他有些不自然,但好歹人家送來了如此有誠意的禮物,總不好因為他比旁人熱情就把人趕出去吧? 那呂布的客卿見二人似乎與呂布熟識,又見呂布一副默認了的模樣,便安靜地呆在一旁,不敢插話。 不多時,見呂布投過來征詢的目光,還以為呂布嫌他待在這里礙事,便識趣地一笑,站起來說:“想來將軍與二位美士有要事要談,我便不打擾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