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節(jié)
閔舉人今年都三十多歲了,做夢都想考上進士,哪怕沒有進士,同進士也好啊,起碼也能當個縣官了,然后一步步穩(wěn)扎穩(wěn)打的上頭,過個十幾二十年的,不得升到五六品官?其實吧,在這個五十少進士的年代里,才三十多歲就考上進士,已經(jīng)代表著閔家自他開始,就徹底改換門庭了。 他一點兒也不想出岔子,就想著順順利利的等到殿試那天,穩(wěn)穩(wěn)的通過殿試,拿了功名去參加吏部選官。 像那些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人生啊,他統(tǒng)統(tǒng)不想要,只想安穩(wěn)過日子。 再說了,他也不像窩頭那般的信任楊冬燕。因此,等窩頭返身追上去時,他倒也下意識的跟上去了,卻是一副魂游天外的可憐模樣。 別出岔子啊,千萬別出岔子??!哪怕只是這一屆成績作廢都不要啊!畢竟再來一次,他真心沒把握考中了…… 饒是劉侾,這會兒都是忐忑不安的??婆e舞弊是重大案件,假如僅僅是考生單獨作弊,例如夾帶紙條什么的,那問題還不大,最嚴重的懲罰也不過是終生禁考,通常來說都是直接趕出考場杖責五十的。但要是主考官帶頭舞弊,卻算得上是極為嚴重的特大惡性案件了,這種罪名一旦坐實了,先不說涉案的考生如何,主考官是極有可能被圣上殺雞儆猴,判個滿門抄斬都算尋常了。 那可是他外祖父!就算平??吹骄皖^疼,那也是他的至親家人??! 連劉侾都怕了,閔舉人的反應(yīng)倒也不足為奇。 其實就連窩頭心里還是略微有些不安的,只是他選擇了信任楊冬燕而言。 唯獨只有楊冬燕,那是一臉的篤定,在安慰好了窩頭后,她還喚了劉侾到跟前,好一番的叮囑。 “回去告訴你爹娘,還有孟家那頭。讓別搞事了,就老實待著,這事兒一定會平安過去的,圣上啊……” 劉侾湊到了跟前,這才聽到了楊冬燕刻意壓低的說話聲。 楊冬燕會揣摩圣心的。 嚴格來說,她真正了解的甚至不是當今圣上,而是先帝。但不得不說,其實站在高處的人都是差不多的心理,了解了當老子的,那么對于當兒子的,也能推測個七八分。 撇開案件本身不論,站在圣上的角度來看,他最痛恨的是什么? 殺人放火?肯定不是啊,這種事情老百姓覺得是滔天大罪了,但擱在圣上眼里也就那樣,都談不上什么大案。 圣上啊,最痛恨的是謀朝篡位,是通敵叛國! 又說這科舉舞弊案,為何說主考官舞弊才是大罪呢?還能不是因為這么做有悖科舉公正嘛!說白了,不是圣上痛恨這個行為,而是為了堵住悠悠眾口,不能讓天下學子寒了心! 但問題是,眼下并不是眾多學子齊齊狀告主考官舞弊,而是一個傻子搞事。 圣上得有多腦殘才會順著那傻子的說法判案呢?別說孟老大人是清白無辜的,就算他真的把會試考題泄露出去了,那也不能這么斷案呢! 試想想,本來沒人提這個事兒的,圣上要是坐實了科舉舞弊,就是拿朝廷的臉面往地上丟。再然后呢?科舉失去了公正,學子必然會鬧事,補考一屆耗時耗力,還得證明這次就一定的公正的…… 他圖什么? 哪怕孟老大人真的做了這樣的事情,圣上也只能將此事往下摁,先拿個小本本記下,回頭找個別的理由把人給滅了。反正,怎么著都比直接公開科舉舞弊要來得強。 最重要的是,搞垮孟家是毫無意義的。 孟家滿門清貴,嫡系子孫多是在翰林院、國子監(jiān)任職,也有在御學給皇子皇孫們上課的,更有出去自個兒開學館的。贊一句桃李滿天下真的一點兒也不為過。 要沖著這種家族下手,那是會引起眾怒的。關(guān)鍵是,弄垮了孟家對圣上有什么好處??? 有那精力,還不如把四大異姓郡王給搞了,起碼能收回爵位和軍權(quán)。 →_→ 楊冬燕很確定圣上不是傻子,哪怕是個傻子好了,也不能做這種吃力不討好,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蠢事兒。 “……反正就兩個可能。要么,事情是假的,圣上肯定不能寒了群臣的心。要么,事情是真的,那么圣上必然會比其他人更著急的將事情可勁兒的往下摁,然后過個七八年十幾年的,秋后算賬找個其他罪名把人恁死!” 不然呢? 發(fā)圣旨說他在位期間真的發(fā)生了特重大的科舉舞弊案?對他有什么好處?圣上不要面子的??? 劉侾被說服了。 “反正你回去跟他們說,安安分分的待著,千萬別搞東搞西的。別等下本來沒啥事兒的,蹦跶的太厲害反而礙了圣上的眼兒,就算眼下不收拾你,誰還不會秋后算賬呢?” 說到秋收算賬的時候,楊冬燕眼神復雜的看了劉侾一眼,嚇得劉侾菊花一緊:“老祖宗怎么了?” “我聽說,你打算帶窩頭去秦淮河畔看風景?” 劉侾本來是想點頭的,但強烈的求生欲讓他在脫口而出的瞬間改了口:“沒那回事兒!就算我本來想著帶小弟欣賞一下江南風光,可他都考上了,接下來不得好好準備殿試?就算殿試通過了也得繼續(xù)用功,我知道的,他沒空!” “他沒空你有空?” “我也沒空的,我……我去孟家?guī)退瓡?!?/br> 兩害取其輕嘛!饒是劉侾再怎么討厭謄抄書籍,在感受到巨大的威脅后,本能的選擇了相對而言比較安全的選項。 活著不好嗎? 終于,楊冬燕放過了他,還很嫌棄的沖他擺擺手:“走吧走吧,記得把我的話帶到?!?/br> 劉侾狠狠的點了點頭,然后轉(zhuǎn)身撒丫子狂奔著離去。好家伙,那架勢分明就是身后有鬼攆著。 楊冬燕不稀罕搭理這個曾經(jīng)愛過的孫子,又安慰了窩頭幾句,見站在院門口的閔舉人一副快閉過氣去的模樣,索性開口留他在客院小住幾日。 閔舉人一口答應(yīng),反正這會兒他就算回到客棧也肯定休息不好了,倒不如縮在老魏家,萬一還有救呢? 那肯定是有救的。 事實上,大理寺壓根就沒派人帶走他倆。 道理很簡單,泄露考題和買考題能是一樣的罪名嗎?就好比受賄和行賄,依著本朝的律法是只有受賄才算是犯罪的,嚴重的可判斬立決。而行賄最多也就是沒收非法所得以及用錢換來的好處,并不會處以刑法。 反正大理寺那頭從來沒將這倆小蝦米放在眼里,今個兒假如孟老大人的罪名坐實了,翰林院那頭自然會將二人今科成績作廢,還有可能給予終生禁考的懲罰,但那跟大理寺有什么關(guān)系呢? 倒是陶舉人,在牢里待到第四天時,終于迎來了第一次受刑。 杖責一百。 考慮到對方是文弱書生,特赦分期執(zhí)行,每次行刑二十,間隔五日行刑。 這個考慮是沒錯的,就普通人而言,一口氣杖責一百是真的會死人的。別看劉侾當初被他爹打了好多下也不過只是臥床躺了七八日,但問題是,劉二老爺是沒有受到過專業(yè)訓練的,再說他本身還是個文弱書生,最重要的是,劉二老爺打劉侾用的是戒尺,大理寺行杖刑用的是手臂那么粗的木棍。 甚至極有可能都不等一百杖打完,打到一半的時候,只怕陶舉人就涼了。 面對上頭下達的命令,大理寺這邊高呼圣人恩澤,然后從善如流的傳召了陶舉人準備執(zhí)行首次責罰。 但這里有個問題,像這樣以懲治為主的杖刑,還是由大理寺這邊執(zhí)行的,那就必須跟著律法的規(guī)定的走。也就是說,對于力道、打擊的部位都是有了明確規(guī)定的。 要知道,在前朝杖刑是一通亂打沒有章法的,這就直接導致了哪怕只杖刑十下,都有可能死人的情況。還有人假公濟私,故意往脊梁處打,人倒是沒死,卻會造成終身癱瘓。 也因此,本朝對杖刑有了非常明確的規(guī)定,一旦逾越了,那么執(zhí)行杖刑的差人就會受到同等的處罰。 這個規(guī)定就是,杖刑的范圍只能是臀部。 ……還要光著屁屁打。 當然,哪怕言明了是當眾處罰,其實也不是拖到菜市口熱鬧處打的。本來,應(yīng)該是放在大理寺里,那么看到的也就只是大理寺內(nèi)部的人,而這邊正常來說沒人過來的,倒也還行。 可大理寺卿不按牌出牌,他不知道是故意還是無意曲解了上頭的意思,愣是把陶舉人拖到了貢院前的空地上,按在長凳上痛打。 打完了再拖回大理寺,然后過五天后再拖回來繼續(xù)打,儼然是打算把這事兒做成一個長期的活動。 于是,貢院前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熱鬧,小攤小販們包括附近的客棧、茶館掌柜們都樂開了懷。 本來就是啊,這都放榜好幾天了,按理說貢院這頭就該涼了,甚至很多落榜的舉人們都收拾行囊離開了。這邊的商戶們只能盼著下屆科舉了,結(jié)果就迎來了新的驚喜。 太感動了,大理寺卿真的是個大好人??! 大好人大理寺卿:…… 他只是不滿于恩師遭人污蔑,這才忍不住搞了點兒小動作。當然,更夸張的事情他是不會做的,像之前圣上的旨意尚未下達,他甚至摁住了想要搞事的手下,讓接連好幾撥負責盤查的人都看到了全須全尾毫發(fā)無損的陶舉人。 至于后來嘛,不是圣上說的要當眾處刑嗎?大理寺那頭,平常連個鬼影子都沒有,除了自己人還是自己人,再說大家事情還多,經(jīng)常跑到外頭去,怎么能稱得上是當眾行刑呢? 就連圣上知道后,也只是沉默了一會兒,之后就擺擺手,算是默許了大理寺卿的小動作。 沒辦法,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誰讓陶舉人搞到了大理寺卿的恩師頭上?那位才是孟老大人真正的學生,在他跟前受教了二三十年的那種得意門生! 這個時候,陶舉人還不知道他已經(jīng)犯了眾怒。 其實,先前他得罪了楊冬燕是無所謂的,哪怕開罪了整個永平王府都沒什么的。因為他們是屬于武將那一脈的,即便跟孟家成了姻親,但事實上永平王府是沒辦法支使文臣那一脈的人。 簡單地說,陶舉人若是將來做了官,那肯定也是文臣那邊的,永平王府根本就折騰不到他。反過來,他如今開罪了孟老大人…… 孟老大人本身倒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你不能保證他的學生也是吧?他教導了太多太多的學生,這其中只要出幾個小心眼愛記仇的,陶舉人就涼透了。 也就是說,就算圣上沒有明確的表示要他終生禁考,他的仕途也就此結(jié)束了。 讀書人記起仇來,可比武將們更嚇人! 武將們都是有仇當場就報了的,讀書人那可是信奉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你害怕不? 這個時候,陶舉人還不知道這些隱秘,但他已經(jīng)快涼了。 當然不是因為杖刑,大理寺卿明確的覺察到圣上并不想弄出人命來,他又怎會暗中搞事呢?事實上,他不但支會了行刑者收著點兒,還在行刑結(jié)束后讓人喚了仵作幫忙上藥。在大理寺內(nèi),仵作就是兼職的大夫,還真別說,除了有時候力道太猛之外,人家的醫(yī)術(shù)挺不錯的,還是零差評的存在,反正比別的大夫名聲更好。 如此這般,沒等陶舉人行刑結(jié)束,殿試就開始了。 閔舉人驚嚇了好多天,加上他本身才華也就一般,要不然也不會只吊榜尾了,因此在殿試過程中,既能說是發(fā)揮失常,也可以說是正常發(fā)揮,反正最終未被取中,也就是同進士了。 窩頭的心態(tài)是真的好,但有一點,他的才華其實是經(jīng)不起推敲的,尤其在涉及到時政題目時,自身的年歲和閱歷會限制到他的答題。 假如不知道他的年歲,單看他的卷子,就會感覺這個人眼界比較窄,目光也不夠長遠,還帶著一股子天真做派。 少年嘛,看到的世界非黑即白,往往沒有成年人的圓滑。偏生,處在官場之中,人情世故是一門必修課。 本來,假如沒有陶舉人那樁事兒,以圣上的性子,在看到這份卷子時,絕對會跳過的。跳過既不取中,也就是默認的同進士了。 可就因為陶舉人搞得那些事兒,窩頭在圣上心中留了點兒痕跡,反正他是知道了有個年僅十四歲的少年郎通過了會試,還曾親眼看了窩頭會試時答的卷子。就感覺這個少年郎是個可造之材,一時間就有些遲疑。 不取中閔舉人是無所謂的,同進士最差也能謀個縣令當當,他三十幾歲當縣令也合適,在那個位置上先干兩屆,也就是六年時間。差不多四十歲的時候可以升一波官,這樣年紀、閱歷、資歷都有了,哪怕沒有什么大的功績,一樣能憑時間熬出來。 但窩頭呢? 殿試跟科舉當中的其他考試最大的不同是,并非是糊名制的。也就是說,圣上是能看到誰答的卷子,也會根據(jù)對方的年歲家世相貌等給出最后的評判。 亦如當年劉二老爺應(yīng)考時,以他的才能其實可取中也可不取中,但假如不取中他就只能放外任了,圣上不愿意永平王府的嫡子去外頭,因此特地給他提到了二榜,又私底下同翰林院的掌院學士打了招呼,最終劉二老爺就被塞進了翰林院,一呆就是二十年。 輪到劉侾的親哥哥劉仁時,也是差不多的情況。 但窩頭又不是郡王府的子嗣,甚至就算是郡王府的子嗣,只要不是嫡子,圣上才不管他們?nèi)绾巍?/br> 不過嘛,想起先前那樁飛來橫禍,再瞅著窩頭那瘦瘦小小矮矮的身形,圣上猶豫了一下,給他取中了。 行叭,二榜和三榜也沒差,不過這回倒是不必去翰林院了。 殿試跟其他科舉考試還有一點不同,那就是成績是當眾公布的。也不能說是成績,就是頭榜的三名以及二榜取中的,都會當眾公布,剩下沒念到名字的,便是那同進士。 另外,頭榜三甲是必去翰林院的,且一去就有官職,不像其他二榜進士還得附加考核,就算考中了留下了,那也得從最底層的庶吉士開始做起。 庶吉士是無品無階的,要三年后通過散館考核才會再度任命官職,或是留在翰林院或是放外任,一切又要重新開始。 當然不是說去翰林院不好,那地方好得好,就是太清貴了,沒有實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