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頁
眼看皇帝的語氣處于震怒的邊緣,棲皇爺差點要撩起長袍跪在地上求情了。 早知道就不帶老六進來了。他不是進來挨罵嗎! 楚月卻絲毫不畏懼道:“后天便是先帝忌辰,父皇按照規(guī)矩,一定要遵從祖訓(xùn)去執(zhí)行一次小赦免釋放宮內(nèi)已經(jīng)足夠年齡宮人們,還有京城六部有過冤屈的人出京?!?/br> 這一道稚嫩的聲音不是為了求情,而是在提醒什么。 楚宏的目光微微一閃,他像是第一次認識跪在下面的孩子一樣。 他與素兒的孩子。他突然想,現(xiàn)在的六兒是不是和其他皇子不一樣,顯得不同于常人? 想到此處,楚宏開始打量起她,臉上的怒氣逐漸消散,只剩下一片沉靜之色。 楚月又道:“父皇,靖王叔叔說過,好在姨娘沒事,讓孩兒可以去浦蒼殿看看姨娘。” 也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為之。 棲皇爺有些詫異地看著楚月的身影,這孩子,這是轉(zhuǎn)移目標(biāo)嗎?而且選的人偏偏剛剛合適。 楚宏不語,只是坐在龍椅上等待楚月說話,他安靜的時候,比發(fā)脾氣的時候更令人捉摸不透,甚至更有壓力感。 而且浦蒼殿三字,已經(jīng)足以讓楚宏收回了自己撫在龍椅把手上的大手。同樣,在想起靖王的眼神時,他心里的殺意似乎變得更重了。 靖王非除不可。 楚月也繼續(xù)說道:“雖然靖王叔叔沒說話,兒臣就被棲爺爺抱過來見父皇了。” “棲爺爺也想讓兒臣見見兇手,可,可?!?/br> 楚宏微微抬手將御桌上的一杯茶,端到嘴邊抿了一口,他才道:“可什么?” 楚月的眼睛頓時紅了,她帶著哽咽的語氣道:“兒臣看見大皇姐初為人母,只身一人為了兒子承受莫大的壓力,卻不見其父?!?/br> “書本上說男兒生來就是頂梁柱,是女子的一片天,可皇姐的天卻是她一個人頂著?!?/br> “父皇,是不是大皇姐不幸福?揚兒已經(jīng)病倒了,她一副都快撐不下去的狀態(tài)。兒臣看著心疼?!?/br> “還好姨娘沒事了,她現(xiàn)在好好待在浦蒼殿休養(yǎng)。身為兒臣理應(yīng)第一時間去看看。但兒臣不敢。也沒臉去見她?!?/br> 楚宏問道:“為何不敢?為何無顏見她?” 楚月道:“因為兒臣是姨娘教育養(yǎng)大的,姨娘說過不孝有三,無后最大。那兒臣坐視親人不理,豈不是不孝有三之外,讓兒臣顯得冷漠沒有一點人情。這與姨娘教導(dǎo)我的背馳而行?!?/br> “所以,兒臣今天就算是讓父皇生氣,也不能讓姨娘曾經(jīng)養(yǎng)育過我的,教我怎么做人的道理給丟掉了。” 說著她再重重磕了一個頭,那響聲,“咚”一聲有些清脆,再抬起頭來時,她額頭已經(jīng)有一點點血了。 饒是楚雅兒和棲皇爺都頓時一驚。 “六兒?!?/br> 楚宏在上面看的清清楚楚,看著楚月的額頭流了血,他眉頭頓時緊緊一鎖:“說完了嗎?” 楚月剛抬頭,就被楚雅兒用手絹輕輕捂住了額頭,她擔(dān)憂看著楚月:六兒不要再說了。 楚月接過jiejie的手絹,笑了笑,她再對向楚宏時,道:“父皇,兒臣感謝您的教導(dǎo)?!薄盁o論您今天有什么決定,兒臣都會支持你,都會站在律法公正,律法無私這邊。” 說到最后,她豎起手掌,做出了發(fā)誓的手勢:“決無半點虛言!兒臣已經(jīng)做好覺悟隨時站在父皇這邊?!?/br> 最后一句話卻讓楚宏眉頭松卻了。 此時此刻,似乎再也沒有這么一句更動聽了。 兒臣已經(jīng)做好覺悟隨時站在父皇這邊。就像給他莫大的支持一樣。 楚宏聽聞,他的唇角微微上揚幾分,語氣逐漸愉悅起來:“那下去吧?!?/br> “諾,兒臣告退。”楚月恭恭敬敬地退后幾步,再轉(zhuǎn)身直接一個人出去了。根本沒去瞧棲皇爺給她暗示的眼神。 等她出去后。 御書房內(nèi),只剩下棲皇爺和楚雅兒在面對楚宏了。 棲皇爺身為長輩卻不得不在楚月剛剛那一番話站了出來,于情于理,他也確實站出來了。 可棲皇爺總感覺自己這個大人被小孩子利用了?錯覺嗎?? 他唯有道:“陛下,清官難斷家務(wù)事,律法之下理應(yīng)公正無私,但也得視其結(jié)果而定,否則將無法讓眾人順理更會在親人間留下芥蒂?!?/br> “所以,微臣懇求陛下三思而后行。齊妃畢竟是一位深閨婦人,她能做的事情,有什么能力陛下還不清楚嗎?” 暗示的意思非常清楚了。 那就是靖王現(xiàn)在巴不得齊妃去死,或者能窺探一下文妃的下落。如此一來,那本來該有的兩人對局,突然插進來一個外來人,眼中釘,豈不是更令人膈應(yīng)。 楚宏豈能沒收到他的意思。 他放下茶杯,幾乎沒有猶豫地命令道:“揚兒與蔻兒既然無事,那齊妃也不可再呆在宮中,從明日去趕出皇宮,入駐青燈寺,削發(fā)為尼。 ” “至于文妃,她若是出來認罪。與齊妃一同裁決?!?/br> 三言兩語,前面說的話輕易就廢除了,并且還令人抓不到語病,連旁邊的記注官都認認真真記錄。 只不過他記錄的是明啟帝被六子孝心感動,又顧念齊妃一生為皇家有過苦勞,一時糊涂才會落得此下場。 這樣一來,明啟帝處理的剛剛好,既沒有了冷血父親和丈夫的名聲,沒有丟失律法的公正,又能在別人心中落得慈父的形象。從而令百姓感念效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