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964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大家請我當皇帝、穿成惡毒女配,她把將軍撩紅了臉、頂流雙生子的豪門jiejie、重生七零:不慌,我有千億物資!、蕭景千她又A又靚gl、[綜漫] 混蛋,把我的粉毛男友還給我、唐宮、一只駙馬入贅了、夏日午后、女皇只取一瓢
百官紛紛頷首。
張安世接著道:“有一次,我教他讀書,他苦讀了幾日,艱難才學(xué)到了一些。于是有一天,他便向我發(fā)牢sao抱怨,說是:父王,世上若是有一味藥,吃了便能記下課文便好了?!?/br>
張安世笑了笑,繼續(xù)道:“當時我便打了他一頓。”
“何也?”張安世四顧左右,自顧自地繼續(xù)含笑道:“他這樣想,是因為……他想走捷徑,須知這天下,無論是讀書,亦或者齊家,或是治國,亦或者平天下,人人都希望能夠走捷徑?!?/br>
“會有這樣的心思,其實也不奇怪,畢竟無論是學(xué)習(xí),亦或者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猶如這蜀道一般,行路難,難如登天。其中不知多少艱難困苦,亦有不知多少的險阻,因而,處處都可能險象環(huán)生,必須做到如履薄冰,才有成功的可能。我說的只是可能……”
說到此處,殿中出奇的安靜。
不少人的心里都有疑惑,而且,顯然張安世所言的,可能是新政的得失,而這一點看,論及新政,張安世確實可謂是真正的專家。
張安世耐心地繼續(xù)道:“正因為艱難,所以人們下意識的會投機取巧。就如文景之治,文景尊奉無為而治,而與民休息,這才有了漢初的大治。于是人們便忘了,文景時,照樣為了削弱諸侯,針對諸侯的各種平叛舉措,也似乎忘了,當時應(yīng)對各種局面時,文景二帝的種種措施。便只覺得,天下的事,只要無為而治,便可。只是后世看來,效仿文景無為而治的君王,又有幾個有好下場的呢?”
“這其中的根源,無非就產(chǎn)生于人的惰性而已,正因為人有懶惰之心,所以在檢驗得失的時候,往往希望將一件復(fù)雜無比的事,濃縮成一兩點經(jīng)驗教訓(xùn),以為只要靠如此如此,便可如此如此,盲目的去忽視不同環(huán)境,不同地域,不同時機。此番倭人新政,也是如此,倭國想要富強,需徐徐圖之,步步為營,一點點的解決掉眼下的麻煩和隱患,這沒有數(shù)十年的苦功,沒有一點一滴的積累,如何可能?”
“可數(shù)十年的苦功,誰有這樣的決心?那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教,可愿意自己二十年的苦勞,最終也不見什么效果嗎?可他仰慕我大明新政的成果,恰在此時,又有鄭晨這樣的人,自以為只要總結(jié)一丁半點新政的經(jīng)驗,就可成事,需知……為政者與學(xué)者的思維,是不同的。學(xué)者閉門造車,只需去檢驗得失,卻不知時務(wù),偏偏學(xué)者提出的辦法,其實恰恰最切合人心?!?/br>
張安世在這頓了頓了,才又道:“之所以切合人心,是因為學(xué)者忽視掉了做事的艱難,并不曾想到,新政的鋪開,是先從財富的積累,一點一滴的剪除掉阻攔新政的隱患,還有無數(shù)人為之奮斗和辛勞的原因。卻一味只盲目的認為,只要下達了某個政令,便可如何如何。此等學(xué)者,看看他的書,也就得了,還真有傻瓜照著他們的方法去做,豈不是比鄭晨這樣的人還要愚蠢?”
胡廣:“……”
眾人的面色在此時也不免起了一些變化,有人一臉頓悟之色,有人面露糾結(jié),甚至有人認真細思起來。
張安世則是繼續(xù)道:“只是足利義教這樣的人,他絕不愚蠢,恰恰相反,據(jù)我所知,此人乃是中興之主??蛇B他這樣的人,卻做出這樣的蠢事,在我看來,其實……這都是貪婪和急于求成的結(jié)果!”
說到這里,張安世似有感觸地嘆了口氣,隨即又道:“人們?yōu)榱诉_到自己的目的,從而愿意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事。倘若足利義教來向我討教新政,我對他言:新政要成,要數(shù)十年苦功,需要數(shù)十年的財富積累,需要悉心的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的人才,需要厲兵秣馬,隨時預(yù)備平定一次次的叛亂,甚至到時反對你的人,可能是你的至親,到了那時,你也不能手下留情。完成了這些,在數(shù)十年之后,才有三五成成功的可能,可更大的概率,是身死族滅?!?/br>
“那么……這足利義教,還會愿意相信我嗎?同樣的事,他去求教鄭晨,鄭晨卻告訴他,新政容易,只要修改律令,只要頒布一些詔令,那么很快就可水到渠成,短短數(shù)年之間,就有成效。這足利義教,會愿意誰?就說這遼東,遼東若是發(fā)生叛亂,那么有人提出,遼東苦寒,且各族林立,想要真正消滅一切隱患,就比如朝廷數(shù)十上百年不斷的經(jīng)營,才可最終消除一切隱患??闪硪蝗藚s說,遼東的事,太容易了,三年時間,只要三年,便可平遼。那么……人們愿意相信前者還是后者?”
張安世道:“新政的難處,不身在其中的人,誰能知曉其中滋味,這二十年來,陛下這樣的馬上天子,排除一切艱難險阻,誅殺了多少不臣之人,又有多少文吏和校尉,前仆后繼,即便如此,這二十年來,更不知遭遇了多少的風(fēng)險,才有今日,這法令和詔書乃是新政的成果,是因為一件事,辦成了,最終通過政令和詔書來予以確認,而非是因為有了詔書和律令,只要頒發(fā)下去,就可水到渠成。所以……這倭國內(nèi)亂,其實早已注定了,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眾人聽罷,不管方才如何心情復(fù)雜的,此時都紛紛露出了苦笑。
就連朱棣也慢慢地琢磨出了味來,不由笑了笑。
倒是胡廣似乎還有些不甘心,便道:“可前些時日,分明……倭國的消息……都很好……”
張安世道:“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胡公,我早說過,別人的話,不可盡信,士紳如此,商賈也是如此。其實恰恰是因為商報的好消息太多,我才斷定,這倭國的內(nèi)亂,已至刻不容緩的地步了?!?/br>
胡廣皺眉道:“為何?”
張安世道:“很簡單,開了海貿(mào),大量的海商紛紛抵達倭國,從中牟取了暴利,若非如此的暴利,這商賈們,又怎會如此歡天喜地的贊頌倭國的新政,由此可見,倭國新政最直接的受益人,恰恰就是這些海商?!?/br>
“貿(mào)易的增加,既是好事,也是壞事。這倭國貧瘠島國,島上又沒有太多的特產(chǎn),生產(chǎn)的技藝,又遠不如我大明,現(xiàn)在卻是海商云集,那么必定是有大量的海商,將我大明的各種珍奇,運輸往倭國,也必然造成倭國數(shù)不清的金銀外流,也就是說,這樣的貿(mào)易規(guī)模越大,非但不會使倭國更加富裕,反而會直接破壞倭國的生產(chǎn),使大量人……徹底失去生業(yè),唯一得利的,除了我大明海商,便是少部分依靠進口我大明商貨的倭商,而真正受害的,卻是倭人無數(shù)的軍民百姓,人們只曉得海貿(mào)能帶來財富,卻殊不知,天下的財富,乃是恒定的,我大明的財富自海上得來,那么必定會有一方受損?!?/br>
“海商們得到了暴利,稱頌倭人的新政,對其大家贊揚,又有什么奇怪呢?反正得利的乃是什么,損失的卻非他們,何況,他們也沒有欺騙,海貿(mào)確實是擴大了,而且,倭人也確實有不少商人,也跟著大發(fā)其財!乃至于……倭王也從中,借征稅的手段,得到了好處。只是……他們的話,只說對了一半,另一半的消息,對于這些海商而言,他們既不在乎,也不會關(guān)心,甚至……對他們而言,他們只需和口岸里的少部分倭商打交道,其他的人,與他們何干?”
胡廣微微張大了眼睛,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下意識地道:“原……原來竟是如此,這……這……哎……看來人都不可盡信啊?!?/br>
看著胡廣一副意外驚愕的樣子,張安世坦然地看著他道:“確實如此??墒呛?,其他的事可以先不管,現(xiàn)在的問題在于,倭國內(nèi)亂,而朝廷冊封的倭國國王,遭受了叛賊的威脅,大量大明學(xué)者,也生死未卜。何況許多的口岸,還有大量的漢商,極有可能,人身安全和財產(chǎn)都遭受了威脅?!?/br>
說到這里,他掃視了眾人一眼,隨即道:“陛下,諸公,現(xiàn)在情勢,已經(jīng)刻不容緩了,這些叛賊作亂,甚至威脅到了我大明欽定的倭王安危,若我大明無動于衷,一旦倭王被誅殺,這教朝廷的顏面,還有無數(shù)漢商和漢人的生死置于何地?所以,臣建言……大明水師要隨時準備,抽調(diào)出來的一支模范營,亦要立即奔赴松江口岸,枕戈待旦?!?/br>
“另一面則是火速想盡一切辦法,聯(lián)絡(luò)倭王!若是倭王已死,那么也想辦法尋訪他的同族子孫,重新冊封,再請他們,立即發(fā)出求告的國書,懇請大明軍馬登岸,襄助剿賊,討伐不臣。太祖高皇帝在時,曾下旨命倭國為不征之國,又授予足利家族金冊,欽賜了金印。倘若他們有失,那么此前倭國年年歲貢,豈不成了天下的笑話?我大明天兵,保護倭國,也是理所應(yīng)當。陛下,現(xiàn)在是立即下定決心的時候,若是再遲,就一切皆休了?!?/br>
這一番話,可謂震耳欲聾,場面一時間安靜了下來,在場的所有人,都似乎一下子被拉進了另一場震驚里。
說實話,舉薦鄭晨等人,使倭國內(nèi)亂,反手之間,又以保護倭王的名義,迅速進入倭國,這一手……實在是讓人辣眼睛。
可偏偏,一切都如此的名正言順,一切又都似乎很合理,以至于找不到一句反駁的話。
朱棣回過神來,眼眸卻是明顯地亮了幾分??梢哉f,他此時的心里正為之振奮呢,于是下意識的,他與太子朱高熾對視了一眼。
父子二人,已有默契。
說起當初,朱高熾就惦記上了倭國和朝鮮國,而如今,時機到了。
此時的朱高熾,不由得由衷地佩服起自己的這個舅哥了,這家伙……到底跟誰學(xué)的啊,總能想出一些出其不意的辦法!
想到此,朱高熾又下意識地看了一眼自己的父皇。
而朱棣,自然也已了然,這入倭,關(guān)系到的是自己幾個孫兒的前途,他們雖非嫡長孫,可畢竟也是朱棣的血脈,朱高熾心疼他們,朱棣又何嘗不心疼呢?
如今,一切都水到渠成,該決斷了。
這是上天給自己的孫兒們,掉下來的餡餅。
朱棣道:“命朱瞻埈、朱瞻墉、朱瞻垠三人都督倭國事,再下旨,命朱勇為討逆大將軍,節(jié)制水師,領(lǐng)直隸左路模范營,迅速渡海,征討倭國不臣?!?/br>
朱棣頓了頓道:“事情緊急,而如今,倭王生死未卜,倭王足利義教,歷來恭順,朕豈可對他的生死坐視不理,再命張軏為蕩寇大將軍,率一精兵,先行突擊入倭,尋訪足利義教下落,保護他的親族!”
此言一出,眾臣似乎都覺得……這好像很合理。
朱棣又補充道:“一定要盡力保護鄭晨以及漢商人等的安全,就這樣罷?!?/br>
眾臣道:“遵旨?!?/br>
朱棣紅光滿面,其實這個時候,確實該表現(xiàn)出一點哀悼之情的,畢竟……許多人還不知是死是活呢。
可沒辦法,朱棣實在掩不住心里的喜悅了,或者是年紀大了,內(nèi)心的一些事,實在已藏不住。
他盡量地壓下唇角的笑意,轉(zhuǎn)而道:“此事,太子定奪,朕只要結(jié)果,如何進兵,糧草征集事宜,不必報朕。三個月內(nèi),朕要倭國的內(nèi)亂平定下來?!?/br>
朱高熾心中暗喜,不過他也知曉現(xiàn)在這場面不是適合高興的時候,面上擺出一副沉痛的樣子,道:“兒臣,謹遵陛下旨意?!?/br>
第594章 出擊
其實朱棣下達旨意之后,站在這里的群臣,就已經(jīng)大抵明白怎么回事了。
以太子殿下的幾個兒子來都督討逆的事宜,這意思不是再明顯不過了嗎?
再想到張安世當初舉薦鄭晨人等。
真是好家伙……
這哪里是襄助倭人,分明就是把那足利義教往火坑里推啊。
人家早就打上了主意了!
可笑的事,天下人竟懵然不知,還以為張安世是在通倭。
如今細細想來,此事從始至終,說到底,還是大家的認知問題。
鄭晨這樣的人,只擅長去總結(jié)經(jīng)驗和教訓(xùn),可世上的東西,哪里只靠一些考據(jù)和紙上談兵的研究,就可總結(jié)出來的?
任何事,無不充斥了艱辛,有無數(shù)的變量,真正實干者的血汗,又豈止是書齋里的人,幾句空談就可總結(jié)的?
似鄭晨這樣的人,表面為新學(xué)的大學(xué)者,可他的本質(zhì),其實和當初的大儒是沒有任何分別的。
無非還是盲目相信只要總結(jié)出了教訓(xùn)和經(jīng)驗,而后就可拿出一些教條來,便可成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
近年來,因為新政的成功,不少的大儒轉(zhuǎn)而研究新學(xué),他們的聲量更大,且確實比別人更擅長闡述道理,正因如此,所以他們倒也風(fēng)光體面,反觀那些真正俯身執(zhí)行新政之人,一方面實干之中本就不可能去爭奪話語和聲量,另一方面,也未必能講的比鄭晨這些人有道理。
這便導(dǎo)致,鄭晨這些人,反而好像一下子成了主流,成就了新政,反而那無數(shù)灰頭土臉,遍布于州縣的執(zhí)行者們,倒好像與新政毫無瓜葛了。
可某種程度而言,今日倒是讓不少人受了不少的教訓(xùn)和令人細思,尤其是解縉,心里不禁一緊,腦子里卻想著爪哇的事。
朱棣隨即,便又看向那蔡敏道:“朕應(yīng)你所求,即將入扶桑代倭王平叛,營救諸生,此番你也隨軍前去,代為領(lǐng)路,如何?”
蔡敏渾身上下依舊狼狽,可心也稍稍定了一些,倒是心安不少,當即也不敢推辭,誠懇地叩首道:“學(xué)生愿往。”
朱棣頷首,掃視了眾人一眼,又道:“若無其他要奏,就都告退吧,太子與張卿留下。”
眾臣便心事重重地退散下去。
等到這里只剩下他們?nèi)说臅r候,朱棣眼里才露出了笑意,看著張安世道:“好你一個張安世,這樣的膽大包天,舉薦了這么多人去倭王,卻把他們坑苦了。這些人現(xiàn)在還生死未知呢,倘若死了,泉下有知,必要憎恨你?!?/br>
張安世干笑了一聲道:“陛下,臣不也沒有辦法嗎?事情總有輕重之分,他們的命也是命,可一想到,臣的那些外甥們……臣也就不作他想了,倘若真有什么報應(yīng),便報應(yīng)到臣的身上就好了?!?/br>
見朱棣露出欣賞的樣子。
張安世繼續(xù)道:“再者說了,前幾年,不知產(chǎn)生了什么風(fēng)氣,人們紛紛去研究新學(xué),寄望于總結(jié)出某些從前新政的得失出來,便可一勞永逸的將新學(xué)作為貫徹將來治理天下的章程。臣倒認為,這是極危險的事,殊不知,天下的情況,隨時都在改變。就似儒學(xué)一樣,放在兩千年前,它所推崇的一統(tǒng)、君臣守禮、仁愛又何嘗不是至理呢?只是到了如今,早已不切實際了而已?!?/br>
頓了頓,他接著道:“天下的事,萬萬不可用學(xué)者總結(jié)的一些皮毛經(jīng)驗,便認為亙古不變。需得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通過當今天下的情勢,來做出相對有利的判斷,抱守殘缺,最終不過使新學(xué)的學(xué)者,成為當日的腐儒而已?!?/br>
說到這,他淡淡地嘆了口氣道:“可這些學(xué)者,無一不是聲量極大,口若懸河,臣說又說不過,想要彈壓下去,可畢竟他們研究的又是新學(xué),對新政的推廣,也不無一些好處。所以便只好咬緊牙關(guān),揮淚斬馬謖,借他們的人頭一用,給后世的子孫們,長一長教訓(xùn)了,天下再動聽的道理,無論多完美無瑕,終究……是講不過血淋淋的真相的?!?/br>
朱棣:“……”
朱棣下意識地點了點頭,卻也打心里認同了張安世這番話。心里略一細思,倒也覺得張安世此舉發(fā)人深省,只怕經(jīng)此一事,不少人也能從中領(lǐng)略個中道理。
看朱棣若有所思,張安世頓了頓,又為自己解釋道:“何況臣雖料想,這倭人的新政必定失敗,卻也不敢有十成的把握,說不準,鄭晨這些人當真能力挽狂瀾于既倒,他們真有這樣的本領(lǐng)呢?”
“如今,到今日這個境地,雖說臣也有一定的責任,可鄭晨他們難道就沒有一丁點的責任嗎?他們但凡有一丁點的本事,但凡少一些夸夸其談,少一些盲從,無論如何,也不會淪落到今日這個地步的?!?/br>
朱棣微笑道:“好了,好了,朕知道你也是好心了,你心是好的,只是鄭晨那些人本領(lǐng)不濟罷了?!?/br>
張安世臉不紅心不跳地道:“陛下知我?!?/br>
朱棣隨即又笑了笑,話鋒一轉(zhuǎn),道:“只是那朝鮮國……卻不知如何了?”
張安世微微抬眸,胸有成竹地道:“陛下,依我看,也快了。至少現(xiàn)如今,是遍地干柴烈火,即便不滋生亂子,那朝鮮王怕也已嚇破了膽,生恐重蹈覆轍,應(yīng)該在這些時日,就會有朝鮮國的使節(jié)來,請朝廷派遣一些軍馬,以防不測?!?/br>
朱棣的眼眸亮了亮,隨即瞇著眼,頷首道:“此二國,分封四五個親王,應(yīng)該足夠嗎?”
張安世道:“理應(yīng)是足夠的,譬如倭國,可一分為四,再留一塊,給那足利家。無論如何,這也是太祖高皇帝留下的不征之國,朝廷授予了金印,再者說了,天兵至扶桑之后,總還要有倭人能夠出來,簽訂出一個保護倭國的契約……”
朱棣點頭頷首道:“此事,你定一份章程吧,朝鮮國那邊,也要給朕安置兩個孫兒。如此一來,朕也就放心了?!?/br>
說著,朱棣的眼眸里溢出了笑意,可見此時心下的歡喜。
張安世卻是突的道:“臣來定章程?”
朱棣慢悠悠地道:“怎么,嫌自己身上的擔子太多?”
張安世慌忙道:“不敢?!?/br>
朱棣便又道:“努力罷?!?/br>
聽到這熟悉的話,張安世有點恍惚。
朱棣此時卻是將目光落在了朱高熾的身上,道:“你娶了一個好妻子啊。”
朱高熾正待回應(yīng),便聽張安世道:“陛下,臣這點三腳貓的本領(lǐng),都是打小太子殿下言傳身教來的,若非太子殿下悉心教導(dǎo),如何能有今日。”
朱棣只笑了笑,卻也沒有反駁,他帶著幾分感慨嘆道:“朕老了,若在從前,總要將你這油嘴滑舌的家伙狠狠罵一通才好。”
張安世也訕笑起來。
一旁的朱高熾便也露出由衷的微笑來。
張安世接著道:“有一次,我教他讀書,他苦讀了幾日,艱難才學(xué)到了一些。于是有一天,他便向我發(fā)牢sao抱怨,說是:父王,世上若是有一味藥,吃了便能記下課文便好了?!?/br>
張安世笑了笑,繼續(xù)道:“當時我便打了他一頓。”
“何也?”張安世四顧左右,自顧自地繼續(xù)含笑道:“他這樣想,是因為……他想走捷徑,須知這天下,無論是讀書,亦或者齊家,或是治國,亦或者平天下,人人都希望能夠走捷徑?!?/br>
“會有這樣的心思,其實也不奇怪,畢竟無論是學(xué)習(xí),亦或者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猶如這蜀道一般,行路難,難如登天。其中不知多少艱難困苦,亦有不知多少的險阻,因而,處處都可能險象環(huán)生,必須做到如履薄冰,才有成功的可能。我說的只是可能……”
說到此處,殿中出奇的安靜。
不少人的心里都有疑惑,而且,顯然張安世所言的,可能是新政的得失,而這一點看,論及新政,張安世確實可謂是真正的專家。
張安世耐心地繼續(xù)道:“正因為艱難,所以人們下意識的會投機取巧。就如文景之治,文景尊奉無為而治,而與民休息,這才有了漢初的大治。于是人們便忘了,文景時,照樣為了削弱諸侯,針對諸侯的各種平叛舉措,也似乎忘了,當時應(yīng)對各種局面時,文景二帝的種種措施。便只覺得,天下的事,只要無為而治,便可。只是后世看來,效仿文景無為而治的君王,又有幾個有好下場的呢?”
“這其中的根源,無非就產(chǎn)生于人的惰性而已,正因為人有懶惰之心,所以在檢驗得失的時候,往往希望將一件復(fù)雜無比的事,濃縮成一兩點經(jīng)驗教訓(xùn),以為只要靠如此如此,便可如此如此,盲目的去忽視不同環(huán)境,不同地域,不同時機。此番倭人新政,也是如此,倭國想要富強,需徐徐圖之,步步為營,一點點的解決掉眼下的麻煩和隱患,這沒有數(shù)十年的苦功,沒有一點一滴的積累,如何可能?”
“可數(shù)十年的苦功,誰有這樣的決心?那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教,可愿意自己二十年的苦勞,最終也不見什么效果嗎?可他仰慕我大明新政的成果,恰在此時,又有鄭晨這樣的人,自以為只要總結(jié)一丁半點新政的經(jīng)驗,就可成事,需知……為政者與學(xué)者的思維,是不同的。學(xué)者閉門造車,只需去檢驗得失,卻不知時務(wù),偏偏學(xué)者提出的辦法,其實恰恰最切合人心?!?/br>
張安世在這頓了頓了,才又道:“之所以切合人心,是因為學(xué)者忽視掉了做事的艱難,并不曾想到,新政的鋪開,是先從財富的積累,一點一滴的剪除掉阻攔新政的隱患,還有無數(shù)人為之奮斗和辛勞的原因。卻一味只盲目的認為,只要下達了某個政令,便可如何如何。此等學(xué)者,看看他的書,也就得了,還真有傻瓜照著他們的方法去做,豈不是比鄭晨這樣的人還要愚蠢?”
胡廣:“……”
眾人的面色在此時也不免起了一些變化,有人一臉頓悟之色,有人面露糾結(jié),甚至有人認真細思起來。
張安世則是繼續(xù)道:“只是足利義教這樣的人,他絕不愚蠢,恰恰相反,據(jù)我所知,此人乃是中興之主??蛇B他這樣的人,卻做出這樣的蠢事,在我看來,其實……這都是貪婪和急于求成的結(jié)果!”
說到這里,張安世似有感觸地嘆了口氣,隨即又道:“人們?yōu)榱诉_到自己的目的,從而愿意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事。倘若足利義教來向我討教新政,我對他言:新政要成,要數(shù)十年苦功,需要數(shù)十年的財富積累,需要悉心的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的人才,需要厲兵秣馬,隨時預(yù)備平定一次次的叛亂,甚至到時反對你的人,可能是你的至親,到了那時,你也不能手下留情。完成了這些,在數(shù)十年之后,才有三五成成功的可能,可更大的概率,是身死族滅?!?/br>
“那么……這足利義教,還會愿意相信我嗎?同樣的事,他去求教鄭晨,鄭晨卻告訴他,新政容易,只要修改律令,只要頒布一些詔令,那么很快就可水到渠成,短短數(shù)年之間,就有成效。這足利義教,會愿意誰?就說這遼東,遼東若是發(fā)生叛亂,那么有人提出,遼東苦寒,且各族林立,想要真正消滅一切隱患,就比如朝廷數(shù)十上百年不斷的經(jīng)營,才可最終消除一切隱患??闪硪蝗藚s說,遼東的事,太容易了,三年時間,只要三年,便可平遼。那么……人們愿意相信前者還是后者?”
張安世道:“新政的難處,不身在其中的人,誰能知曉其中滋味,這二十年來,陛下這樣的馬上天子,排除一切艱難險阻,誅殺了多少不臣之人,又有多少文吏和校尉,前仆后繼,即便如此,這二十年來,更不知遭遇了多少的風(fēng)險,才有今日,這法令和詔書乃是新政的成果,是因為一件事,辦成了,最終通過政令和詔書來予以確認,而非是因為有了詔書和律令,只要頒發(fā)下去,就可水到渠成。所以……這倭國內(nèi)亂,其實早已注定了,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眾人聽罷,不管方才如何心情復(fù)雜的,此時都紛紛露出了苦笑。
就連朱棣也慢慢地琢磨出了味來,不由笑了笑。
倒是胡廣似乎還有些不甘心,便道:“可前些時日,分明……倭國的消息……都很好……”
張安世道:“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胡公,我早說過,別人的話,不可盡信,士紳如此,商賈也是如此。其實恰恰是因為商報的好消息太多,我才斷定,這倭國的內(nèi)亂,已至刻不容緩的地步了?!?/br>
胡廣皺眉道:“為何?”
張安世道:“很簡單,開了海貿(mào),大量的海商紛紛抵達倭國,從中牟取了暴利,若非如此的暴利,這商賈們,又怎會如此歡天喜地的贊頌倭國的新政,由此可見,倭國新政最直接的受益人,恰恰就是這些海商?!?/br>
“貿(mào)易的增加,既是好事,也是壞事。這倭國貧瘠島國,島上又沒有太多的特產(chǎn),生產(chǎn)的技藝,又遠不如我大明,現(xiàn)在卻是海商云集,那么必定是有大量的海商,將我大明的各種珍奇,運輸往倭國,也必然造成倭國數(shù)不清的金銀外流,也就是說,這樣的貿(mào)易規(guī)模越大,非但不會使倭國更加富裕,反而會直接破壞倭國的生產(chǎn),使大量人……徹底失去生業(yè),唯一得利的,除了我大明海商,便是少部分依靠進口我大明商貨的倭商,而真正受害的,卻是倭人無數(shù)的軍民百姓,人們只曉得海貿(mào)能帶來財富,卻殊不知,天下的財富,乃是恒定的,我大明的財富自海上得來,那么必定會有一方受損?!?/br>
“海商們得到了暴利,稱頌倭人的新政,對其大家贊揚,又有什么奇怪呢?反正得利的乃是什么,損失的卻非他們,何況,他們也沒有欺騙,海貿(mào)確實是擴大了,而且,倭人也確實有不少商人,也跟著大發(fā)其財!乃至于……倭王也從中,借征稅的手段,得到了好處。只是……他們的話,只說對了一半,另一半的消息,對于這些海商而言,他們既不在乎,也不會關(guān)心,甚至……對他們而言,他們只需和口岸里的少部分倭商打交道,其他的人,與他們何干?”
胡廣微微張大了眼睛,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下意識地道:“原……原來竟是如此,這……這……哎……看來人都不可盡信啊?!?/br>
看著胡廣一副意外驚愕的樣子,張安世坦然地看著他道:“確實如此??墒呛?,其他的事可以先不管,現(xiàn)在的問題在于,倭國內(nèi)亂,而朝廷冊封的倭國國王,遭受了叛賊的威脅,大量大明學(xué)者,也生死未卜。何況許多的口岸,還有大量的漢商,極有可能,人身安全和財產(chǎn)都遭受了威脅?!?/br>
說到這里,他掃視了眾人一眼,隨即道:“陛下,諸公,現(xiàn)在情勢,已經(jīng)刻不容緩了,這些叛賊作亂,甚至威脅到了我大明欽定的倭王安危,若我大明無動于衷,一旦倭王被誅殺,這教朝廷的顏面,還有無數(shù)漢商和漢人的生死置于何地?所以,臣建言……大明水師要隨時準備,抽調(diào)出來的一支模范營,亦要立即奔赴松江口岸,枕戈待旦?!?/br>
“另一面則是火速想盡一切辦法,聯(lián)絡(luò)倭王!若是倭王已死,那么也想辦法尋訪他的同族子孫,重新冊封,再請他們,立即發(fā)出求告的國書,懇請大明軍馬登岸,襄助剿賊,討伐不臣。太祖高皇帝在時,曾下旨命倭國為不征之國,又授予足利家族金冊,欽賜了金印。倘若他們有失,那么此前倭國年年歲貢,豈不成了天下的笑話?我大明天兵,保護倭國,也是理所應(yīng)當。陛下,現(xiàn)在是立即下定決心的時候,若是再遲,就一切皆休了?!?/br>
這一番話,可謂震耳欲聾,場面一時間安靜了下來,在場的所有人,都似乎一下子被拉進了另一場震驚里。
說實話,舉薦鄭晨等人,使倭國內(nèi)亂,反手之間,又以保護倭王的名義,迅速進入倭國,這一手……實在是讓人辣眼睛。
可偏偏,一切都如此的名正言順,一切又都似乎很合理,以至于找不到一句反駁的話。
朱棣回過神來,眼眸卻是明顯地亮了幾分??梢哉f,他此時的心里正為之振奮呢,于是下意識的,他與太子朱高熾對視了一眼。
父子二人,已有默契。
說起當初,朱高熾就惦記上了倭國和朝鮮國,而如今,時機到了。
此時的朱高熾,不由得由衷地佩服起自己的這個舅哥了,這家伙……到底跟誰學(xué)的啊,總能想出一些出其不意的辦法!
想到此,朱高熾又下意識地看了一眼自己的父皇。
而朱棣,自然也已了然,這入倭,關(guān)系到的是自己幾個孫兒的前途,他們雖非嫡長孫,可畢竟也是朱棣的血脈,朱高熾心疼他們,朱棣又何嘗不心疼呢?
如今,一切都水到渠成,該決斷了。
這是上天給自己的孫兒們,掉下來的餡餅。
朱棣道:“命朱瞻埈、朱瞻墉、朱瞻垠三人都督倭國事,再下旨,命朱勇為討逆大將軍,節(jié)制水師,領(lǐng)直隸左路模范營,迅速渡海,征討倭國不臣?!?/br>
朱棣頓了頓道:“事情緊急,而如今,倭王生死未卜,倭王足利義教,歷來恭順,朕豈可對他的生死坐視不理,再命張軏為蕩寇大將軍,率一精兵,先行突擊入倭,尋訪足利義教下落,保護他的親族!”
此言一出,眾臣似乎都覺得……這好像很合理。
朱棣又補充道:“一定要盡力保護鄭晨以及漢商人等的安全,就這樣罷?!?/br>
眾臣道:“遵旨?!?/br>
朱棣紅光滿面,其實這個時候,確實該表現(xiàn)出一點哀悼之情的,畢竟……許多人還不知是死是活呢。
可沒辦法,朱棣實在掩不住心里的喜悅了,或者是年紀大了,內(nèi)心的一些事,實在已藏不住。
他盡量地壓下唇角的笑意,轉(zhuǎn)而道:“此事,太子定奪,朕只要結(jié)果,如何進兵,糧草征集事宜,不必報朕。三個月內(nèi),朕要倭國的內(nèi)亂平定下來?!?/br>
朱高熾心中暗喜,不過他也知曉現(xiàn)在這場面不是適合高興的時候,面上擺出一副沉痛的樣子,道:“兒臣,謹遵陛下旨意?!?/br>
第594章 出擊
其實朱棣下達旨意之后,站在這里的群臣,就已經(jīng)大抵明白怎么回事了。
以太子殿下的幾個兒子來都督討逆的事宜,這意思不是再明顯不過了嗎?
再想到張安世當初舉薦鄭晨人等。
真是好家伙……
這哪里是襄助倭人,分明就是把那足利義教往火坑里推啊。
人家早就打上了主意了!
可笑的事,天下人竟懵然不知,還以為張安世是在通倭。
如今細細想來,此事從始至終,說到底,還是大家的認知問題。
鄭晨這樣的人,只擅長去總結(jié)經(jīng)驗和教訓(xùn),可世上的東西,哪里只靠一些考據(jù)和紙上談兵的研究,就可總結(jié)出來的?
任何事,無不充斥了艱辛,有無數(shù)的變量,真正實干者的血汗,又豈止是書齋里的人,幾句空談就可總結(jié)的?
似鄭晨這樣的人,表面為新學(xué)的大學(xué)者,可他的本質(zhì),其實和當初的大儒是沒有任何分別的。
無非還是盲目相信只要總結(jié)出了教訓(xùn)和經(jīng)驗,而后就可拿出一些教條來,便可成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
近年來,因為新政的成功,不少的大儒轉(zhuǎn)而研究新學(xué),他們的聲量更大,且確實比別人更擅長闡述道理,正因如此,所以他們倒也風(fēng)光體面,反觀那些真正俯身執(zhí)行新政之人,一方面實干之中本就不可能去爭奪話語和聲量,另一方面,也未必能講的比鄭晨這些人有道理。
這便導(dǎo)致,鄭晨這些人,反而好像一下子成了主流,成就了新政,反而那無數(shù)灰頭土臉,遍布于州縣的執(zhí)行者們,倒好像與新政毫無瓜葛了。
可某種程度而言,今日倒是讓不少人受了不少的教訓(xùn)和令人細思,尤其是解縉,心里不禁一緊,腦子里卻想著爪哇的事。
朱棣隨即,便又看向那蔡敏道:“朕應(yīng)你所求,即將入扶桑代倭王平叛,營救諸生,此番你也隨軍前去,代為領(lǐng)路,如何?”
蔡敏渾身上下依舊狼狽,可心也稍稍定了一些,倒是心安不少,當即也不敢推辭,誠懇地叩首道:“學(xué)生愿往。”
朱棣頷首,掃視了眾人一眼,又道:“若無其他要奏,就都告退吧,太子與張卿留下。”
眾臣便心事重重地退散下去。
等到這里只剩下他們?nèi)说臅r候,朱棣眼里才露出了笑意,看著張安世道:“好你一個張安世,這樣的膽大包天,舉薦了這么多人去倭王,卻把他們坑苦了。這些人現(xiàn)在還生死未知呢,倘若死了,泉下有知,必要憎恨你?!?/br>
張安世干笑了一聲道:“陛下,臣不也沒有辦法嗎?事情總有輕重之分,他們的命也是命,可一想到,臣的那些外甥們……臣也就不作他想了,倘若真有什么報應(yīng),便報應(yīng)到臣的身上就好了?!?/br>
見朱棣露出欣賞的樣子。
張安世繼續(xù)道:“再者說了,前幾年,不知產(chǎn)生了什么風(fēng)氣,人們紛紛去研究新學(xué),寄望于總結(jié)出某些從前新政的得失出來,便可一勞永逸的將新學(xué)作為貫徹將來治理天下的章程。臣倒認為,這是極危險的事,殊不知,天下的情況,隨時都在改變。就似儒學(xué)一樣,放在兩千年前,它所推崇的一統(tǒng)、君臣守禮、仁愛又何嘗不是至理呢?只是到了如今,早已不切實際了而已?!?/br>
頓了頓,他接著道:“天下的事,萬萬不可用學(xué)者總結(jié)的一些皮毛經(jīng)驗,便認為亙古不變。需得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通過當今天下的情勢,來做出相對有利的判斷,抱守殘缺,最終不過使新學(xué)的學(xué)者,成為當日的腐儒而已?!?/br>
說到這,他淡淡地嘆了口氣道:“可這些學(xué)者,無一不是聲量極大,口若懸河,臣說又說不過,想要彈壓下去,可畢竟他們研究的又是新學(xué),對新政的推廣,也不無一些好處。所以便只好咬緊牙關(guān),揮淚斬馬謖,借他們的人頭一用,給后世的子孫們,長一長教訓(xùn)了,天下再動聽的道理,無論多完美無瑕,終究……是講不過血淋淋的真相的?!?/br>
朱棣:“……”
朱棣下意識地點了點頭,卻也打心里認同了張安世這番話。心里略一細思,倒也覺得張安世此舉發(fā)人深省,只怕經(jīng)此一事,不少人也能從中領(lǐng)略個中道理。
看朱棣若有所思,張安世頓了頓,又為自己解釋道:“何況臣雖料想,這倭人的新政必定失敗,卻也不敢有十成的把握,說不準,鄭晨這些人當真能力挽狂瀾于既倒,他們真有這樣的本領(lǐng)呢?”
“如今,到今日這個境地,雖說臣也有一定的責任,可鄭晨他們難道就沒有一丁點的責任嗎?他們但凡有一丁點的本事,但凡少一些夸夸其談,少一些盲從,無論如何,也不會淪落到今日這個地步的?!?/br>
朱棣微笑道:“好了,好了,朕知道你也是好心了,你心是好的,只是鄭晨那些人本領(lǐng)不濟罷了?!?/br>
張安世臉不紅心不跳地道:“陛下知我?!?/br>
朱棣隨即又笑了笑,話鋒一轉(zhuǎn),道:“只是那朝鮮國……卻不知如何了?”
張安世微微抬眸,胸有成竹地道:“陛下,依我看,也快了。至少現(xiàn)如今,是遍地干柴烈火,即便不滋生亂子,那朝鮮王怕也已嚇破了膽,生恐重蹈覆轍,應(yīng)該在這些時日,就會有朝鮮國的使節(jié)來,請朝廷派遣一些軍馬,以防不測?!?/br>
朱棣的眼眸亮了亮,隨即瞇著眼,頷首道:“此二國,分封四五個親王,應(yīng)該足夠嗎?”
張安世道:“理應(yīng)是足夠的,譬如倭國,可一分為四,再留一塊,給那足利家。無論如何,這也是太祖高皇帝留下的不征之國,朝廷授予了金印,再者說了,天兵至扶桑之后,總還要有倭人能夠出來,簽訂出一個保護倭國的契約……”
朱棣點頭頷首道:“此事,你定一份章程吧,朝鮮國那邊,也要給朕安置兩個孫兒。如此一來,朕也就放心了?!?/br>
說著,朱棣的眼眸里溢出了笑意,可見此時心下的歡喜。
張安世卻是突的道:“臣來定章程?”
朱棣慢悠悠地道:“怎么,嫌自己身上的擔子太多?”
張安世慌忙道:“不敢?!?/br>
朱棣便又道:“努力罷?!?/br>
聽到這熟悉的話,張安世有點恍惚。
朱棣此時卻是將目光落在了朱高熾的身上,道:“你娶了一個好妻子啊。”
朱高熾正待回應(yīng),便聽張安世道:“陛下,臣這點三腳貓的本領(lǐng),都是打小太子殿下言傳身教來的,若非太子殿下悉心教導(dǎo),如何能有今日。”
朱棣只笑了笑,卻也沒有反駁,他帶著幾分感慨嘆道:“朕老了,若在從前,總要將你這油嘴滑舌的家伙狠狠罵一通才好。”
張安世也訕笑起來。
一旁的朱高熾便也露出由衷的微笑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