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頁
“這事你放心,實在不行我就找點事情讓他們忙忙?!彼寞傋诱f著摸摸下巴露出蔫壞蔫壞的笑容。 楊茂德最后還是去了趟縣城,不過沒往楊縣長家里去,直接去市場買了十條五六斤的大草魚,兩捆海帶一只四五斤的干魷魚,其他的零碎玉山鎮(zhèn)上就能買到,已經(jīng)讓人捎了回去。又往大升百貨走了一趟,還真有阿祖說的呢子大衣,但楊茂德看了看價格皺起眉頭,一件一百七十八塊錢,明顯已經(jīng)超出了自己的預(yù)算。 從商場出來路過楊茂泉他們開的煙店,大白天店鋪的門卻是關(guān)著的,往里面張望了片刻發(fā)現(xiàn)店鋪里貨架上空蕩蕩的,不像是開門做生意的樣子。向周圍的人打聽,說這香煙店已經(jīng)關(guān)了大半個月,而且已經(jīng)很久沒見楊茂泉過來了。 楊茂德聽了心里懸吊吊的,趕緊上楊縣長家找人,但除了小保姆一個人都不在,詢問她也不知道楊茂泉最近在忙些什么,跟以前一樣日不著家夜不落寢,說不準(zhǔn)什么時候回來。下午還得趕車回家,楊茂德也只得揣了一肚子疑問離開了縣城,打算過幾天陪meimei到鎮(zhèn)上,再打電話問一問楊縣長。 ………………………………………… 楊家小劇場 上海來的袁經(jīng)理宴請楊茂泉,酒酣耳熱的時候袁經(jīng)理大談汪精衛(wèi)親日新政府的好處,楊茂泉嘿然笑道一聲:“當(dāng)漢jian還有前途?” 袁經(jīng)理晃晃腦袋:“老兄你這就不懂了,如果日本打勝了,我們當(dāng)然有光明的前途。如果老蔣贏了,他肯定要我們?nèi)ゴ颉酢?,我們一樣有前途。退一萬步說,萬一老蔣不要我們了,我們就去投奔□□,哪個有我們路子廣?” 據(jù)說后來袁經(jīng)理投了國軍九十六軍吳化文軍長,那是1949年第一個沖進(jìn)南京總統(tǒng)府的部隊。 ☆、玉山的年集 阿祖正在教林子給圍巾收尾打穗子,雙層網(wǎng)針的圍巾,顯得松軟暖和十分的洋氣,有了這個圍巾的比較,茂菊總算是打起點興致要去玉山鎮(zhèn)上走一趟。因為聽楊茂德講,劉圓慧家的裁縫店也有毛線賣,總不能年年添棉衣,茂菊接受了阿祖的意見,今年打算買點毛線回來織毛衣。 林子從籃子底下取出一個小布包,打開來是兩雙高幫黑燈芯絨面的棉鞋:“少奶奶謝謝你教我哩,這棉鞋是我和我娘兩個一起做的,你試看看合腳不?” “肯定合腳,真是麻煩你們了?!卑⒆嫘Σ[了眼,她這段時間學(xué)著做鞋,知道納雙鞋子有多費(fèi)工夫,這織一條圍巾像她手熟也不過兩三天的功夫。 林子靦腆的笑笑,養(yǎng)了幾個月的臉頰開始變得白皙,脫了紅撲撲的曬傷顯出清秀的本色:“也虧得三小姐教大家使錐子,現(xiàn)在大院頭家家都在用,納鞋底快得很又省勁?!?/br> 冬兒在一旁理線聽了這話也直點頭:“我爹這個月打了三四十套錐子,郝師傅家都幫他家親戚要了好幾套?!?/br> “我聽李嬸子說她家今年多做了好多棉鞋,還想弄些到集上去賣?!敝褡诱f完大人樣的嘆了口氣:“他家十多口人光是添新衣就要不少錢哩。” 然后又鬼精的問茂蘭:“二小姐,三順嫂子是不是來要了好多舊衣?聽說翻新了穿比買的粗布還好些。” “哪里有好多?”茂蘭笑笑:“就幾件我大哥和我爹往年穿過的舊衣,還有幾套舊床毯子?!?/br> 三個姑娘的衣服自然是不會隨便送人的,再說李家的女人身量都比她們高,小燕兒又太小都不合身,三順嫂子來要舊衣的時候就說了舊床毯子要用來做棉鞋,還要了楊老爹和楊茂德的鞋樣大小,估計要送兩雙新鞋給他們。反正舊床毯子也是要剪了做鞋的,有人代勞茂蘭也樂得輕松。 只不過楊家穿的用的最差也是細(xì)棉的,就算是舊衣舊毯子放在下面佃戶眼里也是好東西,三順媳婦能腆著臉要去了一堆,這也讓人眼紅私下里免不得嘀咕。不過李家的情況在佃戶里也算是墊底的,十多口子一年才十個銀元,真是顧著這頭顧不到那頭,大家也就說說酸話罷了。 “竹子姐,你還眼饞這些?”冬兒是個心直口快的,便取笑竹子:“聽說誠哥兒這一冬總是拎rou回來,前前后后有四五十斤了吧?你家又吃不了,這rou賣了還能不給你買新衣服?” 陳誠跟著郝師傅學(xué)殺豬,這一冬總是東跑西顛的到處忙碌,郝師傅的工錢他自然落不到,但殺豬的主家總會一人送一條rou,多的兩三斤少的也有斤把重。陳嬸子把這些rou腌了攢一起,年底弄到集上賣了打算給林子添妝,兩個女兒一碗水端平自然也不會太虧了小女兒。 竹子聽了也嘻嘻笑著:“我娘說今年過年就不給我買衣服了,攢了錢買件好衣服,四月里頭送嫁的時候穿?!?/br> 林子掄起拳頭捶她meimei的后背,臉色飛起一片紅云。 在田大嬸的牽頭下,今年大院的人家決定結(jié)伴去趕一回玉山鎮(zhèn)的年集,日子定在一月九號。阿祖挺著大肚子不愿動彈,茂蘭也不想去但架不住茂菊和茂梅兩個糾纏,楊茂德和伍哥自然要跟去護(hù)送,除了六個抬滑竿的還帶了五個背槍的。 大院里的人見陣容龐大,于是又有許多嬸子媳婦湊熱鬧加入進(jìn)來,這趕集的隊伍突破五十人,還不算這跟班的半大娃子。到了掏家底的時候,阿祖才發(fā)現(xiàn)隊伍里大多數(shù)人背簍里都有些山貨,熏干的野鳥,曬干的野菌子,干山竹筍,還有人挑了兩擔(dān)編制細(xì)密的筲箕簸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