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
書迷正在閱讀:穿書后和未來霸總HE了、主角受怎么被小可憐標(biāo)記了、反差小青梅(H)、水果軟糖(校園H)、星漢燦爛幸甚至哉、我在逃生游戲里當(dāng)臥底、穿成萬人迷貓崽[穿書]、萬人迷在逃生游戲搞BOSS[無限流]、穿到男神年少時、穿成夫郎的渣男贅婿
不必多禮。說完,大中正竟是徑直走向蘇易,來到亭中,對他笑道:多日不見,聽聞易之頑疾已愈,今日一見,果然如此。 在眾人的矚目下,大中正開始考校蘇易,士子們圍著兩人,聽大中正將蘇易從經(jīng)辯考到時文,從時文考到詩賦。無一不是見解精妙,甚至每有新奇之語,引人深思,才學(xué)不可謂不出色。 大中正越考校越高興,最后聽聞蘇易會琴,甚至還將自己隨身攜帶的古琴借給蘇易彈奏。 青山綠水間,竹影婆娑,蘇易坐在溪邊的白石上,將古琴放在膝頭,青色的長衣和鴉羽般的墨發(fā)散落白石上,曼麗懶倦。 幽幽的琴音融入潺潺的水聲中,順著清涼的山風(fēng)飄蕩在山間,有著仙人之姿的奏者,低頭斂目,神態(tài)悠然,眉眼如畫,氣質(zhì)卓然。 這一幕,成為在場所有人一生都難以忘記的回憶。 考校完諸士子,大中正興致盎然,在野宴上趁著酒意,詩興大發(fā),提筆當(dāng)場作了一首《宴山亭記》,將今日的所見所感記錄于上。 其中,蘇易撫琴的畫面更是辭藻華麗至極,將其刻畫的華麗優(yōu)美,靈氣逼人,讓蘇易這般臉皮極厚的人都略感羞赫。 隨行的中書侍郎王甫將其通讀數(shù)遍,他在朝中一直以詩賦見長,只覺得此賦文采斐然,讀之讓人口齒留香,不由對感嘆道:恭喜大中正,此賦堪比王公的《蘭亭集序》,必將流傳于后世。 王甫正是昔日王公的后人,素有才名,以他的鑒賞能力,自然不會錯,聽其這么一說,眾士子也紛紛向大中正道喜。 而作為詩賦中花了不少筆墨描寫的蘇易,則再一次成了眾人的焦點,所有人都知道,今天之后,蘇易的才名和風(fēng)采必會隨著這篇《宴山亭記》傳遍大梁! 蘇易感受著周圍或嫉妒,或艷羨,或不忿的情緒,嘴角輕勾。 木秀于林風(fēng)必摧之,可自己需要的,正是這陣惡風(fēng)啊。 第9章 振翅的蝴蝶 皇宮,湖心亭。 承讓,險勝陛下半子。蘇易放下手中的棋子。 他今日難得穿著一身絳紅的寬袍,內(nèi)配石青色的衣衫,腰間配著紅玉制成的環(huán)佩,頭發(fā)則用同材質(zhì)的紅玉簪束起,比之往日清淡的裝束更添了幾分艷色。 梁帝也放下手中的棋子,笑道:你倒是好耐心,下了一個時辰的棋,也不向朕詢問大中正給你評定的等級。 蘇易老神自在的將棋盤上的棋子一顆顆的收起,淡淡道:左右不會出上品就是了。他看了一眼梁帝,眼中盛滿笑意,反正陛下最后都會告訴臣的。 梁帝撇了下嘴,和蘇易比耐心,自己似乎一次都沒贏過,頗有些無趣的道:是上中品,魏侍中倒是很欣賞你。 蘇易想到最近頻繁下帖子,邀請自己去參加集會的魏侍中,倒是不意外他會給自己評定個最高品,在大梁,上上品代表圣賢不授,上中就是最高品了。 他想了想,突然問道:陛下可知,此次評定中,上品,中品,下品各有多少人? 梁帝看過幾遍評定的奏疏,對評定結(jié)果了然于胸,隨口道:此次大梁九州共有一百零八郡共計一千余士子參與評定。其中下三品七百余人,中三品二百余人,上三品五十八人。而同你一般的上上品,只有三人。 倒是比自己想象的要多一些,大梁選征官員三年一評,官員的位置也不多。提前做過功課的蘇易知道,上品一般就留在建安了,成為核心官員,而中品和下品的士子多會被分派到地方上的州、郡去做地方官。 蘇易又追問道:陛下可知這九品中,世家子和寒士各有多少人? 寒士?梁帝一愣,皺著眉仔細(xì)回想了一下,好在他記憶力不錯,竟知道個大概,上品沒有寒士,中品中寒士一百余人,下品他睜大了眼睛,沒有士族,全部是寒士。 梁帝心頭一沉,上品無寒士,也就意味著朝堂核心官員完全由士族把控,那些貧寒出生的士子,再出色也只能在地方為小吏。 這就是階級壟斷,士族與非士族的差距就是如此大,猶如天塹,寒門子弟努力一輩子也只能給士族服務(wù)。 而這些年來,梁帝看的很清楚,沒有競爭壓力,士族越發(fā)的散漫,整日除了談玄論道,就是鉆研琴棋書畫,香道插花等所謂的風(fēng)雅之事。 以至于朝堂上能做事的官員越來越少,近一半的官職成了掛名的清職,大多不同庶務(wù),國庫還要支出大量的俸祿去養(yǎng)這些閑人。 想到這些,梁帝沉默了,他冷哼一聲:世家,碩鼠也! 蘇易感受著梁帝的情緒,知道他已經(jīng)意識到了事情的嚴(yán)重性,時機成熟,便輕聲道:臣有一策,可解陛下憂慮。 梁帝瞇起眼睛,道:說。 蘇易道:陛下也知道,當(dāng)今朝堂上,一半是虛職,閑職,其余的一半,也有大半的人只是掛個名,空領(lǐng)俸祿。無人可用,政事積壓。這是壞事,但也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陛下如今所缺的,是人才,是完全掌握在陛下手中,一心為陛下,為大梁的賢才??扇缃癯?,都被世家子把控,所以陛下才覺得處處受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