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
書迷正在閱讀:畫即成真[無限]、無二有別[前世今生]、婚姻契約[女A男O]、失聯(lián)宇宙、纏蜜、女王的鋼琴刃、不可戰(zhàn)勝的春天(出軌 NPH)、黯馨 【DS 1V1】、一十九之夏、渣A不配(高H 囚禁abo)
隨后,他又道:“真到了那時,兩人不是埋怨指責,吵鬧不休,便是心灰意冷,不發(fā)一言?!?/br> “咦,五爺,你好懂哦!”這話確實在理,只是這家伙太懂了吧,蘇瑤心中疑惑,口中含酸意道。 她有些好奇五爺這番感嘆,面上卻不好表露出來,免得自己不吃醋,又被這個小心眼的男人尋了借口料理她。 后宮妃嬪可都怕他怕的厲害,她可不信這人親身遇見過。 五爺哪能不知懷中姑娘的心大程度,知道她好奇大過吃醋,心中卻也不生氣。 一來,這是小姑娘信任他的緣故。 再者,別管這姑娘初衷如何,只要她對自己用心,何必真的去吃那些莫須有的干醋。 傷了兩人的情分不說,且女子多愁易傷身。 早些年,他還想著讓自家小姑娘生個孩子,不管是為她請封側(cè)福晉,還是下半輩子有個依靠。 后來他得了皇位,心中有了底氣,就想這天底下除了自己,誰又能是她一輩子的依靠? 調(diào)養(yǎng)這么多年,方將小姑娘的身子調(diào)理好了,若是他們二人有子女緣,便是錦上添花的喜事,若是今生沒有那緣分,便讓自己陪著她一輩子。 左右潛邸時出生的七個兒子,他早已派了人暗地里護著,最小的已經(jīng)進了上書房讀書。 再過幾年,大阿哥也到了相看福晉的時候。 若他有幸活到汗瑪法的年齡,想來下一任儲君人選,便是從永璉的兒孫中擇一人。若是不能活…… 這般想著,如今未及而立之年的五爺,覺得自己得好好保養(yǎng)身體,他不能走在小姑娘前頭。 這般嬌氣的姑娘,沒人護著可怎么辦呢。 散去腦中那些遙遠的事,瞧見小姑娘眼中的好奇,五爺揉了揉她小腦袋,柔聲道:“你啊,當初拉著爺點評話本子的人,難道你忘了?” 說著,他又笑道:“琢磨過那些失意男女,吃醋嫉妒男女是何種心理,瑤華不記得了?” 蘇瑤偏頭躲過他的襲擊,要不是這人光了個大腦門,她非得揉一揉他BBZL 的頭發(fā)。 只是聽到他問話,蘇瑤莫名有些心虛,打哈哈道:“是哦,我都忘了耶,五爺?shù)挠浶钥烧婧?,五爺最厲害了?!?/br> 這姑娘的甜言蜜語,五爺永遠聽不夠,心中一陣歡喜。 掃了一眼還冒著熱氣的湯鍋,他柔聲問道:“可要再用些,今兒午膳你可沒用多少?!?/br> “不想吃了,下午再用些點心吧?!笨吭谌藃ou軟墊中,某妖懶懶的軟在他懷中,都舍不得出來了。 五爺也不再多勸,左右御膳房每日常備她愛吃的糕點湯水,等她餓了吩咐一聲便是。 兩人不再用膳,便吩咐宮人撤去桌上的碗碟。 一番簡單洗漱,兩人在永壽宮內(nèi)散步消食,之后才進了內(nèi)殿午休。 一覺醒來后,五爺便拉著自家小姑娘去了養(yǎng)心殿陪著他處理政務。 過了元宵節(jié),皇上以窺伺帝蹤,貢品缺失,中飽私囊,虛報差價等罪名為由,問罪內(nèi)務府。 從這些包衣家里抄檢的大量金銀財物,前朝后宮宗室震驚不已。 搜出的皇室御用品等違例器物,令人觸目驚心。 粘竿處暗探查到的真相,遠不止這些。 有烏雅氏和耿佳氏這兩個成功例子在前,包衣世家如何不奢望下任皇帝流著自家血脈? 按理說這樣的想法很天真,偏偏皇家的衣食住行皆是由這群人伺候,他們?nèi)绾涡纳巴?/br> 他們的吃穿用度比皇帝還要奢侈,又精心培養(yǎng)族中女子送入后宮,期望誕下皇嗣,企圖插手皇家子嗣。 包衣世家染指皇位的野心,五爺自然不會放任。 皇室宗親雖不知詳情,卻也知道這些包衣奴才膽大包天,紛紛主動配合皇上的旨意。 率先清除后宮里包衣世家早年埋下的釘子,接著內(nèi)務府就被整改一番。 隨后是一系列抄家砍頭,沒收財產(chǎn),發(fā)配邊疆等雷厲風行的舉措。 其實最好的辦法,是下一道曉喻前朝后宮的旨意,規(guī)定日后包衣女子為嬪妃者止步于嬪主位份,且直系血脈三代不得在內(nèi)務府任職,全部移居盛京。 可皇上想到了太后和榮貴妃,皆是出身于包衣,只好將這事暫時壓下,慢慢尋找解決之法,交由下一任來帝王處理。 任何事過猶不及,皇上又為包衣旗人增添了科舉錄取名額,這些人若是再犯事便只能按例處置。 那一年許是多事之秋,隨后嫡長子永璉被御醫(yī)確診為哮喘之癥。 眼看著大阿哥沒了繼位的希望,東六宮的六嬪紛紛蠢蠢欲動起來。 畢竟這后宮里壓在她們頭上的兩個女人,皇后嫡子體弱,貴妃膝下無子,如何不讓她們心生野心? 六嬪剛露出點苗頭,便被皇上親自拍了下去,統(tǒng)統(tǒng)禁足一年,抄寫佛經(jīng)女戒,凈心修身。 六嬪本以為多忍耐幾年,待自己兒子上位,便能揚眉吐氣,誰知多年不孕的貴妃居然傳出坐胎的消息。 崇光六年,發(fā)生了一件震動前朝后宮的事,那就是年近三十的榮貴妃生下了八阿哥。 帝王BBZL 大喜,大赦天下,八阿哥賜名為永瑚。 自古宗廟中裝著黍稷的器皿,夏朝稱“瑚”,商朝稱“璉”。 “瑚璉之器”又被世人喻為治國□□之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