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
要說大玉兒心中沒有失落那是不可能的,可更多的卻是悵然,卻仿佛只要海蘭珠在,海蘭珠和她所生孩子會得到皇太極的深愛和一切,都是理所當(dāng)然。 很快,大玉兒連悵然若失都沒了。蘇清之登基之后,除了按照皇太極的授意,大肆給皇太極‘留’下的后宮封位外,還給異母兄弟們封爵。 而和皇太極臨帶著海蘭珠去承德避暑山莊之時交,留下的交代不同,異母兄弟們一律封王。只不過蒙古妃子所出的異母兄弟們,封的是親王,而滿姓嬪妃或包衣旗的庶妃所出阿哥,都是郡王。 老實講,蘇清之是真心覺得給蒙古妃子所出的阿哥們封親王還世襲枉顧,卻只給庶妃所出的皇阿哥封輔國公,所以唄,蘇清之選擇‘則中’一下,蒙古妃子所出的異母兄弟們封親王,沒有世襲枉顧;滿妃庶妃所出的異母兄弟們封郡王,同樣不會世襲枉顧。 如此則中,不管其他人是不是很滿意,反正蘇清之是十分滿意的。 另外,歷史上登上攝政王寶座的多爾袞,則和其他皇太極的得力干將,成為輔臣,輔佐少年天子盡快執(zhí)掌權(quán)柄。性質(zhì)上與歷史上順治去世之前給真·七歲登基的康熙所安排的四大輔臣一樣,唯一不一樣的,只是皇太極是禪位,而順治則是痛失所愛又感染了天花,只能嗚呼哀哉等死。 一個還健在,只是因為身體緣故離京;一個則是去世,將主少臣壯的問題交給中年守寡晚年喪子的老母親孝莊文皇后,仔細對比,其實兩者的性質(zhì)看似一樣,實則并不一樣。 何況蘇清之不是真正的小孩,不需要像康熙那樣,要和上了年齡的祖母事事小心謹慎,步步為營。最起碼,蘇清之不會如康熙那樣,為了皇位穩(wěn)固,和老jian巨猾的索尼達成某種默契,迎娶赫舍里氏為后。 對于蘇清之來說,不管是哪一世都不會有值得他犧牲自我,才能成就的霸業(yè)。 對于為帝者來說,婚姻只是用來錦上添花罷了,只有真正沒有本事的人,才會利用姻親關(guān)系登上皇帝寶座的廢物點心,才會深以為恥,想將勢弱時不得已的妥協(xié)完完全全的抹平。 公元1646年,是一個平年,這一年,正式改年號順治。 是的,順治。 禮部官員擬定的年號,意在‘順利統(tǒng)治’,算是歷史驚人巧合的勝利吧。 對此,蘇清之看得十分平淡,倒沒有尋常人可能會有的矯情。 順治帝就順治帝唄,仔細想想,還挺好聽的。 接下來,大事件依然如歷史所記載的那樣,保持驚人的一致,哪怕蘇清之比歷史上的愛新覺羅·福臨晚了兩年成為順治帝,如今是順治元年而不是順治三年。 2月,湖北鄖陽南明將領(lǐng)王斌,率三千余人響應(yīng)大順農(nóng)民軍起事抗清。 以房縣為據(jù)點,樹明帥大字黃旗于老寨頂上,并設(shè)立中軍旗鼓千把等官,占據(jù)了遠近各寨。另外,王斌還派遣了兒子與李自成有過聯(lián)絡(luò)。 不過沒有后文,估計沒有達成利益上的一致。 到了三月初一,臨近蘇清之8歲生辰的時候,清鄖襄總兵官王光恩發(fā)來捷報。王光恩調(diào)集重兵攻破王斌的大本營,擒殺王斌及三百六十余名抗清兵士。 隨后不久,就任吏部右侍郎的金之俊奏請,說當(dāng)變通明朝進士授官制,使得“政體人情,俱得其平”。 現(xiàn)在大清入關(guān),一切規(guī)章制度都待完善,不光只有進士授官制度需要變通,想了想,蘇清之決定聽從文武百官以及以多爾袞為首的輔臣,按照歷史所記載的那樣,做出以下措施。 新過士除一甲外,二甲前五十名選部屬,后二十名選評博中行;三甲前十名選評博中行,十一名至二十名選知州,二十一名至七十名選推官,其余盡數(shù)選為知縣。 隔了數(shù)日,又下令舉辦開國以后的第一場科考殿試。 蘇清之成為皇帝后,除榮升母后太上皇后的哲哲住慈寧宮外,其余嬪妃,包括大玉兒在內(nèi)的太妃,都住在與慈寧宮一院之隔的慈安宮。 皇子阿哥們,除了如授封和碩武親王的豪格以及剛剛成年不久,授封和碩舒親王的葉布舒、授封和碩裕親王的碩塞,都出宮建府另居外,其余未成年皇阿哥,哪怕都得了親王、郡王位,都一起住進了東三所。 與之對應(yīng)的則是未出嫁的格格們,都一起搬進南三所。只得成年之后,嗯,非必要和親蒙古。 蘇清之從來不覺得,兩國邦交需要姻親來維持,而是要看誰的拳頭大。只要清朝廷國力強盛,態(tài)度強硬,完完全全可以要求蒙古每隔幾年送女子入清,而不是大清回回大批量的送公主格格、鄉(xiāng)君、縣君和親蒙古。 “對了,我記得嗯,我某一位meimei,好像嫁給了吳應(yīng)熊,好像是《鹿鼎記》中,建寧公主的原形?;适?,還是皇十四妹來著。” 蘇清之皺眉思索,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他清史了解得并不全面,除了知曉大概的清史,像清朝皇帝特別是清開國皇帝,如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等,對于他們的生平政績,蘇清之清楚,倒是他們具體有多少兒女,兒女又各自有什么成就,蘇清之就不太清楚了。 反正,皇太極是有一位格格嫁給了吳三桂的兒子吳應(yīng)熊。最終康熙削藩,將姑姑老公、兒子整整齊齊的送去地府,百年后好等姑姑一家團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