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否則熬壞了他的小身板,還怎么替老爹干活? 小本本上記下,第一條意見:改早朝! 高興旺在旁邊伺候筆墨,瞅到了這一行字,眼角就跟著抽搐了一下。 我的太子殿下,真是厲害了。人都說三年不改父之道可謂孝,我們小太子一上來,就要改開國皇帝定下的祖制! 大臣們在正殿里稟告了些什么,朱厚照都懶得聽了,反正最后都有奏折匯總到內(nèi)閣,午朝前的文華殿議政肯定得討論,他先要把自己來隔壁聽政的第一把火點起來,才能爭取更多的利益。 否則,每天早五點到晚上九點,比生產(chǎn)隊的驢都累,這皇帝的日子能好嗎? 難怪堂弟朱厚熜(嘉靖)和侄孫子朱翊鈞(萬歷)都幾十年不上朝,反正外有內(nèi)閣大臣,內(nèi)有秉筆太監(jiān),加上東廠西廠錦衣衛(wèi),當(dāng)個逍遙皇帝多任性自在。 于是,今日文華殿議政的內(nèi)閣大臣和弘治帝,就收到了小太子的第一封奏折,請改早朝! 眾臣集體震驚,差點就想當(dāng)庭跪下求弘治帝放小太子回去繼續(xù)讀書,好好學(xué)習(xí)帝范,學(xué)足了規(guī)矩再放出來,免得早早出來大鬧朝綱,這朝政大事可不是小孩子過家家。 昏君、暴君的標簽,已經(jīng)偷偷地貼在了小太子的身上。 作者有話說: 小太子:597的明君,咱才不當(dāng)! 弘治帝:你以為我樂意啊?朕也想老婆孩子熱炕頭,一年到頭不上班! 第二十七章 奏折提交上去,朱厚照就回去補覺了。 弘治帝也知道為難了孩子,并沒有強制他連議政和午朝都參與,只是一個早朝,先讓他體驗了一下,就招來一封挑戰(zhàn)祖制的奏折,鬧得他也有些哭笑不得。 看得出小太子是有起床氣的,可奏折說得也并非全無道理,寅時候朝,卯時上朝,不光他這個小孩子受不了,有些年紀大的朝臣也扛不住。 可對于素來恪守禮教的重臣來說,朝綱祖制就是規(guī)矩,小太子尚未成年,就有膽子挑戰(zhàn)祖制,若是等他長大真的繼位當(dāng)政,那還得了? 才旁聽早朝一次,就提出要取消早朝,這個先例萬萬開不得,一旦開了,那以后誰知道小太子還會有什么驚人之舉,這種昏君暴君的苗頭,還是盡早在萌芽階段就捂死,萬萬不可助長其勢,否則后果不堪設(shè)想。 君臣相得的確是佳話,可事實上,大多數(shù)時候,君臣的利益是相對的。 君強臣弱,君弱臣強,但凡有能力有魄力的大臣,都不希望自家的皇帝是個強硬派,否則皇帝一句話,大臣跑斷腿。真正實干的臣子,最怕皇帝異想天開的主意。 比如,何不食rou糜? 大臣們不怕皇帝沒主意,就怕皇帝亂出主意。任性的皇帝,遠比無能的皇帝對大臣們的殺傷力強大得多。 哪怕小太子提出改變早朝這事,其實對幾位都五六十歲的內(nèi)閣大佬有好處,可在他們看來,這是一個非常不妙的征兆。 皇帝依循祖制,表示他會在規(guī)矩范圍內(nèi)行事,讓大臣們可以用規(guī)則來約束皇帝的行為,不至于太出格。 可這規(guī)矩一旦打破,只要有第一次就會有無數(shù)次。這是暴君的苗頭,危險的征兆,一定得掐死在萌芽期。 所以就算有利于他們,閣老們也不敢接受,開這個先例。 弘治帝聽他們一個個慷慨陳詞,說得有理有據(jù),小太子不過是提議早朝推遲兩個時辰,卻像是捅了個馬蜂窩。 他有些疲憊地揉揉額角,嘆道:朕今日身體不適,就先散了吧。 幾位閣老正準備力勸皇帝,不可縱容小太子,沒想到皇帝突然告病要休息,他們也不敢說不,只得先勸皇帝保重身體,方才憂心忡忡地離開文華殿。 從小太子旁聽早朝,到皇帝告病,讓他們隱隱感覺到有件大事正在皇帝父子間醞釀,關(guān)系到整個大明王朝的未來,讓他們不得不提起心來,苦苦思索對策。 果然,文華殿議事提前結(jié)束,當(dāng)日的午朝也臨時取消,甚至連下午的經(jīng)筵侍講也暫時不開,眾臣只聽說太醫(yī)去侍奉皇帝,至于皇帝的身體到底如何,誰也不清楚。 一向勤政的弘治帝突然請假,讓群臣震驚之余,終于開始正視小太子提出的問題。 早朝,真的有必要那么早嗎? 祖制,真的就一點兒不能變嗎? 前朝成化帝怠于朝政,別說開午朝,連早朝都經(jīng)常不開,以至于朝政被萬貴妃和宦官把持,結(jié)黨營私,險些讓成化帝絕后。 他們是沒改祖制,就是不遵守,大臣們又能如何? 弘治帝這些年寬厚待人,對大臣相當(dāng)仁慈,除了縱容張氏兄弟之外,真是沒多少污點。如此也養(yǎng)大了臣子們的心,犯言直諫還能得到皇帝嘉許,青史留名,對于將名聲看得比性命還重的清流而言,當(dāng)真是刷聲望的好時代。 可現(xiàn)在弘治帝因為小太子,罷朝了。 就連朱厚照自己,一個回籠覺睡醒,都沒想到事情的發(fā)展居然會是這樣的走向。 他那個素來溫和仁厚的父皇,突然支棱起來了。 一聽到高興旺和魏發(fā)達繪聲繪色地講述文華殿議事后閣老們的表現(xiàn),朱厚照對這兩個家伙的八卦能力先是表示了認可,然后就讓人給自己更衣,立刻去乾清宮探望父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