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不差錢的日子 第174節(jié)
蘇軾一歪頭思索:“這難道不與運河漕運重復嗎?” 明遠一笑:“可以兩手抓嘛!” 在他看來,修筑公路與漕運并不沖突。 漕運的運力強大,成本低廉,但是速度緩慢,到了北方運河還時常受到運河水位較低,或者冬季河面上凍的阻礙。 今日他觀察揚州城中的商販貨運,還都是以本地附近出產的小商品和農產品為主。路旁商鋪里的大宗貨物則以通過大運河運輸南下的北方貨物和跨江運到此處江南出產為主。 也就是說,小件商品與農產品運不遠,而大宗貨物運輸的時效性較低,擺在各家商鋪里的貨品,以絲、絹、糧、油、茶、木炭等為主,生鮮果蔬與手工制品都極少見。 如果能在水運之外,再輔以一條專門運貨的“高速”公路,運輸重量較輕的貨物和需要時效性的貨物,作為運河的補充,想必能夠更好地促進南北方的貨運交通。 他這樣一解釋,蘇軾才恍然大悟,忙又問:“遠之,那第二件呢?” “我想要在各地之間建立一個‘郵遞’生意,代為寄送信件和物品。比現在四處托人寄信捎帶要強不少?!?/br> 北宋的“郵遞”,真是明遠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的一項。 “郵遞”信件或是寄送物品,在這個時代,要么需要求告可靠的親朋同鄉(xiāng),趁他們出行的時候趕緊捎帶上一封。 官府這邊,也有所謂的“馬遞”、“驛遞”,但馬遞的內容僅限于緊急的消息,驛遞則負責傳送從朝中頒發(fā)到各地的朝報邸報與文件等。 此外,官府也有在各地之間運輸各種物品的需要,這卻往往通過征發(fā)民伕,讓普通百姓服役來完成。 而明遠所想的,正是后世的“郵政”系統和“快遞”公司,以民間的方式,組織起可靠的信息流動和貨物運輸。到時候,不僅民間有可靠的投遞信件渠道,官府或許也可以考慮直接“購買”民間的服務,以避免征發(fā)百姓服役。 明遠的一番話,種師中還聽不太懂,小朋友表現得云里霧里的。而蘇軾卻是肅然起敬,而且迅速表現出孩子氣的“愀然不樂”。 “遠之在揚州,想的都是有關百姓生計的大事。而某卻只曉得游山玩水?!?/br> 明遠只好安慰:“子瞻公在揚州多填幾首詞就好啦!” 蘇軾揪著胡子,心思立即被引到了別的事情上:“填詞?哦,某都還從來沒填過詞呢?!?/br> 明遠頓時一呆,這時才想起來:蘇軾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宋詞大家,但他是從熙寧五年還是熙寧六年才開始填詞的。 他只好鼓勵蘇軾幾句:“如今詞風偏纏綿婉約,豪放大氣的唯有范文正公的《漁家傲》等寥寥幾篇,若是蘇公有意填詞,或許能開一時之風氣,為詞壇帶來新氣象也未可知呢?” 蘇軾的心思立即被明遠轉去了填詞這件事上,當真開始認真考慮轉變詞風的事。 而種師中小朋友則望著明遠,詭異地笑笑,拖長聲音問:“明師兄如此著急想要建立‘郵遞’生意……是否因為有‘欲寄彩箋兼尺素’之人,卻‘山長水闊知何處’2呢?” 明遠沖他睜大了眼睛,差點就說出口:“你明知道……” 他現在基本能確定,他與種建中之間的三年之約,種師中這個小鬼頭一定是在旁邊的大車里聽見了的。 所以自己這次南下杭州,不知道算不算是帶了未來的小叔子一道南下。 如今種師中在席上,將胸一挺,滿臉都寫著“師兄放心”“我要代替阿兄好好照顧你”的表情,明遠卻很想立即找個地洞鉆進去。 要建立“郵政系統”、“快遞公司”,他確實是為了“夾帶私貨”,本意就是想要與種建中順利地鴻雁傳書。 當然,這可不只是為了“欲寄彩箋兼尺素”,而是他希望能把自己在南方的所有發(fā)明,所有對西軍有用的想法,都及時傳遞到種建中那里。 另外,西北戰(zhàn)場上刀劍無言,明遠心里亦是擔憂,能早一刻得到種建中在西軍中的平安信,總是好一點。 當然,也要把自己和種師中的進展及時給種建中遞過去,讓他后顧無憂。 于是明遠重重地咳嗽了兩聲,故意當著種師中的面自言自語:“到杭州之后,我是先雇傭一位當地的廚子,還是從汴京或者揚州這里聘一位過去呢?” 他手指在驛館的桌面上輕輕敲敲,贊道:“揚州這里的廚子,看起來也很不錯哦!” 種師中頓時喜笑顏開,眼里光芒四射,表情雀躍地說:“都行,明師兄,都行!” * 第二天,史尚已經將他舊日在汴京“經理訓練營”里認得的一位可靠管事帶到了明遠面前。 明遠問過,知道對方姓馮,便笑著點頭,道:“馮管事?!?/br> 馮管事向明遠拱手行禮,同時震驚于明遠的年輕,一句“東翁”就沒能叫出口,囁嚅了半日,才道:“……郎君?!?/br> “馮管事無須拘束。想必你已經從史尚那里聽說了,為我打理產業(yè),每年的底薪是300貫,另有按照業(yè)績計算的分成獎金——這份薪酬,我相信是絕對優(yōu)厚的?!?/br> 馮管事連連點頭,表示這是他入行以來,所聽聞的最為優(yōu)厚的一份薪資。 “但是——” 明遠望著馮管事大喜過望的笑臉,緩緩放冷了表情,認真地強調:“如果你所打理的產業(yè)時,存在賬目上的嚴重差錯,甚至是貪污納賄,化公為私……那么對不住,我可以保證,這么優(yōu)厚的薪資你這輩子再也拿不到了?!?/br> 明遠既然下決心將自己的“物流”運輸中心設在揚州,就必須在這里雇傭幾個可靠人手,遠程控制。 所以他采用的是“高薪養(yǎng)廉”的方法,給予員工最為優(yōu)厚的待遇,同時也讓他們知道“犯錯”的后果。 果然,馮管事的臉色變了變,再看向明遠的眼光里便多了幾分尊敬與鄭重,連聲稱是。 明遠當即放緩臉色,笑瞇瞇地開口:“那好,我們來商量一下怎么做這‘郵政’與‘快遞’業(yè)務吧!” 第158章 千萬貫 明遠與蘇軾、種師中一行人從揚州出發(fā), 由瓜州渡口渡江,京口上岸。 由于“鐘山只隔數重山”的緣故,蘇軾受了種師中的攛掇, 與明遠等人一起繞道江寧,在那里訪古探幽, 去看了“一片降幡出石頭”的石頭城, 也去了“烏衣巷口夕陽斜”的金陵故都。 一番嬉游之后, 一行人自陸路往杭州緩緩而去。 明遠白天時候多半陪伴蘇、種兩人一道游覽, 順便考察物產、物價及行市。 到了晚間,他自有商業(yè)規(guī)劃要做。 這一路上, 明遠一直在思索:此前他在汴京靠100萬貫就構筑起來一爿頗為像樣的產業(yè)。 如今他南下杭州, 最簡單的辦法莫過于將在京城中已有的生意原樣搬過來。但“生意搬家”可絕不能是簡簡單單地復制一份, 又要看當地的原料、市場和消費者的情況,才能夠因地制宜, 讓他的產業(yè)不至于像是南橘北枳一樣,一挪地兒就全變味了。 明遠名下的產業(yè)之中, 必須帶來的是刻印社和報社。 活字印刷術在汴京的大獲成功, 令明遠很有底氣,讓這兩項產業(yè)成為他手中的重要工具。 其他產業(yè), 諸如瓦舍和酒樓,可以考慮在本地收購。 玻璃生產,顯然要視當地原材料的情況才能決定;而用石炭生產的蜂窩煤則要看本地百姓對這種新型燃料的接受程度。 對了—— 早先他向蘇軾提過的“郵遞”生意,由于馮管事的加盟, 如今已經規(guī)劃好要在數個重要城市試點:京兆府、洛陽、汴京、揚州、江寧和杭州。 地理位置較為核心的揚州, 被選中作為“郵遞”行業(yè)的中心。 以揚州為中心, 分別向京兆府、洛陽、汴京、江寧和杭州的郵遞線路已經開始試點。 目前為了避免沿路繳納路稅, 明遠的策略是:在試點階段, 只投遞信件,不帶貨物,也不捎帶錢財一類的貴重物品——只帶書信。 他想要看看這個時空的居民對郵遞系統的市場需要有多大,另外人們愿意為這種傳遞信件的服務花多少錢。 從目前馮管事的反饋來看,揚州城中,在這件事上愿意花幾個錢的大有人在。如果能讓信件又快又安全地寄到地頭,愿意支出一定費用似乎已經成了世人的共識。 只是這愿花的錢有多也有少。商人們?yōu)榱说玫脚R近幾座大城市的商訊,不惜多花個三五十文,只希望信件能夠早一天到達。 甚至還有外地的商人提出想要每天從汴京將《汴梁日報》“快速郵寄”到揚州等地來的。 而普通百姓則對“時效性”沒有那么大的需求,只要能將信件帶到就行。他們愿出的錢也很少,通常只是兩三文、一兩文。 這與明遠的預期相符。 現下他需要做的,是在計劃開辦郵遞業(yè)務的幾個城市里開設店鋪,另一方面他又打算向王雱建議,通過這些“郵遞機構”向各處官府統一繳納“過稅”,以“撲買”稅額的方式從官府處獲得“集體繳稅權”,也就是“包稅”。 獲得了“集體繳稅權”之后,明遠就可以將這些稅金作為“費用”,平攤進每一份寄送貨物的貨物之中。 這樣一來,尋常百姓寄送物品可以免去繁瑣的繳納路稅的過程。單只這一項,想必就能吸引很多人使用“快遞”服務。 另外,洛陽、汴京、揚州、杭州等地都還好,唯有京兆府到洛陽道路上治安問題比較突出。明遠已打算招募一些人手,專門搞貨運安保公司,或者叫“鏢局”。這些信件明遠也已經發(fā)出去,托京兆府的牙人程朗替他物色人物。 要不了多久,明遠名下的“郵政”和“快遞”兩條線的業(yè)務就能轟轟烈烈地展開了。他自己預估的前期投入費用是20萬貫,將來將業(yè)務向整個宋境鋪開的時候,這個金額估計會增加到80萬貫。 1127對這樣一筆回報率不知怎樣的生意尚未提出什么異議。 但如果試驗方真的要刁難,明遠便打算祭出那個“萬金油”理由——“千金難買我高興”: 費這么大力氣在宋境內建立“郵遞”系統,明遠私心里其實只是想給種建中寫信,并且讓種建中能及時收到他的信罷了。 除了規(guī)劃他的“郵遞”業(yè)務版圖,明遠還有一點需要考慮: 這一次,他的階段目標是花掉1000萬貫,而且為將來計,他還要盡可能多地積攢“蝴蝶值”,以便合理使用試驗方提供的各種道具。 這也意味著:重復他以前花掉100萬貫的方法是不夠的。 他還需要找到更多、更快、更有意義的花錢方法。 就這么一邊觀察、一邊思考,明遠隨同蘇軾等人一起到了杭州。 “某終于到杭州啦!” 蘇軾騎在馬背上,望著遠處的山川湖泊發(fā)出感慨。 “汴京人總是說余杭乃是百事繁庶,地上天宮。一見之下,果然不虛?!?/br> 眼前的群山起伏之間豁然出現一片平湖,湖畔一座城市,向遠方地勢平坦的平原延伸開去。 明遠立即想起柳永那首著名的《望海潮》。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1……” 杭州城座靠西湖,城市在西湖以東一片較為狹長的平陸地區(qū)發(fā)展。 熙寧年間,此地人口雖遠遠比不上汴京,可也不太少。按照柳永的“參差十萬人家”來算,常住人口大約在二三十萬人的樣子,已是東南第一大都會。 而此處也匯集了糧食、絹匹一類的物產,匯聚于直通汴京的運河畔,等待綱船運至汴京,供養(yǎng)在都中生活的百萬百姓??芍^是全國的“物產中心”。 此刻聽見蘇軾激動,明遠也覺得很興奮。 他身邊,史尚卻策馬上前,問明遠:“明郎君,這一路上小人都在想,您到杭州之后,第一件事自然是尋訪令尊。小人這里,需要為您另外尋訪住宅,并雇傭合適的人手嗎?” 原本一直跟在明遠身邊的向華,跟隨種建中回了陜西。 史尚早就嘮叨著,至少要為明遠雇傭兩名伴當,然后再尋訪幾名好學的管事與賬房為明遠服務。 而住所方面,史尚則不太確定。 因為明遠的“大人”就在杭州,明遠過來是投奔他的。 史尚甚至不知道自己這個“汴京百事通”,跟隨明遠來到杭州之后,是否還會像以前那樣,得到明遠的重用,因此心里正惴惴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