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限大佬一心向學 第148節(jié)
所以單是把技巧過程拉長,就能要了杭峰的“小命”。 他差點兒就不會滑u型池了。 不過在嘗試之后發(fā)現,落地前轉那半周一周的并不難,他在落地前有足夠的時間門去思考我應該怎么做才能更穩(wěn)。 每次做都很容易就成功,或者說杭峰第一個做的四周半就是這么來的。 可最后無論是他,還是簡,都沒把這個動作編排進比賽了。 無非就是覺得“斷截”了。 好好的一個空中動作,硬生生被杭峰做成了兩個,裁判未必會接受這種風格,保險起見就決定不在比賽里做。 可杭峰的“四周池”再深,也有挖完的時候,高難度的做完,為了保證分數,也不能降級去做簡單的四周。 最后杭峰就決定做這個“奇怪”的四周半。 成功率非常高。 賽前稍作準備,起跳的時候把扭矩力算好,幾乎是輕而易舉的完成。 然而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主持人笑了。 “哦!還有個半周!” “四周半,很x-games?!?/br> “他做出來很驚喜對不對?” “是的,最后那一轉太瘋狂了!” 裁判也覺得挺瘋狂。 以為已經結束的動作,結果臨到最后,還有個讓人驚喜的變化。 不管是延綿不絕的風格,還是快如閃電的風格,都是一種獨特的展現方式,即便這個明顯被分成兩個部分的空中動作,它到底還是在一個技巧動作里,姑且稱為“二段式”吧,不也是一種讓人耳目一新的技巧嗎? “非常棒!” 被刺激了的裁判紛紛點頭,他們喜歡這種創(chuàng)新。 無論是否簡單,亦或者是“動作分裂”,既然出現,并且完成,那就是它的展現方式。 杭峰這一扭,不但得到了裁判和主持人的認可,觀眾也為他發(fā)出歡呼。 杭峰的轉速太快了,觀眾根本無法分辨他轉了多少圈,但最后落地這突兀的一下看懂了,“x-games”的賽場從不缺乏熱情瘋狂的觀眾。 掌聲為杭峰響起。 杭峰倒是很想仔細思考一下,這個掌聲出現的意義。 但前面就是第六跳了。 第六跳依舊是他唯一熟練的內刃接外刃的四周半技巧。 他這一輪表現的很好,有更多的次數去做四周半,所以他打算做一個和第一輪重復的動作。 當然,抓板方式要發(fā)生變化。 杭峰這一次不是抓的板尾,而是反手扣的外刃的板尾上,這樣他的身體需要躬出更近的距離,但這個動作真的很帥! 右側的肩膀向后移,頭卻看向前方,翻騰的同時雙腿和脊背一起向后躬出一個漂亮的弧線形,右側的手向后筆直身出,反向扣住雪板的外刃。 翻轉的身體正過來的時候,他就像定格在空中,向前要拋出武器一樣,像強悍的戰(zhàn)士,又像一條躍出水面的魚。 “哇哦!”主持人再次發(fā)出贊嘆。 這個抓板方式很好看,并不多見。 很多選手抓板尾,會選擇把身體收的很緊,手以斜下方的方向去抓板尾。 杭峰卻是打開的。 這個動作對柔韌性有些要求,而且在空中翻騰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會選擇將膝蓋往前縮,而不是向后展開。 “向后展開的“大動作”,真的很漂亮?!边@位主持人說著,“我實在太愛看了。” 杭峰預賽和決賽的第一輪,都做過類似的動作,但顯然因為抓板方式的變化,此刻的這個動作更漂亮。 圓月彎刀。 就像掛在天空的月牙兒。 “不愧是優(yōu)秀的年輕運動員,整場比賽都在給我們驚喜。” 伴隨著這聲驚喜,是杭峰的最后一跳。 老實說,杭峰淡定的比到現在,終于有點緊張了。 前面表現太好,越到后面越害怕失誤。 而且留在最后一跳的是他并不擅長的外刃接內刃的四周半。 上一輪他就失敗了。 這個動作的成功率本來就不高,簡直就是在看臉在跳。也說明杭峰還沒有找到這個技巧的關鍵核心點,很多時候都是在靠感覺完成。 在比賽里做這個動作是冒險。 可杭峰必須去冒險。 他拿出了自己所有的高分動作,還想要拿到更好的分數,就必須拿出更高的難度。 必須是這個外刃轉內刃的四周半。 他至少有幾率完成。 杭峰要沖擊曾經失誤過的動作,這很明顯。 主持人在最后一刻尖叫:“他來了!?。。?!” 在一個拉長的咆哮聲中,杭峰飛了起來。 破釜沉舟的一跳??! 雙腿劈出開山裂地的力量,向著天空高高飛去。 在起跳的最后一刻,最后脫離地面的板刃在他的背后,很明顯的外刃起跳,身體向后旋轉。 向后旋轉相對向前旋轉難多了,因為選手看不見身后的地面,在沒有視野的情況下去做動作,不僅失誤率會大大提高,對心態(tài)的影響也很明顯。 向后旋轉是一個很需要肌rou記憶的動作,看不見只能靠練,不停的練,讓身體記住這個力量,嘗試完成動作。 杭峰后背有風在碰撞。 視野在翻轉。 護目鏡后的眼睛睜的很大。 他緊緊地抓住自己的板頭,腦袋向右側板尾的方向,像是在用耳朵使勁,將整個身體帶動向后旋轉。 一圈,兩圈完成。 他還在往上飛。 再來一圈。 外刃的1080完成了! 向左偏斜的腦袋,在最后半圈的時候已經在收力,繼而向左下方用勁。 對,這是一個往左側的外刃偏軸轉體動作。 在他完成內刃1080的同時,身體同時也有做一個外刃的偏軸轉體。 具體形容起來就像是他身體在橫向轉動的時候,同時還會在空中翻一個跟頭。 也就是世界大戰(zhàn)決賽組所必須要求的“變化性”。 單純轉體,或者是翻騰動作,并不能拿更高的分。 決賽場上,只有這種類型的動作可以拿分。 杭峰會做很多的“四周轉體+偏軸”的動作,他的基礎很好,并不存在明顯的短板。 可也正是因為基礎太牢固,想要再加入半圈,就需要去打破原本的框架,重新添上新的力量、周數、包括空中的時間門和落地時候的平衡。 如果解鎖新動作很簡單,巴蒙德不會這么多年了,還是只在比賽上沖擊過一次2160的六周,那之后長期停留在五周。 受限于人類的體能,技術達到一個程度后,哪怕是抓板的位置變化一點點,都會增加很大的失誤幾率,就更不要說加上半圈。 杭峰在轉到1080+360的時候,到目前為止,都還算很舒服。 這是他能夠完成的四周難度。 今天也在比賽里完成過。 換成平時,就知道什么時候該將身體用力,控制自己停下來,以及松開手,讓自己展開等待落地。 但現在不行。 還有半圈。 他必須讓身體繼續(xù)轉動。 而且一定要保證是一個內刃的反向落地。 飛起來的時候,杭峰給出了足夠的力量,讓他能夠再翻轉半圈。 半圈而已,也很簡單的完成。 接著就是落地。 這就是最難的地方。 空中只要力量夠,去做多少圈都不是問題,重點是落地。 落地。 不僅僅是平衡問題,而導致失誤的根本原因是空中旋轉的“軸心”是否始終穩(wěn)定,往往“軸心”在起跳的瞬間門,就已經決定了成敗。 再加上空中轉的太慢,轉的太散,核心力量不夠,落地平衡性不夠等等,林林總總的各種因素,究竟是否將這些要素都掌控了,落地的一刻才是檢驗成果的時刻。 杭峰對這個難度的技巧沒有太多經驗,他也不知道自己的這一跳是否能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