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零,我成了零食大王 第42節(jié)
老人家感慨地說:“有兩年沒看見梅娃了,袁京都結婚了,要是快的話,明年梅娃就也做奶奶了??!時間過得真快!” 施開梅接過話就說:“大姨和姨父的身體還是這么好哪!下回我回來咱們還去東方紅吃烤饃,南南出息啦,叫南南掏錢咱們去吃?!?/br> 姨奶奶拍了她一下,笑著說:“你這也是當大姑的說的話!” “大姨你又不是不知道,陽娃生了南南,四處跟人炫耀說他生了個閨女,以后指定有大出息哪!這不真讓他說中了,今兒要是陽娃也在,不知道得高興成什么樣。” 姨奶奶樂了,點點頭:“這倒是,我跟你姨父也聽陽娃說過他閨女以后有出息!人家這話也沒說錯!南南是有出息了!” 施向南連忙說:“大姑你大老遠回來一趟,可要多住一段時間。這次我們都不知道你要來,下回叫我爸媽帶上奶奶,都坐客車來縣城,我們一大家子聚在一起,還在這里吃!” 雖說改革開放了,家家戶戶的條件都比以前好了很多。 但施家的條件也就是能吃飽穿暖而已。 更多就沒有了。 大姑為什么幾年才回來一次? 不就是因為車費貴,舍不得么。 回來了娘家還得管飯、給她收拾些糧食啥的帶走,不收下她娘就要生悶氣的那種。 可是娘家的日子也不好過,她哪敢常?;貋怼?/br> 再者就是她嫁的男人把白酒當白開水喝,一天到晚醉醺醺的,家里地里什么活兒都干不好。 兩個兒子還小的時候,他當家男人干不好,那就只有大姑一個人咬著牙干。 公公婆婆人倒是還不錯,知道自家兒子不像話,會幫著干活。 但他們歲數大了,是從很艱苦的年月過來的,年輕時候吃過很多苦頭,身子骨不行。 大姑也不敢讓他們干什么重活兒。 萬一累出病來,家里哪來的錢給他們看病?。?/br> 就全都是她一個人干。 一年忙到頭,一天都走不開。 這次回來也是聽人說起娘家大不一樣了。 她兩個兒子都大了、能頂事了,她可算走得開了。 村子里一伙兒一伙兒的人結伴去南方打工,大兒子結了婚后準備帶著兒媳婦一起去。 沒過幾個月就要過年了,他們這時候坐火車去南方,過年肯定是不會回來了。 新媳婦還沒到她娘家這邊認親,沒有見過外婆哪! 這時候恰好又聽說了娘家這邊傳來的消息。 大姑就想著帶著新媳婦回來一趟。 她只是聽人說了一兩句,哪能知道,娘家的變化這么大! 外甥女兒真的開起了這么大的食品廠! 第52章 飯吃得差不多了,姨奶奶問了,大姑就說起這次回來的原因。 施向南一聽,似乎前世也有這么個事兒。 他們這兒的人雖然嘴上沒有什么成家立業(yè)的說法,但行動上就是這么做的。 不管男女,沒有成家前,很多人心里就默認你干不了什么大事。 就像她跟韓鵬杰,前世也是結了婚后兩人一起去的南方。 但她記得前世十幾年后回來,去大姑家的時候,袁京哥跟嫂子都在家里。 兩口子生了三個小孩兒。 家里還是沒什么錢。 施向南猶豫了一下還是沒有開口。 倒是姨奶奶,老一輩的人,聽不得晚輩們背井離鄉(xiāng)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 在老人們看來,那都是沒有別的路可走了,萬般無奈之下的選擇。 現在有了別的路可走,那為啥還非要去南方? 老人家就開口說:“梅娃,咋都非要去深城?。宽ミh,去了也沒個親戚朋友照應,要是遇上點什么事還不知道找誰幫把手!” “南南這不是開了廠子嗎?她廠里普通工人一個月都能拿一百五,還包吃住,比市里的大廠工資都高!” 姨奶奶看了看施向南,又看了看袁京。 她繼續(xù)說道:“這可是親親的表兄妹!袁京兩口子在這兒干活,有點什么事就算不叫我們老頭子老太婆,叫他舅舅、叫表兄弟們都能幫上忙,啥也不用怕?!?/br> 最后問施向南:“南南你說哪?你這廠子才開,肯定還要招人吧?來的路上還聽你說做飯的嬸子一個人忙不過來。” 施向南點頭:“是?!?/br> 她原本是想著就二十多個人,廚房里請一個人夠了。 以前沒有類似的經驗。 真開火了就發(fā)現一個人在廚房里根本忙不過來。 二十多個人也得做大鍋飯、炒大鍋菜了。 這會兒可買不到什么清洗干凈、整理好的精品菜,就算有賣的施向南也不會去買。 她可還背著大筆的債呢,該省的地方還是要省。 二十多個人一頓飯要吃的菜,光是擇菜洗菜就需要很長時間。 別說炒菜了。 吃完了還得收拾廚房、清理碗筷。 施向南大多時候也在食堂里跟大家伙兒一起吃飯。 她習慣十幾年后那種收拾的窗明幾凈、一塵不染的廚房了,稍微臟一點就看不過眼、難以忍受。 廚房里的衛(wèi)生情況直接關系著廠子里職工們的身體健康,也不能含糊過去。 施向南最開始找的是一個住在附近的大嬸。 說好了她就管廠里的一日三餐,吃完飯收拾好了廚房就可以回去了。 施向南都沒有算她是食品廠的正式職工。 只能算是個兼職的。 那個大嬸一聽一個月有一百塊錢,就給二十幾個人一天做三頓飯、搞一下廚房衛(wèi)生,這還不簡單?! 一口就答應下來。 這才剛做了兩天哪,今天上午施向南去市場買菜回來送到廚房的時候,嬸子就跟她嘀咕了幾句。 話里話外的意思是她一個人干不了這些活兒。 她也不是嫌錢少了,但是這么干下來,從早到晚她基本就沒有能閑下來的時候。 廠子里八點開工,最遲七點半要吃上早飯吧。 她一個人做飯快不起來,幾乎五點多就要來開始準備了。 職工們吃完把碗筷往廚房一放就開始干活,嬸子就得去清洗碗筷、收拾廚房。 衛(wèi)生搞得差不多,就要開始準備中午的飯菜了,下午到晚上也是一樣。 人家原本想的是就做三頓飯,最多三四個小時的事兒,一個月拿一百塊錢,真多! 可要是早上五點多就要來廠子廚房里開始干活,一直干到下午七點鐘。 這一百塊就不劃算了?。?/br> 施向南也覺得這樣不合適。 而且現在煮瓜子的幾個人不能去干別的。 每天廠里貨物的進進出出,現在光是瓜子,以后會更多…… 這么點職工確實不夠用。 除非施向南把那五個在縣城里零賣瓜子的女工也收回來到廠里一起干活。 但零售這一塊每天穩(wěn)定在八百斤以上,跟批發(fā)相比一斤多掙一毛錢。 施向南暫時沒打算完全不做了。 她的瓜子收購價三毛一斤,零售六毛五,還要扣掉香料、水電、人工等等費用,一斤瓜子的本來掙得就不多。 施向南沒想一口吃成個大胖子。 是想著要走薄利多銷的路子。 1991年全國人口十一點五個億,哪怕一個人一天吃半斤她的瓜子,她一天能賣出去的都是一個天文數字。 這是出生在這個國家獨有的人口紅利之一。 按照施向南的計劃,零售的錢并不是她利潤的大頭。 現在的問題就是她的攤子還沒能鋪開那么大! 現在別說是全國了,她連市里都才剛剛沾到邊。 云山縣城的市場已經打開,大多數人都認可了她的瓜子,一天賣出去八百斤,零售的錢比批發(fā)價高出一毛。 一天多掙八十塊。 一個月就是兩千多塊。 現在除了下海經商成功的,全國上下,有幾個人一個月掙得到兩千塊錢? 經商成功的人里頭還有那種小本生意、一個月掙幾百塊就很高興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