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節(jié)
但只有幾個數據的話,計算出來的偏差值可能會很大很大。 所以為了縮減這種誤差,老賈他們既利用了賈憲(楊輝)三角的二項式除余,接著再…… 將所有的數據進行歸類匯算。 或者更準確一點說,是歸類手算。 而歸類數據的數量,便是最后所提及的…… 五千三百多組。 這無疑是個相當龐大的計算量,尤其是對眼前這個老年天團而言,他們可能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才能堅持下來。 至于推導出的那個一點幾的數值是啥意思呢? 這樣說吧。 只要能進一步的進行歸納統(tǒng)計。 半波帶法啥的且不說有沒有機會發(fā)現,但推導出f=(l^2-d^2)/4l這個公式還是輕輕松松的。 這個公式一旦推導出來,可以說限制透鏡研磨的,就只有工業(yè)硬件水準了。 學過光學物理的朋友應該都知道。 西方最早出現的是惠更斯-菲涅耳原理,也就是徐云最開始的目標,涉及到的是標量問題。 其實惠更斯-菲涅耳原理不是嚴格的理論產物,較大程度上是憑樸素的直覺而得到的。 所以為何“所有的子波前疊加就是取它們的包絡”是沒法說清楚原因的,但卻可以作為一個引子。 還是那句話。 有些時候不太完備的概念,在古代背景下反而可以更省力,更容易被理解。 可徐云沒想到的是。 老賈等人在經過幾日苦算之后。 竟然硬生生的觸及到了當初自己所說的第四層,也就是麥克斯韋領域的概念! 誠然。 老賈等人只是很小很小的觸碰到了這個領域,后頭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就好比在高考全國卷中,你通過某個公式推導,意外成為了全國解開數學最后一題的唯一一人。 但除此以外,你所有的數學題目都不會做,所有的科目都只有二三十分。 因此從知識架構的角度來看,這個解題其實沒啥用,你連職高都考不上去。 想要真正掌握相關概念,還得去學最小光程、半波帶法、擾動貢獻表達式等一大堆的東西。 但另一方面。 你也確實解開了那道題,那道很多考生可能連大學畢業(yè)都解不開的題,出題組的葛x大爺只是想單純的虐人而已。 這是不可忽視的成就,并且具備一定的現實價值: 在這種話題度下只要你想,去開個自媒體號也是能變點現的,賺多賺少而已。 所以老賈他們就是這么個情況: 他們具備了這個“話題熱度”,但不知道能創(chuàng)造多少的價值。 如果是正常情況,老賈他們大概率只是曇花一現,一如當初那個說“杭高人眼里沒有難的試卷”的林歡。 但問題是…… 更忘了,老賈他們身邊還有徐云這個大掛壁在呢。 誰知道今日的一簇火光,未來是否可能化為烈日? 想到這兒。 徐云的心緒不由再次澎湃了起來。 從老賈等人表現出來的能力來看,他們對知識的認知度顯然要超過自己的預料。 在本土歷史中。 基爾霍夫衍射理論,要在十九世紀末才會被正式提出,或者說被補全。 如今的公元1100年雖然說是公元十二世紀,但時間線上來說只是卡在兩個世界的交接年份而已。 因此可以這樣說。 老賈等人領先了歐洲整整863年,先一步提出了透鏡衍射的部分概念! 透鏡衍射。 這是一個彈性非常大的領域。 它可能默默無聞,也可能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徐云不知道它未來會對這個時間線的華夏歷史產生什么變動,但至少他可以肯定…… 望遠鏡和顯微鏡,眼下都可以開始制備了。 第145章 驢:%¥#@! 兩日后。 依舊是老蘇書房所在的院落。 此時此刻。 院落中的裝飾品已然盡數被挪走騰空。 整片院子里,只剩下了一片空地、一張石桌以及少數幾棵樹木。 徐云則帶著老蘇、老賈、小李等七八人一起,站在了庭院正中心。 而他們的身邊,則擺放著大量或外露或封裝的物品,以及…… 一頭驢。 待人都到齊后。 老蘇眼中閃過一絲期待,輕輕拍了拍裝有貨物的箱子,對徐云說道: “小王,你要的東西都在這兒了。” 徐云聞言打開一口箱子,從中拿起了一塊粗制的玻璃。 只見他將玻璃放在眼前檢查了一番,滿意的點點頭,道: “沒問題,原料的質量都很好?!?/br> 作為一位后世diy圈的資深老鳥,徐云兩輩子手搓過的鏡片已經超過了三百枚不止。 通過手感判斷玻璃質量,已然屬于一種被刻入靈魂的本能了。 隨后老蘇又小心翼翼的從謝老都管手中取過一個箱子,謹慎的遞給徐云,囑咐道: “小王,此物有些危險,你且拿好?!?/br> 徐云小心將箱子接過,穩(wěn)穩(wěn)的將它放到了石桌上。 一旁的小李見狀,不由好奇的問道: “王林,盒子里頭是什么?” 徐云看了她一眼,也沒賣關子,直接了當的說道: “水銀。” 小李眨了眨眼,下意識的后退一步: “水銀,這可是毒物呀,你拿它想要做什么?” 徐云見狀輕輕笑了笑,這個在宋朝頗具威名的毒物,對于這次的制鏡環(huán)節(jié)而言,卻是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物件呢。 只見他抬起頭,看了眼天空,緩緩呼出口氣: “當然是為了做……拋物面了?!?/br> 先前提及過。 在后世的diy領域中,牛頓反射式望遠鏡基本上屬于最常見的一個類型。 因為比起折射式望遠鏡,牛反的光學系統(tǒng)簡單,更容易上手。 同時牛反沒有色差存在,便捷性上要高于折射鏡。 而所謂的便捷性,指的便是牛反真正參與成像的只有一個反射凹面。 不過再便捷的東西,在和光學搭上邊后,往往也會變得復雜起來。 例如在后世。 這個單獨凹面的選擇,便一直都頗具話題性。 準確來說。 應該是球面和拋物面該選哪個的爭議。 后世通過費馬原理可以證明,拋物面對于平行光入射的情況能完美地滿足等光程條件,因而可以對平行光完美成像。 但另一方面呢。 拋物面只有一條對稱軸,并且不滿足阿貝正弦條件。 所以拋物面有很明顯的彗差。 它對于不沿著對稱軸入射的平行光線,無法完美成像。 即使入射角度很小,成像質量也會迅速降低。 而球面雖然有球差,但是相對的,它也有一個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它有無數的對稱軸。 對于單一的球來說,是不存在軸外光線這種說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