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節(jié)
“總之就是麥克斯韋的身份有些特殊,涉及到了劍橋大學的一道傳承,所以我們只能全程保密行動。” “不過你別看麥克斯韋現(xiàn)在沒什么名氣,也許過不了幾年,他就會成為一位大科學家呢!” 一旁的小麥聞言,則有些靦腆的撓了撓頭。 雖然他用了個假名字,但此前表露的性格卻毫無做偽,是一個很憨厚老實的大男孩。 眼下聽到湯姆遜這么一夸,自然就有些不好意思了。 徐云則裝作迷迷糊糊的樣子點了點頭。 畢竟如今的小麥在大學圈外確實也沒啥名氣,至少不是徐云這種外來客能接觸到的。 徐云如果說自己聽說過小麥的名頭,反而有些不好解釋。 隨后徐云沉默片刻,在心中組織了一番語言,對湯姆遜說道: “湯姆遜先生,我在英國沒什么熟人,倫敦那位親戚的地址也是十多年之前留下的,說不準他們已經(jīng)搬家了?!?/br> “所以如果可以的話,我能繼續(xù)和您還有威爾……哦不,和麥克斯韋先生一同前往倫敦嗎?” 說完話。 他便緊緊的盯著湯姆遜,等待著對方的回復(fù)。 雖然他已經(jīng)有較大把握湯姆遜會接受自己,不過在事情沒有正式定論之前,一切都存在著變數(shù)。 例如本土中某個兒皇夢的神龜都能放皇馬鴿子,還有啥是不可能的呢? 不過幸運的是,最糟糕的情況并沒有發(fā)生。 片刻之后。 湯姆遜輕輕點了點頭: “當然沒問題,羅峰先生?!?/br> …… 第231章 倫敦見聞 雖然無論英格蘭也好,蘇格蘭也罷。 這兩個同屬于英國體系的國家,其實都對丹弗里斯哨站被襲擊的原因心知肚明。 但這事兒畢竟是個涉及到了邊境糾紛,并且死在這次sao亂中的也不乏一些大型商會的嫡系成員甚至話事人。 因此不需事先溝通。 蘇格蘭和英格蘭便同時派出了各自的調(diào)查團。 其中代表英格蘭的是時任外聯(lián)大臣亨利·約翰·坦普爾,也是英國的第二十八任首相。 雖然他也是一位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畢業(yè)生,后世也普遍認為此人在才能方面,足以被評選為人類歷史上的十大外交家之一。 但徐云對他的觀感并不咋地。 原因無他。 蓋因這貨乃是兩鴉期間英國對華侵略政策的主要制訂者。 亨利·約翰·坦普爾雖然未曾親自登上戰(zhàn)場,但某種意義上來說,他手中沾染的罪孽不比格蘭特要少多少。 還是那句話。 徐云對于如今那個腐朽的國度沒有任何續(xù)命的想法,但這并不代表他要對那些參與過侵略的外國佬甩好臉色,更不可能有什么‘感激’之情。 當然了。 友善也好厭惡也罷,眼下的徐云已經(jīng)沒機會見到亨利·約翰·坦普爾了: 早在激活任務(wù)的次日,湯姆遜便喊上徐云和小麥,駕著馬車離開了丹弗里斯哨站。 按照湯姆遜的話來說。 幕后黑手的政治博弈交給亨利·約翰·坦普爾就行,該讓利讓利該割rou割rou,反正肯定會有個說法。 他們這些個搞學術(shù)的貿(mào)然摻和到里頭,最后怎么死的估計都不知道。 因此在和吉布森·林賽以及滕哈格·朗尼克留下了通訊地址后。 三個人便愉快的潤向了英國境內(nèi)。 …… 丹弗里斯鎮(zhèn)屬于蘇英兩國的邊界地帶,等穿過了丹弗里斯,前方便是英格蘭的卡萊爾地區(qū)。 當然了。 與卡萊爾相比,與它在同一條水平線上的紐卡斯爾應(yīng)該會更出名一點。 卡萊爾之后則是利茲,利茲之后是謝菲爾德、伯明翰等幾座大城。 徐云三人就這樣平平靜靜的行進了三天半,沒有遭遇任何意外。 最終在第四天的上午時分。 一行人抵達了英格蘭的首都、同時也是目前歐洲政治經(jīng)濟的核心城市倫敦。 這些年來,隨著工業(yè)革命的開始和商業(yè)貿(mào)易的繁榮,倫敦的人口也在不斷增加。 如今倫敦的人口已經(jīng)突破了百萬,到處都是一派繁華景象,居民幸福美滿……個錘子叻! 入城檢查站外。 徐云坐在馬車的前室,與小麥兩人伸著脖子努力向前張望。 視線中隱約可見的高聳煙囪無休止的冒著黑煙,濃霧厚重得使人完全看不到更遠處的建筑。 檢查點站的咳嗽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 在這里,人們鮮明可見的分成了兩個群體: 坐在華麗馬車內(nèi)、看不見容貌但卻可以想象出畫面的貴人——或者說上層階級。 以及…… 面色灰黃、形如枯槁,無論男女看上去都比實際年齡老得多的平民。 再遠一些的城角還能看到衣衫襤褸的小孩、站姐的娼婦,以及大量手中拿著一個酒瓶、雙腳伸直躺靠在墻邊的酒鬼。 對于這些人來說。 似乎只有靠整天不停的喝酒,才能驅(qū)散侵入體內(nèi)的霧霾。 這是一個從頭到腳都是冷色調(diào)的城市。 高大的建筑和轟鳴的機器,無時無刻不在彰顯著獨屬于歐洲核心的鼎盛。 但這份鼎盛生成的香火卻沒有灑向蕓蕓眾生,而是飄升向了更高的云端。 天上和地下。 截然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徐云抬頭看了眼天空,又看了看不遠處一位滿臉沾滿了污泥的老人。 不由深深的嘆了一口氣。 自從在1815年擊敗拿破侖領(lǐng)導的法蘭西帝國后,英國一舉成為了歐洲的最強霸主。 號稱…… 日不落帝國。 但潛藏在這份強盛之下的,則是無數(shù)英國平民階層的血與淚。 這事兒最早其實要追溯到18世紀末。 當時隨著工業(yè)革命的展開,倫敦的燃煤量開始驟增,幾乎各個行業(yè)都要用到海量的煤炭。 例如無數(shù)新建的工廠要燒煤,火車也要燒煤。 于是乎。 大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排放到大氣中。 在沒有什么氣流擾動的情況下,這些氣體和水霧凝聚在一起,混合形成了黃褐色的煙霧。 這是一種極其有害的氣體,性質(zhì)上類似后世的霧霾,毒性卻要比霧霾強上不少。 而比煙霧更糟糕的,則是此時平民們的生活條件。 根據(jù)《倫敦人民的生活和勞動》一書中統(tǒng)計。 在如今這個時期。 倫敦有30.7%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日子。 如今每年有超過5000的倫敦平民死于呼吸道疾病。 有超過3000的平民死于工位勞作——這是工作期間的死亡數(shù),不包括回家后死亡的情況。 還有超過7000的平民死于饑荒。 其中前者包括一些貴族,后面兩者則99%都是平民。 伊麗莎白·蓋斯凱爾在1885年寫了一本作品,名叫《南方與北方》,內(nèi)中便描述了英國底層平民的生活。(感興趣的可以直接去看英劇南方與北方)。 除了男主與女主的愛情故事之外。 你可以看到里面描繪的底層,真的是沒有一點保障…… 那時期甚至連小孩子都要上工,一天不來,立刻失業(yè)。 想漲工資,難! 想改善工作環(huán)境,還是難! 例如女主的朋友就是患了塵肺導致的去世,原因是吸入了太多的棉絮。 里面有太多太多的人,只是為了能夠活著,能夠給自己的孩子吃上一口面包在拼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