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2節(jié)
當時別說國際了。 國內(nèi)學術圈都沒有哪怕一丁點兒的名頭。 莫頓.l.格羅比愿意為他做審稿人,對他論文的過稿和發(fā)布不可謂幫助不大。 更何況對方還是現(xiàn)如今頂尖的基因與蛋白專家,在一些田良偉未曾深入、但徐云又有需求的方向有著很深的造詣。 所以徐云早就想見一見這位大師了,只是苦于沒有機會而已。 總而言之。 雖然如今的初見過程有億點點些微妙。 但在說開后還是沒啥問題的。 畢竟徐云行得正坐得端站得直,絕不可能會彎。 要不然他當場就把……算了這個誓還是別發(fā)了。 只可惜田良偉沒在今天的接機隊列里,否則應該能省去一些功夫。 隨后莫頓.l.格羅比又熱情的向徐云介紹了飛機上認識的盧卡斯和拉爾斯二人。 前者徐云聽過名字但沒見過真人,眼下見面立刻便記起了對方的來頭: 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cdf探測器主任,兩次提名諾獎但又兩次遇到掛壁級競爭對手的知名倒霉蛋。 不久前還曾經(jīng)因為毛熊發(fā)聲而上過一次海外熱搜,不出意外的話,應該和波利亞科夫那個毛熊來的爽快小老頭兒有一定共同語言。 至于拉爾斯嘛…… 徐云就真不認識了。 不過在昨天的直播過程中他曾見過拉爾斯上臺發(fā)言,所以也知道對方來自這個機構。 隨后徐云和潘院士一同將安東·塞林格與莫頓.l.格羅比送到了前往市內(nèi)的大巴車上,徐云又在微信上和田良偉發(fā)了個消息,便重新返回了原處。 此時距離最初的接機時段,已經(jīng)過去了足足十個小時。 無論是侯星遠還是川蜀前來的那位高官,此時精神頭兒都有些乏了,偶爾還會打著哈欠。 畢竟對于盧卡斯等人來說,他們離開巴黎的時候是歐洲的上午七點。 那個時候波利亞科夫剛好到了蓉城。 可對對于侯星遠……或者說本土的接機團而言。 由于時差的存在,他們抵達候機大廳的時間已然是本土的下午兩三點。 也就是說此時的本土時間,已經(jīng)臨近了午夜時分。 但侯星遠卻絲毫沒有將現(xiàn)場交給副手的想法。 仿佛…… 還有什么重要人物沒有到來一般。 那么…… 侯星遠要等的人是誰呢? 或者說是某一個人,還是兩個、三個人? 想到這里。 徐云心中的好奇也壓過了疲憊,耐心和陸朝陽等了起來。 過了大概十幾分鐘。 一直在看著手表的侯星遠忽然站起身,快步來到了通道入口處。 十分鐘后。 在時間差半分鐘就抵達零點之際。 特殊通道處,出現(xiàn)了一位被人攙扶著的外國小老頭兒。 此人身形與此前到來的很多大佬一樣,看上去略微有些臃腫。 膚色蠟黃,稀疏的頭發(fā)盡皆雪白,腦門到額頂處光潔一片,猶如一顆光滑的鹵蛋。 不過此人臉部兩側的肌rou非常豐滿,耷拉到了嘴角以下,走一步路肌rou就會顫抖一番。 侯星遠見狀連忙走進特殊通道內(nèi),來到老者身側,親自攙扶住了對方。 咔嚓咔嚓—— 與此同時。 周圍的記者也紛紛舉起了照相機或者攝像機,瘋狂的做著記錄。 就連一些院士也不例外。 因為來者配得上這種陣勢。 此前曾經(jīng)提及過。 在今天之前。 國內(nèi)舉行過最高規(guī)格的物理發(fā)布會,是水木大學水木薛其坤院士在2013年發(fā)現(xiàn)的量子反?;魻栃?/br> 在之前的整數(shù)和分數(shù)量子霍爾效應都獲得諾獎的情況下。 也許多年后,量子反?;魻栃矔@此殊榮。 注意。 這并不是yy,因為諾獎延遲發(fā)布是有很多例子可循的。 例如不久前抵達的那位埃里克·康奈爾。 他在1995年就做出了獲得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但直到2001年才獲獎。 還有更知名的屠奶奶。 屠奶奶早在1972年就提取出了青蒿素,但直到2015年才獲得諾貝爾醫(yī)學獎,間隔了整整43年。 而實際上。 屠奶奶還不是成果和獲獎間隔最久的諾獎得主。 諾獎歷史上曾有一人,從成果做出到最終獲獎,等待了足足49年。 他就是此時被侯星遠攙扶著的小老頭—— 彼得·希格斯。 也就是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提出人。 沒錯。 2012年發(fā)布會發(fā)布的希格斯粒子成果,便是驗證了彼得·希格斯的猜想。 很多人曾經(jīng)在讀書的時候,或許都好奇過一個問題: 如果質量不存在,宇宙會變成什么樣呢? 你我輕飄飄的和鬼一樣? 答案并非如此。 如果質量不存在。 首先夸克、w玻色子、z玻色子的質量都會變?yōu)榱恪?/br> 由于像質子、中子一類復合粒子的質量,只有約1%是歸因于其所含有的夸克,它們的性質只會有些小改變。 t子、μ子的質量也會變?yōu)榱?,但是它們與現(xiàn)實生活沒什么關系。 可電子就不一樣了。 電子質量越小,原子的尺寸越大。 當電子質量變?yōu)榱阒畷r。 超特大尺寸的原子就會因相互碰撞而將整個原子拆散,所有原子核與電子會混合在一起。 也就是原子無法單獨存在,也不會有水、空氣與人類所生存的世界,所有都將歸于混沌。 因此我們這個世界,必須要有一個賦予質量的機制存在。 但這個機制是怎么樣的呢? 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也就是我們現(xiàn)有物理世界觀的基礎,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提供答案。 直到1964年。 希格斯出現(xiàn)了。 他提出了希格斯標量場的概念,親手建立了希格斯機制。 在希格斯機制中。 w玻色子與z玻色子比較簡單,借著應用希格斯機制于希格斯場而獲得質量。 費米子則借著應用希格斯機制于希格斯場與費米子場的湯川耦合,從而獲得質量。 至于傳遞質量的粒子,就是希格斯玻色子。 這個粒子的存在讓我們的世界不再一片混沌,猶如西方的上帝或者東方的盤古一般開天辟地。 所以又取名鄭吒粒子……錯了錯了,上帝粒子。 可惜就像此前提及過的霍金。 一個理論在沒有得到最終的證實時,無論它多么優(yōu)美多么符合邏輯,它都沒有辦法獲得諾獎。 一如愛因斯坦,獲獎的原因不是相對論,而是光電效應。 可尋找希格斯粒子的難度嘛…… 舉個數(shù)據(jù)吧。 希格斯玻色子僅在大約每十億次質子碰撞中出現(xiàn)一次,而且它的壽命與歐鰉一樣極其短暫: 它會在不到萬億分之一秒后再次衰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