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官神馮道(下)
馮道在后唐一朝,可以說發(fā)揮了很關(guān)鍵的作用,他愛惜民力,仁政愛民,他曾經(jīng)多次勸李嗣源重視農(nóng)桑,減輕農(nóng)民負擔,可以說李嗣源作為一個不識字的沙陀人,他能夠最終得到一個明君的稱號,和馮道的輔助十分不來的。 馮道取得的成績,也算是有目共睹,所以馮道的聲望越來越高,而且不論是在民間還是朝野都擁有很好的名聲,他知道他是一個好官。 后來石敬瑭當了皇帝,馮道又是宰相,此時就出現(xiàn)了一件事,讓后代的很多人覺得馮道就是一個奴才,一個軟骨頭。 事情是這樣的,當時石敬瑭是契丹的兒皇帝,契丹耶律德光給石敬瑭上了一個尊號,石敬瑭作為兒子,得到了父親的獎勵,那肯定是回去謝恩啊,但是瞅半天滿朝文武竟然沒有合適的人。 于是就找到了馮道,因為馮道不僅僅是后晉的宰相,而且在契丹方面馮道的名氣也是很大的,所以石敬瑭覺得要是馮道到了契丹,這才是最合適的。 “這一次出使,非你不可!” 馮道也沒謙讓:“陛下受到契丹的恩賜,我蒙受陛下的恩賜,臣自然愿意前往。” 后來一個人物,讀到這一點當即忍不住罵了一句:“好一個奴才的奴才!” 石敬瑭是契丹的兒皇帝,石敬瑭節(jié)cao不要,名節(jié)不保,而馮道跟著石敬瑭也是一樣沒有氣節(jié),所以才會罵馮道是奴才的奴才。 馮道的名氣的確是很大,而且名聲當時絕對很好,因為契丹方面聽說馮道要來,耶律德光就想著是不是要親自到城外迎接一下,但是他剛剛提出來,就被他的部下攔住了,理由就是,契丹是晉朝的父國,而馮道不過是晉朝派來的一個使者。要是皇帝親自去迎接,有點掉價。 耶律德光想想的確是這個道理,為了讓自己不掉價,于是就在皇宮里等著馮道。 馮道拜見了耶律德光,一開始整個過程就在愉快平和的氣氛中開始了,耶律德光對于馮道的表現(xiàn)也是十分的滿意,覺得馮道名不虛傳,于是就問道:“我要是把你留在契丹,你愿不愿意為我效力。” 碰到這個問題,馮道只能微微一笑:“現(xiàn)在晉朝契丹本是一家,效忠晉朝就是效忠契丹,效忠契丹不也就是效忠晉國嗎?” 這句話歷來也被很多人覺得馮道這個人應(yīng)該是一個比較油滑,不敢義正言辭的拒絕契丹,當成了他沒有氣節(jié)的一個證據(jù)。 但是馮道也沒有同意留在契丹,反而為了回到中原煞費苦心。 當時北方已經(jīng)天氣冷了,他就賣掉耶律德光給他的那些賞賜,然后買了很多的薪炭,留作冬天取暖用。 這件事讓契丹方面覺得馮道這是要長期留在契丹做打算了,于是對于馮道的防備就少了一點,因為上一次馮道并沒有直接表明態(tài)度,而是選擇了搪塞過去,這讓耶律德光心里還是很不滿意的。 但是現(xiàn)在耶律德光聽說馮道買了很多的薪炭這是準備要在契丹過冬啊,他心里就開始把握不準馮道的心思了,要是說馮道不準備在契丹,那么他買薪炭干什么,要是馮道真的想留在契丹,那他為什么不明白的說出來。 就在耶律德光的糾結(jié)中,漸漸地對于馮道也不再強求,順其自然,后來也勉強同意了馮道回中原去。 可是得到了允許的馮道卻不慌不忙,先是按部就班的謝恩,然后又在契丹呆了一個月這才離開契丹。 到了半路上,他的隨從問他,問他既然不想在契丹,為什么要買那么多的薪炭,又為什么在耶律德光答應(yīng)他讓他回到中原的時候,不敢進動身,而要在契丹拖延一個月才走。 馮道聞言,呵呵一笑道:“我買那么多的薪炭并不是用,而是為了迷惑契丹,后來雖然耶律德光答應(yīng)我們回來,但是只要是他們反悔,騎著快馬一夜之間就能追上我們,咱們早走也沒用。但是我在契丹耽擱了一個月,卻讓契丹方面對我不再疑心,自然也不會再后悔?!?/br> 馮道老謀深算,的確是非同一般。 這件事之后,石敬瑭對于更加信任,當時朝廷廢除了樞密使,把大權(quán)全部交給了中書省,而中書省的大權(quán)就在馮道的手中掌握著,而此時樞密使的活也交給了馮道,一時間馮道成了當朝第一人,不論大小事全部交給他處理。 此時的馮道已經(jīng)深諳進退之道,曾經(jīng)石敬瑭問他該怎么打仗,但是他卻退后一步說道:“我是書生出身,負責一些政務(wù)還行,軍事這一點我不擅長,而陛下文治武功開創(chuàng)帝業(yè),所以作戰(zhàn)這種事還是需要陛下自己決斷。當年明宗也問過我這個問題,我就是這樣說的。” 石敬瑭聽完,覺得很有道理。這個馮道知道進退,不攬權(quán),低調(diào)、謙和、大度、有能力,的確是一個做宰相的好材料,也是一個稱職的宰相,于是此后對于馮道更加寵信。 據(jù)說有一次馮道準備辭職,但是石敬瑭根本連馮道的奏章也不看,直接就讓人去勸馮道,還帶去了他的口諭:“你要是明天不上朝,我就親自來請你?!?/br> 馮道無奈,就算他再厲害,也不敢大膽到真的讓皇帝來請他,更不用說馮道本身并不是一個很囂張跋扈的人。 后來在石重貴執(zhí)政的時候,因為他一個人的鋒芒太盛,雖然很多人也服氣他,但是他還是選擇退居二線,到外地做一個清閑地方官,但是該加的官銜一個都沒少。 不久契丹進入中原,馮道當時在安陽,他原本可以躲起來,就算是耶律德光征召他,他也可以不來,但是他還是來了,而且對著耶律德光裝傻賣乖,雖然有失體面,但是讓耶律德光對他的感官好了不少。 隨后耶律德光就問道:“這天下百姓,如何可救?” 馮道明白,耶律德光問他的并不是怎么治理百姓,而是怎么處置或者說對這些漢族的百姓采取怎么樣的政策。 所以馮道就急忙答道:“現(xiàn)在這些百姓,就算是佛祖出世也救不了了,只有陛下你能救?!?/br> 這句話耶律德光一下子就明白了,隨之呵呵一笑,算是認可的馮道的主張,所以耶律德光對于中原的百姓,雖然有打草谷這一類的強盜行為,但是卻沒有大規(guī)模的有組織有紀律的屠殺行為出現(xiàn),這應(yīng)該算是馮道的一個功績吧。 在之后,契丹跑了,劉知遠出場了,他趁勢占據(jù)了中原,馮道但是在河北一帶,正好趕上漢族士兵兵變,于是就和這些人一起歸順了后漢劉知遠。 劉知遠對他也是十分不錯的,還是掛個宰相,隨后什么太師之類的榮譽官銜也都來了,但是在這一朝他雖然位極人臣,但是實際上的權(quán)力并不是很多,所以空閑時間也比較多,所以就寫下了《長樂老自敘》,長樂老是他自己的自稱。 在這一段時間,他干了一件正確的事情,那就是和郭威搞好了關(guān)系,所以不久劉承佑被郭威推翻之后,后漢滅亡,后周建立。因為郭威和馮道關(guān)系不錯,而且馮道在當時名望十分高,所以再次請求馮道出山做大官。 馮道也不拒絕,在后周又干上了宰相,郭威對他很尊敬,平時稱呼他就不稱呼他的名字,而是稱呼官職之類的。 不久郭威也死了,他榮幸的被繼任的柴榮封為山陵使,專門負責郭威的安葬這一系列活動。 此時的馮道已經(jīng)七十余歲了,按理說他搞了一輩子的道家學說,研究了一輩子的官場道理,但是老了更應(yīng)該明白這些事,但是他一生沒有瘋狂過,可就在他七十多歲的時候,,沒想到還瘋狂了一把。 當時河東的柴榮要打劉崇,但是馮道不同意,柴榮年輕氣盛說道:“唐初,天下紛亂,就是李世明一個人搞定的,我也能!” 但是馮道卻說了一句:“你是李世民嗎?” 這一句話讓柴榮受傷了,“馮道,你太小看我了!” 隨后散朝,柴榮打仗去了,而馮道卻被留了下來繼續(xù)負責郭威的葬禮和宗廟之類的。 但是不久就傳來柴榮大勝的消息,而馮道本身也有病,再想起之前自己還反對柴榮出兵,于是又羞又愧,在一天夜里去世了。 馮道死了,但是蓋棺論定卻難了,按照史書上的評價,歐陽修和司馬光這兩大家全部都對馮道持否定態(tài)度,他們的理由就是馮道沒骨氣,亡國應(yīng)該殉國。 但是五代時期的史書和宋初的一些史學家又對馮道基本上是清一色的肯定,雖然有提到馮道不停的換主子,但是卻也是肯定的居多。 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差別,那就是這些寫歷史的人所處的時期不一樣,例如五代和宋初的幾個史學家,他們對那一段歷史有深刻的體會,對于馮道更理解。而歐陽修等人則是生活在統(tǒng)一的宋朝,所以他們拿著當時的道德標準評價馮道,而沒有把馮道放到五代十國那個混亂的時期去做一個評價。 馮道在五代十國這樣的亂世中,的確算是一個奇葩,成為一代官神的確是名副其實,而對于馮道的評價,我覺得就應(yīng)該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馮道。(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