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36
,拿簡寧陵這樁公案去警告臨安長公主,不,是警告所有膽敢試圖輕視貴妃娘娘的人……那這第一個人,梁憫之你可真不合適做,”柳書俞笑道,“你是梁相獨子,你來,旁人說不得還要以為是簡家哪位得罪了梁閣老呢!還是我來吧!” “爭這先后做什么,大家就不能一起來么?”梅子聆非常郁悶,他是這里面唯一一個既不在行知堂、也沒有考入翰林院,還無從直達天聽的那個,氣惱道,“你們是欺負就我不能直接找陛下告狀是不是,那我還可以找我爹呢,我爹最疼我了……” “子聆,”梅子博笑著打斷自己弟弟,“你沒有聽明白你書俞哥方才的意思么?這件事,如果殿下想私下告狀,找陛下找太子殿下,都比找你我的強……之所以大費周章地先來找我們,重點在于威懾?!?/br> “還是書俞兄請吧,”梅子博笑著道,“這樁公案之后,您就是朝野聞名、鐵板釘釘?shù)牡钕碌娜肆恕铱刹桓腋鸂庍@個,怕累得您再少討了一副畫,回頭再罵上了我?!?/br> “不過,”梅子博含蓄笑道,“我娶妻秦氏,妻子娘家行十六,她的長姊,其丈夫,如今正任刑部右侍郎……愿為殿下引薦?!?/br> 98. 不公 高下立現(xiàn)。 元夕過后, 官府開印,百姓復工。 只先前懶洋洋的氣氛好像還并沒隨著逝去的佳節(jié)一并溜走,朝臣或多或少都帶了些未盡的懶散情緒, 只預備按部就班地去上朝點卯……然而兩件事的接連出現(xiàn), 直接燃盡了所有人殘留的懈怠情緒。 一是直到年后上朝,大多數(shù)臣子才將將得知——帝御小北園,遇險驚馬, 負傷靜養(yǎng), 著太子暫代、總理朝堂一切事務, 非加急者不必報呈御前。 也就是說,年后大臣們上了朝,才發(fā)現(xiàn)皇帝沒了, 出來主持的人是將將要加冠成人的東宮太子。 這下大家都好奇了起來,一時之間, 關于真宗皇帝在小北園究竟是怎么受的傷、傷得又有多重的流言五花八門,甚囂塵上……群臣私下里討論得熱火朝天, 什么奇怪奇葩的說法都冒了出來。 裴無洙只偶爾聽了一耳朵,心里都不由感慨莫名,一時只余一個想法,:古人之想象力……真是無窮無盡,古怪離奇。 不過第一樁尚好平定,畢竟,東宮太子此番并不是第一次奉旨監(jiān)國。 雖然真宗皇帝人不至, 但有東宮太子在場, 還是能輕易從容地將朝中一切常規(guī)事務處理得妥妥當當、井井有條。 幾天之后,體驗到了太子監(jiān)國那有過之而不及的壓力后,眾臣便已經(jīng)對真宗皇帝遇險負傷、遷于小北園靜養(yǎng)的態(tài)度反應趨之于平靜了。 而就在這之后沒多久, 第二個足以使得不少人聽了之后立馬“熱血上頭”的事情,馬上就曝了出來。 ——行知堂柳書俞上疏,參五年前進士及第的湖廣籍士子、現(xiàn)外放任岳州府平江縣縣令的簡寧陵徇私舞弊、德行不端,并附上了其曾經(jīng)在科舉考場上串通考務、指使他人代為答卷的所有人證、物證。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科舉制綿延至今,早已成了天底下所有讀書人心中一塊不容絲毫玷染的圣地。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的詩詞廣為流傳,吸引不少學子“老死于文場而無所恨*”,其中思想,早已深植于每一個士子,尤其是每一個出身普通甚至于貧寒、老老實實讀書治學,一心只想著能依靠科舉這一條通天青云路,一朝金榜題名、蟾宮折桂,能魚躍龍門的讀書人心中。 ——旁雜世俗事上的出身高低煩擾也便罷了,世家與寒門間古來有之的不可磨滅的溝壑矛盾也罷了……但如果連心目中最后的一塊凈土,寒門士子唯一往上爬的通天青云梯,都那么被人大肆咧咧地輕易侵蝕污染了,難免激惹起他們心頭的所有不平事,引得人憤郁難言。 如果行知堂行走柳書俞奏疏中的所參所列句句屬實,那無異于狠狠地朝天下所有讀書人的臉上打了一巴掌,直接諷刺嘲笑他們:你們十年寒窗苦讀,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比不得人家投個好胎,有個好爹,直接高高在上地找個人替了……縱然是再學得十全文武藝,你也貨不了帝王家! 他們讀了這么些年的孔孟之學,學的是忠君報國,忠得是君,可那簡寧陵又是個什么東西?他們滿腔熱血,也不是為這些名為世家的社稷蛀蟲流的! 為了要趕上半年前的承乾宮選妃宴,簡叔平與臨安長公主一家專程回洛,雖然簡琦玉人并沒有被選上,但因為又正好逢吏部三年一考評,為簡叔平計,他們一家又多在洛陽停留了些時日。 是而,柳書俞當朝上疏時,簡叔平人尚在洛陽。 當時心里便咯噔一聲,知道事情要壞。 簡叔平清楚其中利害,加急寫信,一一道明,稟于自家時任湖廣布政使的父親簡隆。 令作一份,送至身在平江縣的侄子簡寧陵手中,敦促其早作準備,最好能將手頭事暫時擱置,備齊自證清白之辭,盡早入洛當面陳情。 但事情從這里開始,就已經(jīng)來不及了。 ——或者說,早在裴無洙通過東宮太子之手,將五年前那樁舞弊案查了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并搶先逮住了重要人證楊石戴開始,簡家就已經(jīng)立于必敗之地,敗無可敗了。 簡叔平的反應不可謂之不快了,但即便如此,對于身在湖廣的簡隆而言,與簡叔平的書信一起送到手的,還有已經(jīng)沸沸揚揚地從北傳南、纏在簡寧陵身上洗不清的舞弊流言。 這一回,南北士子空前一致,朝野內(nèi)外,凡敢出聲者,必奔走高呼:愿萬死以請徹查此案。 而消息之所以能從洛陽出去、流傳得如此之廣之快,真宗皇帝曖昧含糊、按下不表的態(tài)度要占很大一部分的原因。 東宮太子在收到柳書俞奏疏的第一時間,當日沒有安排人代為轉(zhuǎn)送,而是專程走了一趟小北園,稟明常規(guī)政務后,專而重之地將柳書俞的奏疏親手奉到了真宗皇帝面前。 真宗皇帝看罷,半晌無言。 他不傻,前腳臨安長公主給他送了個徐簡氏過來,后腳簡家子侄就出了事。 真宗皇帝多少有點不痛快,隱隱有種“太子大了,連朕要寵幸哪個女人都要插手管教一番么?”的不悅。 再想想之前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