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67
不了,康熙十八年,這里著火,殿廡燒沒了,在那以后就在太和殿門口的露天廣場舉行殿試。直到乾隆帝為了彰顯國家重視人才選撥,這才把殿試的地點轉移到室內(nèi),趙肅來到這里之后,才知道許多清宮影視劇里在大殿內(nèi)殿試的情節(jié)都是不靠譜的。考生各就各位,但還不能坐下,因為皇帝還沒出現(xiàn)。一片寂靜之中,鳴鞭聲陡然響起,方才還候在殿外的文武官員依次魚貫入殿,這時候皇帝會升殿入座,但由于位置原因,趙肅他們是不可能瞧見的。待皇帝到來之后,早已準備好的鞭炮齊齊響起,一切照足禮儀進行,科舉乃國家選拔人才的頭等大事,也是禮部每三年都要準備的大工程。過了一會兒,鞭炮聲逐漸停歇下來,所有人耳邊還覺得嗡嗡作響,內(nèi)侍官已經(jīng)拿著試題走過來,在每個人的桌案都放上一份。大家垂手肅立,等到試題都分發(fā)完畢,要對著桌案行五拜三叩禮,這才能開始坐下答題。如果說前面的鄉(xiāng)試、會試都能作弊的話,那么到了殿試這一關,就不是那么容易了。首先,題是皇帝親自擬的,或者皇帝偷懶,會讓幾個親信大臣都寫幾道題,他從中選一道出來,很不幸,今年的殿試,因著之前的會試舞弊案,嘉靖皇帝來了點興趣,所以親自擬定的題目。其次,中書官謄抄考卷的時候,需要由太監(jiān)從旁監(jiān)督,當然了,這兩個人要是想泄露考題,一起勾結起來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在殿試之前,無論是抄寫的還是監(jiān)督的,都要被限制自由,一直等到殿試開始之后才能出來。再說了,能夠殺到殿試這一關的人,就算混了個三甲也能當官,又何必冒著被砍頭的危險去作弊,簡直得不償失。而且這里頭還有至關重要的一點:殿試考的不是之前那種八股文,而是時務策。所謂的時務策,就是圍繞當時社會的一些熱點問題,乃至軍國大事出的題目,考生以此來寫一篇議論文,字數(shù)不得超過一千,這就有點像現(xiàn)在的高考命題作文了。但是高考作文,只要你不離題,中規(guī)中矩,也還能得個不錯的分數(shù),而殿試的時務策則不是那么簡單。這種題目一旦跟時事扯上關系,就特別能考驗考生的功夫,要知道許多考生寒窗苦讀,光是四書五經(jīng)這些典籍,就足夠他們耗費精力了,哪里還會去關心什么時事。當時的交通不發(fā)達,信息傳遞慢,南方發(fā)生的消息,皇帝最快也要一個月后才能知道,更別說那些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考生,殿試雖然只有一道題,但出題范圍卻涵蓋了兵戎、田賦、吏治、水利等各方各面,所以許多人能熬過鄉(xiāng)試、會試、卻未必能在殿試出彩,就是這個道理。當然,金子無論在哪里都是發(fā)光的。如張居正、高拱這樣的,不僅八股文基本功學得扎實,就算殿試時務策,也能脫穎而出,就叫人才。考試時間是一天,傍晚結束,這一屆的考生運氣不錯,今日碰巧風和日麗,沒雨沒雪,因為人多,聚在一起互相擋風,倒也不是很冷。所有人屏息凝神,打開卷子。垂衣而治,御寇靖邊。趙肅略呆了呆。他以為嘉靖皇帝這么缺錢,怎么說也會出個與錢有關的題目。垂衣而治,出自,原意是贊美堯舜的功績,說他們制定職責,順天而行,所以天下大治,世界大同。至于御寇靖邊,就更好理解了,無非是驅(qū)除倭寇韃靼,解決數(shù)十年來的邊患。但是問題就來了。垂衣而治,其思想境界,更接近于道家的無為而治,也就是說,君主不應該主動去擾亂百姓的作息。而御寇靖邊,恰恰需要大舉發(fā)兵,勞民傷財。這樣兩句話,卻出現(xiàn)在同一道題里,要求你串聯(lián)起來,寫成一篇策問。他抬起頭,環(huán)視了一圈,發(fā)現(xiàn)很多人或愁眉不展,或支頤苦思,顯然都被這個自相矛盾的命題難住了。看來不是自己水平有問題,趙肅心里稍稍平衡,垂首看著試題,開始定下心思考。嘉靖皇帝喜歡修仙,迷信道家方術,垂衣而治這四個字,很好地表達了他內(nèi)心最深處的愿望:既想大權在握,牢牢控制江山與人心,又要長生不老。最好就是你們都別鬧騰搗亂,讓老子安安靜靜地修仙。但同時,他又不得不面對帝國的現(xiàn)狀:南北都有戰(zhàn)火,四處還時不時來個農(nóng)民起義。去年三月,閩粵兩省就曾經(jīng)鬧過流民起義,差點把省城都給攻了,最后還是浙直總督胡宗憲平息的禍亂。不僅如此,去年還有陜西地震,蘇松水患等天災,這種事情放在幾百年后也損失不小,更何況是幾百年前,自然死傷無數(shù),政府還得出錢賑災撫民,又是一大筆銀子,有些地區(qū)的賑款和糧食被貪官污吏吞沒的,百姓活不下去,勢必造反起義,如此惡性循環(huán),簡直沒完沒了。所以這兩句看似自相矛盾的話,其實前者是嘉靖帝的理想,后者則是殘酷的現(xiàn)實。他不想著如何著手治理國家,卻希望通過祈求上天來改變這一切,寄望神仙來保佑大明,結果當然是整個帝國變得越來越糟糕。想通這一點,趙肅頓覺眼前撥云見月,豁然開朗。有了突破口就好下筆了。首先對皇帝想要“垂衣而治”的思想當然不能駁斥,還要大加贊賞和捧場,并表示無為而治才是符合天道的最高境界。當然光是一味褒揚是不行的,嘉靖帝不是那么好蒙的,他在位幾十年,對這個國家的現(xiàn)狀和情況知道得一清二楚,所以要想打動他,就得拿出切實的方針和策略,這就體現(xiàn)在后半句話上。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多的人明白了考題的用意,大家興沖沖地極盡褒揚溢美之辭,把垂衣而治這四個字與皇帝吹得天上有地上無,可到了后半部分的“御寇靖邊”,全都卡殼了。原因無它,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一涉及到邊疆防務兵戎等實際問題,如果不是對這方面有所了解,又或者關心時事的人,是答不好的,說來說去,無非也就是訓練精兵、英勇作戰(zhàn)、將士舍生不畏死之類的老生常談,甚至還有考生想了半天,居然想出和親這種法子,結果卷子被初審的閱卷官一劃就劃到三甲去了,更別說呈覽御前。這些都是后話,卻說眼前趙肅醞釀半天,略有思路,開始蘸墨寫草稿。自從來到這里之后,一切都要從頭學起,所謂后世的學識,其實用處不大,像在殿試這樣的場合里,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