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35
隆慶帝登基,趙肅外放,這才疏遠(yuǎn)了,不過這份交情,在他與張居正的共同利益面前,自然就不算什么了。聞言便不以為然:“太岳兄未免對他看得太重了,依我看,趙少雍雖然頗有才華,卻怎么也不及你的。”張居正道:“你錯了,我非是懼他。高拱此人,雖有大才,卻生性急躁,而趙肅行事沉穩(wěn),如果在高拱左右,必然會時時提醒,以免高拱犯錯,兩人一急一緩,天衣無縫,屆時要抓他們把柄,只怕就不容易了?!?/br>馮保一聽也有道理,他想了想,壓低聲音:“那如何是好?先前陛下既然親口托孤,我們的計劃,只怕就不大好施展了?!?/br>張居正微微皺眉,思忖道:“你所說的,正是我的顧慮,高儀、陳以勤二人不足為慮,如今擋在我們面前的,惟高拱耳?!?/br>馮保心生一計:“陛下雖還年幼,卻已頗有主見,但高拱強勢,假以時日,主弱臣強,必有沖突,我們不妨從這方面下手?”張居正頷首:“所言甚是,只是此事要盡快,謹(jǐn)防夜長夢多,趙肅那邊,我拖延一下,不讓他那么快進(jìn)京,百官那邊也沒什么問題,至于內(nèi)廷,就交給永亭兄了。”馮保道:“你放心就是?!?/br>高肅卿啊高肅卿,你別怪我,要怪就怪你得罪的人太多,這內(nèi)廷之中的宦官,竟都被你開罪了大半,恨你入骨,就算沒有我,也還有許多人想拉你下馬。心念電轉(zhuǎn),馮保遲疑道:“若趙少雍回京,不知太岳兄想如何處置,我看陛下與他交情不錯,若逼得他罷官,只怕陛下那邊……”張居正苦笑:“你放心,難道我是斗雞不成,見誰啄誰?我想做的事情太多,而真正能用的人才又太少,若是他肯盡心辦事,與我意見一致,不像他那老師一般,我不僅不會忌憚他是高肅卿的學(xué)生,反而還會大大重用他!”他說著說著,心情不免有些激蕩,胸中豪氣涌動:“若舉國上下,除去那尸位素餐,庸庸碌碌之徒,官員盡忠職守,假以時日,國庫充盈,兵強馬壯,我大明何愁不能重現(xiàn)漢唐盛世!”要說張居正與高拱,其實并沒有深仇大恨,不僅沒有,兩人的政見還時常取得一致,只不過高拱這人性子一急,任對方是天皇老子,也照樣拍桌謾罵不誤,這一來二往,心高氣傲的張居正如何受得了?他自忖才能不下于高拱,人望更比他高,既然如此,又何必屈居人下,自他之手,照樣能開辟一條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道路!馮保也被他的話激起一股血性:“好!愿有生之年,能與太岳兄共同見證此景!”張居正笑道:“公勤誠敏練,通達(dá)世情,將來之功績,必能超過永樂年間的三寶太監(jiān)!”馮保笑嘆:“我也不求流芳千古,但求千百年后,不要被劃入佞臣傳,便也罷了?!?/br>趙肅要回來,最高興的當(dāng)屬朱翊鈞,其次就是高拱了。剛開始的一個月,大家都忙著舉喪哀悼,朱翊鈞不便提起此事,待諸事稍定,他便下旨讓趙肅回京,旨意一路從京城出發(fā),等達(dá)到四川,已經(jīng)是兩個月后。趙肅接到旨意,卻不能馬上走人。一來要等接任者抵達(dá),彼此交接完畢,方可離開,二來他執(zhí)掌布政司,進(jìn)行不少改革,這一走,很多事情都要被迫中斷,繼任的布政使雖然是高拱推薦,他也不能完全放心,所以接到回京旨意之后的這些日子,都在忙著接見官員,整理文書檔案。七月的時候,一切終于料理妥當(dāng),繼任的四川布政使也跟著抵達(dá)成都,趙肅離開成都,先護(hù)送陳蕙與一雙孩子回去。陳蕙自生產(chǎn)之后,身體每況愈下,雖然一時沒有性命之危,卻常常一病就是十天半個月,這種情況,自然不可能跟著上京,而要在溫暖濕潤的南方休養(yǎng),而孩子太小,趙肅一個大男人也無法照顧周全,索性一并送回長樂,順道看看母親,這一來一回的耽擱,等他快到京城的時候,已經(jīng)是初秋時節(jié)。在此期間發(fā)生了一樁舉國震動的大事,卻是他不能阻止,也阻止不了的。隆慶六年六月,也就是隆慶帝駕崩之后的一個月,在朱翊鈞正式舉行登基大典的一次朝會上,高拱上呈條陳,提出“凡章奏盡呈覽,覽畢送票,票后再呈覽,果妥而后發(fā)行”。隆慶帝在時,無心政事,內(nèi)閣所呈奏章,常常讓身邊太監(jiān)代批,后來這項權(quán)力就落入馮保手里,朱翊鈞當(dāng)時雖然身為太子,畢竟沒有總攬國事,對老爹決定的事情,也不好過多置喙,而高拱從在裕王潛邸時,便已經(jīng)看馮保不順眼,所以朱翊鈞一登基,就迫不及待把這件事情提了出來。馮保自然大怒,一狀告到李太后面前,張居正那邊也沒閑著,既然高拱當(dāng)先發(fā)難,便也省得他們再找由頭對付他,便暗中指使手底下的言官御史彈劾高拱。因為凡事都有高拱擋在前面,也輪不到張居正去得罪人,所以此時的張居正,給所有人的印象依舊是恂恂儒雅的,加上繼承了徐階的人脈,勢力早已不可小覷,他這一發(fā)難,等于整個朝廷都出現(xiàn)一邊倒的局面。一邊是寥寥無幾,支持高拱的幾個人,一邊是排山倒海,彈劾高拱的奏章。夾在中間的,是朱翊鈞。作為一個新帝,需要樹立自己的權(quán)威,但是甫一登基,就碰到這種難題,任誰都會頭疼不已。朱翊鈞不蠢,甚至很聰明,在趙肅和張居正等人的教導(dǎo)下,他正一天天成熟起來,但在此之前,百官對他的印象,還停留在年幼的太子,缺乏威信的皇帝,而以他現(xiàn)在的實力,不可能無視那些反對高拱的聲音,因為就連李太后也不喜歡高拱。另外一方面,在他的內(nèi)心深處,也很明白,有如此強勢的高拱在的一天,他就不可能真正獨立起來。雖然,高拱很有才能,可他與房玄齡、杜如晦那些唐代名臣不同,后者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處于輔佐的地位,高拱卻是喧賓奪主,不知不覺之間,讓皇帝成為他的影子,就算他沒有謀朝篡位之心,但凡一個稍有自尊的皇帝,就不可能容忍這種局面。但是有父皇的遺命在,加上趙肅和高拱的關(guān)系,朱翊鈞覺得自己無論如何也要保住高拱,否則這種情勢發(fā)展下去,高拱只怕要身敗名裂,所以一開始彈劾的奏折,他都壓了下來。言官們看到少年皇帝不肯回應(yīng),便越發(fā)來勁,其中有幾人,當(dāng)年因為高拱驅(qū)逐徐階的事情,和他結(jié)下仇怨,此時趁機落井下石,把高拱早年那些事情都翻出來,包括高拱早年與嚴(yán)嵩聯(lián)系,上奏嘉靖帝,毛遂自薦寫青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