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4
能,卻命途多舛,如今這番模樣都是他自己努力的結果,而陳瑾愿意放縱他的努力,愿意看到他意氣風發(fā)的樣子,不知不覺,陳瑾對王云風的感情似乎更深了一點。第22章剿匪成功等到一應事物差不多建造完全了,薛老將軍帶著陳瑾和王云風來到海岸邊上,岸邊??恐淮蟠能姶?,離海岸線大約二十米左右放置這一排投石車,就像放大版的蹺蹺板,投石的一端,桿子比較細長,壓重物的一端建造了一個高臺,想必是用人力把地上的大石塊搬到高臺之上,然后猛然放手,巨大石塊從高空落下,壓到蹺蹺板的一端,由于重力勢能做工,使得蹺蹺板另一端放置的小石塊猛然飛起,砸落到海里。這個器具的思路非常好,可是設計并不合理,首先,運用杠桿定律,這個蹺蹺板的兩個桿子,投石的那端太長,雖然這樣能投得遠,可是力度就會很弱,放重物的一端太短,雖然短些可以減小投石車魚海岸的距離,但是太短了影響到力度傳遞,這邊很大力,結果通過杠桿減弱,到了那邊,說不定石塊飛到一半就慢慢掉海里了,多長和多短按照黃金比例來分割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了,其次,投石車要飛的遠,壓重物的重量就不能輕,而這里往往用人工運送石塊到高臺之上累積著,用完了再運,這樣費時又費力,其實可以建造一個像門框一樣的石頭架子,夠大夠結實,一根粗壯的繩子,一個動滑輪,一個定滑輪,隨便組合一下,吊起一個大石塊就能省下一半的力氣,如果你還嫌費勁,再加一個動滑輪,一個定滑輪,這下就能剩下四分之三的力氣了,當然是摩檫力忽略不計的情況下。這樣的構造不僅節(jié)約人力,還節(jié)約石塊,一塊石頭就能反復利用了。一切按照陳瑾的想法構造完畢,這次王云風沒有搶風頭的意思,陳瑾的想法一經(jīng)實驗成功,將軍們都驚呼“此乃天才,難怪遭天妒!日后必成大器?!焙竺嬷劣谠趺唇朔?,怎么排兵布陣,陳瑾這個二十一世紀的理科男是搞不懂的,所以也沒有去瞎摻和,天天坐鎮(zhèn)軍營享受成果就好了,看來封建王朝也是有好處的,特別是對于陳瑾這樣的統(tǒng)治階級來說,天天坐在家里,外面有人幫你種田,有人幫你打戰(zhàn),連衣食住行都有人幫你干,只要動動嘴皮子,一切就塵埃落定了。等到薛老將軍大勝歸來,陳瑾才有機會知道他們這場戰(zhàn)役是怎樣打贏的,首先,軍船和民用漁船長的是不一樣的,所以海匪一眼就能認出來,看見漁船就搶,看見軍船就躲。對于這個問題,王云風提出,軍隊假扮漁船出海,軍船的外觀稍微變動一下,其余不變,武器什么的全部藏好,組成一個大型的捕魚隊,平時也會真的捕魚,旁邊還裝模作樣的用兩艘軍船護航,這樣就會減少懷疑,果然海匪很容易就上當了,趁著海上起霧的時候來攻船,結果中了草船借箭的計謀,我軍假裝受創(chuàng),漁船慌忙回撤,一部分四處分散逃跑,一部分躲在軍船后面,兩艘軍船一路裝模作樣的阻擊,這樣把海匪引到了海岸邊,投石車突然發(fā)難,海匪察覺中計,馬上準備回撤,結果被假裝四散逃跑的漁船包圍,甕中捉鱉,四周都用諸葛連弩狂射,中心海匪船都被射成了馬蜂窩,最后只留下了兩個活口還都是重傷,幾經(jīng)辛苦,薛老將軍離海岸不過百里的地方呢找到了一座島嶼,島嶼面積差不多半個縣那么大,還有一大半都是森林,島上面還剩下的都是些女人和孩子,全都是海匪和海匪的后代,至于那些人最后怎么樣了陳瑾沒有問,反正那些人消失在陳瑾的視線里就行了,這座島嶼從此納入陳瑾封地,上面作為漁船落腳點和軍隊巡航落腳點處理,同時上報朝廷論功行賞。第23章第23章等海匪之事落幕,已經(jīng)幾個月過去了,老百姓已經(jīng)開始第一季的收成,可是海匪被剿滅一事,經(jīng)過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才在嶺南傳開,而嶺南比較封閉,這消息要傳到外面估計得要很久很久,所以陳瑾就發(fā)愁啊,這人們都不知道嶺南已經(jīng)安全了,就沒有人愿意來嶺南定居,你就算許諾人家多少畝良田,人家指不定也不愿意來,畢竟安土重遷是古人的傳統(tǒng)思想,這海匪剿滅了,還是沒有人來啊,缺人啊,沒有人來就沒有勞動力啊,沒有勞動力就不好修路啊,所以王云風在嘲笑了陳瑾不久后,自己也笑不出來了,修路是個問題,沒人是個大問題??墒窃趺崔k呢,這個封建古代,又沒有網(wǎng)絡又沒有電視,消息怎樣才能傳播出去呢?突然,陳瑾就那么靈機一動,想到那個時代已經(jīng)在淘汰邊緣的報紙,報紙是個好東西啊,不僅可以傳播消息,運作得好還能解決許多人的吃飯問題,但是,凡事都有但是,報紙這個東西大部分還是文字組成,所以只有讀書人才看得懂,嶺南地區(qū)人少啊,讀書人就更少了,嶺南人少地多,本來只要不發(fā)生天災,家家戶戶還是都小有余錢,供個孩子讀書還是做得到的,但是人群不密集啊,居住的太松散,像記載中最松散的一個村子只有兩百戶人家,但是占了方圓十多里的地方,最近的鄰居竄門都得走上個十幾分鐘,這村子與村子之間的距離就更不用說了,在某些地方,丫頭嫁到隔壁村,一輩子就回三次娘家,沒辦法,隔壁村太遠,坐個馬車說不定都得花一天時間,那走路還不得走幾天才到。回趟娘家不劃算啊。這樣松散的分布就導致讀書人少,比如哪個村里出了個秀才,秀才想要開學堂教書,自己村里還好,對于其他鄰近的村子,束脩到是其次,主要是其他村里的孩子要跋山涉水的去讀書,安全不?你看這又涉及到教育的問題了,陳瑾和王云風都是束手無策、相顧無言,對于教育這個話題,兩人都沒有任何經(jīng)驗啊。最后陳瑾拍板決定,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創(chuàng)辦報紙,少量辦一點,至于宣傳嶺南這個地方,還是靠嘴巴吧,畢竟人人都有一顆熱愛八卦的心,謠言只要運作的好,還是可以得到不菲的成效的。報紙的創(chuàng)辦由陳瑾全權負責,畢竟王云風一點都不懂,而陳瑾經(jīng)過青魚派的治療,對外宣稱智商已經(jīng)恢復大半,開始學著處理一些簡單的事物了,首先,陳瑾找到了城里一些城里消息靈通的人,在外面收集一些有用的并且真實的消息,按照消息的真實性和價值獲得報酬,然后在找了兩個落榜的老秀才,老秀才文筆還不錯,就是在不符合考試要求才一再名落孫山的,再以秀才寫書的名義,在王府名下的茶樓講書,都是些小打小鬧,由于讀書人少,所以買報紙的人少,知名度就不高,再者由于茶樓喝茶的人多,人們往往只是記住了講的內容,誰管你從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