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0
s也不怕!主輔助的同時,也有輸出技能“舌燦蓮花”等待玩家發(fā)現(xiàn)。看官對于子貢的到來很欣慰:“我的戰(zhàn)隊終于有后勤了!”緊接著發(fā)起了第二次挑戰(zhàn)。<當前消息>玩家正在挑戰(zhàn)魯國曲阜關(guān)卡子禽。子禽:發(fā)動“惡語相向”技能,孔子血值-133,子路血值-63,子貢血值-33。子路:發(fā)動“正義之火”技能,子禽血值-310。子禽:進入暴怒狀態(tài),發(fā)動“衣冠禽獸”技能,子路血值-203×2,孔子血值-203。子路陣亡。子貢:發(fā)動“吾乃瑚璉”技能,孔子血值300(滿格),自己血值300(滿格)。觸發(fā)并獲得一個新回合。子貢:進入雞血狀態(tài),發(fā)動“舌燦蓮花”技能三連擊:“老師溫和、良正、恭敬、節(jié)儉、謙讓得到這樣的資格,如果說那是老師自己求來的,那恐怕與別人的求法不相同吧?”子禽-300×3。成功。<系統(tǒng)消息>玩家挑戰(zhàn)魯國曲阜關(guān)卡子禽成功。看官:“歐耶,贏了!果然不愧為傳奇奶媽,子貢杠杠滴哇!”一純:“那是,也不看看,子貢可是我最愛的孔門弟子,沒有之一?!?/br>子貢拱拱手:“承蒙厚愛。可惜我愛的始終是我的老師孔子,你已經(jīng)沒機會了?!?/br>一純擺擺手:“誰不知道你啊,只要一有人詆毀孔子,你就跳出來,明眼人都看見了。所以奶媽這個職業(yè)我沒給你挑錯吧?!?/br>子貢說:“這話不錯。我的老師那么牛,我不愛他愛誰去?”轉(zhuǎn)而面向看官說道,“您幫忙內(nèi)測了這么久,有沒有孔子的必殺技究竟是什么呢?”看官:“玩的嗨,沒注意……”其實,不就是“溫、良、恭、儉、讓”嘛!當然,這不是說就這五樣具體素質(zhì)這么簡單,而應該歸結(jié)為一個大的方面——“自我修養(yǎng)”。孔夫子其實哪有什么必殺技,因為他自己本身就是一記必殺。他有一顆向善的心,他不斷地向完美人格靠近,因此他的人格魅力是照耀萬世的。您說,一純折騰這么久,寫了個手游版“周游列國”為哪般?圖個新鮮倒是次要的,而是希望借此吸引更多人看到這里:先哲給我們留下了很多財富,且不談成為君子,單單就是修煉自身就已經(jīng)有很多好處了。比如,有一類學生總是苦惱人緣不好,感覺班上沒什么同學跟自己玩,卻找不到原因,只能維持尷尬的現(xiàn)狀甚至更加封閉自己。其實,說不定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放不下面子主動交朋友,導致別人覺得自己冷淡?那就鍛煉變得勇敢一點、神色溫和一點。經(jīng)過自我提升,肯定會有新收益。再比如,有些白領(lǐng)總覺得職場不順,每天都很辛苦,壓力又增大。此時或許思考一下:會不會是自己過于積極,風頭太盛招人嫉妒?比如說別人也未必要使陰招,僅僅是做個事最后一個來通知你,也就累得夠嗆了。那就注意修煉,把自己變得謙讓一些,不驕不躁,就可以更好地適應職場了。這些例子就算是沒經(jīng)歷過,我們仔細推測人的心理也能明白八九分。無論是人際交往,還是事業(yè)工作,其實都離不開我們自己!自我修養(yǎng)提升了,別人欣賞我們的人格,那自然什么都能更加順暢了。以上就是一純打“周游列國”手游得到的淺見,也歡迎您評論發(fā)表見解。孔子竟是這樣理解“孝順”的……咱們大□□有句古話叫“百善孝為先”,“孝順”這小子堂而皇之地一屁股蹲在前頭,使得每個人都不由自主地重視他。只不過呀,我們口頭上總說“孝順、孝順”,究竟怎樣做才算是孝順呢?這個問題還是得請出孔夫子為大家解答。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br>——第十一則夫子昨晚趁著月黑風高,偷了一純的專屬小皮鞭,今兒一大早威風凜凜地甩了起來:“上課啦!請大家翻開書本?!?/br>然后淡定地收起皮鞭,拱手而立道:“當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兒子的志向;在父親去世之后,要考察兒子的行為。(如果)這個兒子繼承他父親的大道,并很久都不加改變,(那么)這就可以說是孝順了?!?/br>為什么說“父在觀其志”呢?在古時候,有五種穩(wěn)固且受到世人重視的關(guān)系,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第二種“父子”關(guān)系的相處模式,咱□□民眾都熟知——父為子綱,這也就能解釋為什么“父在觀其志”了:父親還健在的時候,兒子都是要聽從父命的,他們還沒有能力去獨立處理事情,所以,這個時候可以觀察兒子的志向,看他志向是否高遠,也就能大致推斷出他日后的情況了,這樣也算是一種不錯的考核方式。下一句“父沒觀其行”,是緊承上句的,當父親去世了,這個時候兒子已經(jīng)成年,有獨立行事的能力,考察他的行徑就知道他這個人怎么樣,也可以看出他有沒有實踐父親的教導了。哎,接下來的這一句又是怎么回事呢?孔夫子為什么說“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其實呢,“孝順”這事兒全看個人定義,具體內(nèi)容往往因人而異,一純以為只要心意是真誠的就是了。孔子之所以以“三年無改于父之道”為孝順的評判標準,也是源于他個人的定義——孝順的人,是能好好地延續(xù)、繼承父輩的志向,好好地記述父輩的功績和事業(yè)的。(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父親去世多年,兒子如果能固守著父親的大“道”不變,可不就是做到了“善繼人之志”了嘛!有些翻譯版本將這里的“道”著重說明:是父親行徑合理的部分才要繼承。而一純認為這大可不必。“道”這個字包含的意義實在很難具體描述出來,但絕對抵得上是一種“使命”,又或者說是“行為、志向”之類的,無論怎樣翻譯,“道”的本身就含有了正面、光明的意味。比如,抽煙、喝酒加燙頭也可以作為一種生活理想,但還遠遠不能稱之為“道”。因此,我認為沒必要這樣多此一舉,直接譯為“大道”就好了。何況,孔子并不提倡愚孝,他曾表達過:在維系與他人融洽關(guān)系的同時,也要帶著“智、仁、勇”三者。該怎樣孝順?做到什么樣的程度才好?其實真的沒有死板定律,只要順從內(nèi)心真誠的心意就好了。孔夫子畢生都想恢復周禮,可能因此而造成后世人的誤解。但我們不能忘了,他推崇的“仁”是建立在什么基礎上的——“意誠和心正”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