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2
價值的,您還是收起拳頭,一起來看看吧: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fù)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第十三則嗨,您道屁孩為什么說這里有人際關(guān)系小妙招可以獲取呢,且看第一句——信近于義,言可復(fù)也。守信(的前提)盡量合乎道義,這樣說的話才能實踐。相信大家伙都對“言必信,行必果”相當(dāng)熟悉,但是您又知不知道原句其實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說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要有結(jié)果,這樣理直氣壯的行事樣子是小人??!又或者可以說是次一等的士了)”呢?孔子對于“守信”看得很重,但也十分講究靈活變通。有若對此理解很到位,他教給大家的第一個妙招就是“自己的承諾一定要是具有正當(dāng)性、合乎道義的”。您看這道理是怎么來的呢:義者,宜也。如果自己曾經(jīng)許下的諾言到了特定的時刻是不適宜的,那就別拘泥于是否“守信”了。不過長此以往,“不守信用”的名聲可能就會歪傳出去,怎么辦?首先是不輕易承諾,第二是承諾的事情一定是正當(dāng)性的。就好比,圣誕節(jié)一群朋友約你吃飯、喝酒和燙頭,雖然志趣不怎么高雅,但也算是不違法,可以許下承諾;圣誕節(jié)一群朋友約你掠貨、殺人和放火,這是違法犯罪毫無正當(dāng)性的,不能許下承諾。所以,我們想要恪守信用不是不可以,前提一定是承諾的事情是正當(dāng)合理的,這樣我們才真的能夠?qū)嵺`承諾。順便給您瞅瞅朱熹的注釋:“言約信而合其宜,則言必可踐矣?!辈挥锰谝庵祆涔?,就是單純地看看,看完了您就覺得:還是一純的解析清晰明了吧?哈哈,讓我愉快地進行下一部分——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哎喲喂,有若下的本錢不小哇,他又過了個大招給看官:謙恭待人,盡量合乎禮節(jié),這樣就能遠離恥辱了。一純覺得這句話特別適合職場菜鳥。很多職場菜鳥本心都很好,對前輩、上司很恭敬,但是萬一情感的輸出方式不恰當(dāng),就會給人一種錯覺是“軟柿子”,然后可能會受到一些不平等待遇了。至于怎樣的情感輸出方式才算合適呢?我們可以參照社會上默認的一些禮節(jié),恭敬的同時又不卑不亢。您看朱熹的說法:“致恭而中其節(jié),則能遠恥辱矣。”當(dāng)然了,這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也點明了嘛:“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br>其實,關(guān)鍵就在于:我們得仔細感受問題,參考社會禮儀,最后總結(jié)出適合自己的方式。正當(dāng)一純以為有若要最后拔高的時候,有若卻自個兒把蛇尾安在老虎屁股上了。哎,真不怪我對他冷淡啊。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們來看最后一句——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一純個人是這樣翻譯的:所依靠的人不失可親近的,這樣也算是有根基淵源了。這個翻譯存在很多種理解,比如: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再比如:施恩于人而不失去原有的愛心,這樣就值得人尊敬了;又如:姥姥、舅舅家,雖然比不上爺爺家,但如果不失親近,也等于宗。恕我直言,這些翻譯真是一個比一個的狗屁不通。作為一個有職業(yè)cao守的屁孩,我每次寫之前都要再重新學(xué)習(xí)一遍,今天這一則可是耗了我大半天,“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這一句話的各種理解把我整得頭昏腦漲,所以一純馬不停蹄地查字義,才最終給理順了。首先,對比各個翻譯版本,一純總結(jié)出這九個字的一句話中出現(xiàn)了三個疑難字眼,占比30%,可謂是罕見,現(xiàn)在都給您標(biāo)出來了: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由于文本年代久遠,字義的發(fā)展變幻莫測,為了找到年代更貼近的字義,一純先去看了北宋朱熹的章句集注——因,猶依也。宗,猶主也。所依者不失其可親之人,則亦可以宗而主之矣。我對朱熹這個釋義是比較滿意的。很多人批朱熹,不認同他的說法,這沒什么,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我們不要忽略了朱熹的一個優(yōu)勢:他擁有完全的古代人思維和生活。即便他和孔子也距離了一定年代,總歸還是比今人和孔子的距離更小。我們現(xiàn)代人理解會受到很多干擾,比如自身被潛移默化的西方思維,再比如現(xiàn)代漢語思維,又如現(xiàn)代生活方式和理念。所以,為了更好地代入古人思維去理解,我們不妨看看孟子、程朱的注釋,就算最終不認同,也能多儲備一種看法嘛。言歸正傳,我們有朱熹的釋義做大致基底了,接下來就真刀真槍來查字的本義吧!因,口中有大,“口”表示基本框架,“大”意為群體數(shù)量、規(guī)模的擴大,二者相結(jié)合表示一種“承襲式發(fā)展”,這是本義。而根據(jù)古文的一般規(guī)律,前面“信”和“恭”都是動詞的情況下,這里“因”也應(yīng)該做動詞理解,根據(jù)語境判斷,最合理的解釋就是“依靠”了。至于前面提到的其他翻譯版本,相信都是字義理解不同而形成的:“施恩于人”之說按其解釋是“因通恩”,但據(jù)我查證并無此義;“姥姥、舅舅家,雖然比不上爺爺家”之說,按其解釋是“因,讀為姻。古代社會,最重血緣關(guān)系,血緣關(guān)系就是‘宗’。其次是婚姻關(guān)系,婚姻關(guān)系就是‘因’”。但卻沒有對釋義進行論述,也無憑據(jù),其可信性幾乎為零。親,至也。這個字就含有緊密關(guān)系的意思,本來這個無需多言,只是我實在不明白為何有人解釋為“原有的愛心”(這種翻譯有牽強附會之嫌),因此也拿出來與大家說明。宗,上宀下示,“宀”意為可以遮蔽的房屋,“示”乃“神”的本字,因此兩者結(jié)合大致表示“在宗廟內(nèi)祭祀祖先、神明”。前文提到的其他翻譯版本將“宗”翻譯為“尊敬”。一純查證發(fā)現(xiàn),當(dāng)“宗”做動詞時,確實有“尊敬”的字義,但是,這個“宗”無論是什么詞性,總有一種基本含義若“淵源、歸宿”。再者,根據(jù)語境來看,“尊敬”其實并不切合語意。綜合上面的部分,我個人覺得有若的意思應(yīng)該是:所依靠的人不失可親近的,這樣也算是有根基淵源了。在傳統(tǒng)社會中,人們確實很重視宗族的承襲,只不過令一純不解的是,為何有若要把這平常的一點放在這里強調(diào)呢?是因為有若想要湊齊“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