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02
是這樣,吳有為那里就更是如此了。更嚴重的是,吳有為的是個山莊,外頭圍墻的大門一關(guān),連山莊正門都看不到了,大柵欄|門一關(guān)只能隔空扯嗓子喊。吳家村的人也因為秋收累著了,糧食入倉后,就早早的歇了,也幸好現(xiàn)在吳家村外圍的圍墻早就已經(jīng)砌好了,大門也安上了,這主要是秋收的時候怕有什么牲口跑進來糟蹋糧食,打谷場可就在圍墻里頭,好大一塊空地。他們安心的入睡了,吳府那邊都要開鍋了!好好的早上起來吃過早飯,吳老夫人坐在正廳,昨天她接見了回來的管家的大孫女兒,看這姑娘長得不錯,雖然手粗了些,但是以后不干重活,養(yǎng)回來就行了。于是就將這個新回來的大丫鬟放到大孫子的房里,先當個通房丫頭,日后生個一兒半女的,再升為姨娘。今天吳瑛先帶著她來見一見祖母。倆人正在給吳老夫人請安問好,逗趣兒解悶。而吳孫氏呢?知道兒子昨天收用了一個新回來的丫鬟,收為通房丫頭,今天她就跟兒媳婦說一聲。大少奶奶過來,請安問好之后,吳孫氏就說了這事兒。聽了這件事情之后,一早起來心情就不太好的大少奶奶心情更不好了。吳孫氏還不放過她,話里話外的意思都是她不賢惠,都沒給吳家開枝散葉,這特么的成親才不到兩個月,怎么賢惠?怎么開枝散葉?氣得要吐血了,還不能反駁,如今吳家對她的態(tài)度,不滿意啊。訓了半個時辰,這才帶著她去后院上房,看到自己丈夫身邊站著的被雨露滋潤過的臉泛桃花的小妖精,別提多恨了,恨不得,上去撓兩把,撓花她的臉!可是不能,上面坐著兩層婆母,看著她呢,她只能坐在那里,接手了這個小妖精的奉茶。這茶剛喝下去,外頭就傳來了鬼哭狼嚎的聲音。這一天,吳府雞飛狗跳...完了,吳家,全完了!大少奶奶親眼看著錦衣衛(wèi)的駕貼開路,吳俊和吳瑛被錦衣衛(wèi)帶走,家里的老少全都被下了錦衣詔獄。女眷關(guān)在后院上房,外頭站了一圈的錦衣衛(wèi),聽他們之間的對話,她能確定,吳家,已經(jīng)被抄家了。吳老夫人和吳孫氏一開始大吵大鬧,擺架子,張嘴皇后,閉口娘娘,可錦衣衛(wèi)慣著誰?敢唧唧歪歪一個大嘴巴子“賞”過去,都消停了。有人守著不讓出門,她們這些女眷戰(zhàn)戰(zhàn)兢兢,連覺都睡不著...。吳有為第二天起得挺早,本來想進京城去的,可是又一想,還是不去的好,等消息吧。于是這一天,他就在家開始等消息。九月,秋收已經(jīng)接近尾聲,打谷場熱鬧了七天,糧食終于下來了,不用交稅的多,吳有為的糧倉里,去年的糧食還有,新的糧食又要進倉了。吳有為想了想,空間里已經(jīng)有很大的地方了,不如..存點糧食?因為這年頭有啥都不如有糧食在手,真遇到什么天災(zāi)人禍,有口吃的是基本?。?/br>于是吳有為單獨去了糧倉,打開之后,發(fā)現(xiàn)去年的糧食才吃了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一半沒脫殼,一半脫了殼等著他們吃呢。看來這糧食,收成的三分之一就夠吃了,剩下的三分之一可以存著以防萬一,剩下的三分之一...可以賣掉。等新糧食入庫,他可以倒騰一點兒進空間里,他已經(jīng)試驗過了,空間里的東西不會壞掉,永久保鮮。這樣的話,糧食也不會爛掉,他就有了存款和存糧。什么時候,都是食物和錢最重要,嗯,他還得存點布匹之類的....吳有為關(guān)了糧倉,去找了林素管家:“糧倉里還有不少陳糧?!?/br>“是的,老爺可要賣掉?”林素管家道:“雖然說是陳糧,不值錢,可也能有個一二百兩。”吳有為剛倆人賣了一萬兩,還真不缺那點錢:“那就別賣了,直接送給養(yǎng)濟院一半,送給育嬰堂一半!”“送出去?”林素管家沒想到,老爺會這么做:“都送?”“都送!”吳有為一揮小細胳膊:“除了糧食,再一家送十匹細棉布,百匹粗棉布。第144章捐獻,進城,買糧“那..安濟坊呢?”林素管家想了想,提了個建議:“不如送一批藥材過去?山下吳家藥房進來的藥材可不少?!?/br>那么大個藥房,病人沒多少,藥材不少。藥材這個東西,最多保持三年,藥效就會流失,最佳使用的時間就是兩年內(nèi)。“行,采購一批藥材,送安濟坊去?!眳怯袨榈溃骸凹热凰土耍蔷驮偎褪还庳i,以及新收回來的糧食的四分之一,送去給居養(yǎng)院;咱家蓋房子不是有一些好木料么?送去漏澤園,再各家送上一百兩銀子?!?/br>“這也...太多了吧?”林素管家覺得做好事不用這么拼吧?“不多,我這一年福氣多多的,分一些出去,求個善緣?!眳怯袨榈溃骸奥犖业陌??!?/br>“好吧,我這就去安排。”林素管家點了點頭,他也覺得老爺?shù)母獠恍。詮某鲂⒅?,他來了家里,老爺這運道杠杠的。吳有為摸著下巴看樹蔭下已經(jīng)打苞要開了的菊花。古代的統(tǒng)治者為了標榜自己施行的是仁政,大都會對社會上的流浪乞討人員進行照顧,而且出臺了相應(yīng)的救濟政策和具體措施。時代不同,措施有別,可謂五花八門,但是這些做法,的確給那時的流浪乞討人員極大的幫助,幫助他們當中不少人度過了饑餓和寒冬。這種行為一直到唐朝才形成專【門的機構(gòu)。后來經(jīng)過北宋、南宋和元朝的完善,到了明朝,已經(jīng)有了很細的分化。一直到明朝,這種機構(gòu)已經(jīng)成熟,英宗天順元年間就下詔,要每縣設(shè)養(yǎng)濟院一所,支米煮飯,日給兩餐,器皿、柴薪、蔬菜等均由政府設(shè)法措辦。有病的撥醫(yī)調(diào)治,死者給予棺木安葬。天順六年五月,責成戶部在順天府大興、宛平縣設(shè)養(yǎng)濟院各一一所。于是就形成了一定的區(qū)分細化,場所都是有名字和規(guī)制的...。養(yǎng)濟院就是收留孤寡老人的地方;育嬰堂相當于現(xiàn)代的孤兒院;安濟坊是免費看病、收留病患的地方;居養(yǎng)院收留的都是窮苦的流民、災(zāi)民;福田院則是各地寺廟所設(shè),收留般老幼貧疾之人;漏澤園,創(chuàng)始于宋元豐間,立為埋葬之所,取澤及枯骨,不是有遺漏之義也。明初,朝廷令民間立義冢,收斂四野骸骨孤魂。到了天順四年,英宗令郡縣皆置漏澤園,使人入土為安。這相當于國立的慈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