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23
各分寺,就只能爭。他們靜和寺傳承自天靜寺,倘若任由靜和寺的傳承混淆……不是清泉大和尚愿意低看自己和他自己的兩個親傳弟子,連帶他日后的徒孫,實在是清泉大和尚不覺得他們靜和寺會有那個機緣和福氣能夠左右逢源。不被別人頭一個拿掉就不錯了。清泉大和尚沉吟了片刻,和凈涪道:“雖說凈涪師侄你應下了,可我靜和寺也不好白拿這么一部寶經(jīng)……”“這樣……我靜和寺的藏經(jīng)閣中藏了三部二祖手抄的,我勻一部經(jīng)文給你,不知師侄意下如何?”清泉大和尚的那些個說不上謀算的謀算,凈涪在早前他翻看時就已經(jīng)看出來了。他本也沒有想要在清泉大和尚身上落子的意思。他真想要在清泉大和尚身上落子的話,其實也不是不可以,但要多費些手腳。而且,比起清泉這個大和尚,凈意、凈念這兩個原本就對他信任甚至是信服的小沙彌更容易拉攏,不是嗎?凈意、凈念兩個目前雖然還是小沙彌,但他們才是靜和寺的未來。妙音寺與天靜寺的相爭本也在未來,他不急。再有,凈意、凈念兩人也未必就一定要用得上。所以凈涪半點不在意清泉大和尚是不是白拿了那一部,也全然不在意清泉大和尚要拿什么來抵這一部,但當清泉大和尚開口的時候,凈涪心底還是升起了幾絲古怪。二祖手抄的?景浩界佛門二祖,慧真?清泉大和尚看著靜默的凈涪,皺了皺眉頭。難道是有什么問題?凈涪看了清泉大和尚一眼,面色慎重地點了點頭。清泉大和尚見凈涪點頭應了,也很是松了一口氣。摩挲了手上的佛珠片刻后,清泉大和尚不去看凈意、凈念和白凌三人,再度盯著凈涪的眼睛,遲疑著開口問道:“不知凈涪師侄你……”“對于二祖早年所說的根骨,怎么看?”第332章根性根骨?都出了靜和寺走在山路上了,白凌還在琢磨著這兩個字。他邊琢磨著竟還邊小心地偷瞄著凈涪的臉色,明知自己什么都看不出來,他還是不死心地偷瞄著,希冀著自己或許會有那個運氣能夠看出點什么。他這么專心地琢磨這些有的沒的,倒將剛才還和他依依惜別的凈意、凈念兩人拋在了腦后,全然比不得人家凈意、凈念回了云房還在叨念著他的真心實意。白凌的小動作凈涪看得分明,但他就是什么表示都沒有,全由著白凌自己從昨晚到今天一個勁地苦苦琢磨。白凌明知凈涪不在意,還是為了這一件事兒琢磨了將近一旬。這將近十天的工夫里,他除了為那些瑣碎事兒忙前忙后和靜心修煉之外,多余的時間都放在了這上頭。他愿意為了這兩個字下苦力氣琢磨,其實也并不全是為了他自己的困惑,還是因為他隱隱覺得清泉大和尚那一句話不會是隨意拿出來一說的。這句話里頭,該是有清泉大和尚沒有說盡的話意。能被清泉大和尚這樣的人物在臨別關頭拿出來說道的,他如果能夠琢磨得通透,日后他行事就能有了一條準線了。凈涪也不阻止白凌,任由他自己一個人琢磨。其實白凌猜得還真沒錯。清泉大和尚提到的那“根骨”,并沒有那么簡單。這里頭究竟是個什么意思,如果凈涪真的只是一個凈字輩的妙音寺比丘的話,他約莫也是不會清楚的。頂天了也就了解一二,知道些皮毛,并不會了解太多??蓛舾s不是一個正常普通的比丘。他還是當年的魔道魁首天圣魔君。多活了那么一遭,又曾經(jīng)站到了那樣的一個位置上,哪怕是佛門的秘聞,凈涪也都是了如指掌,不說清清楚楚,起碼也能說出個十之八九來。所以,清泉大和尚的話中意思,凈涪其實還是明白的。白凌猜到了些皮毛,但他到底還是知道得太少了,根本摸不著這里頭的關竅。這里頭的一切,其實還該從“根骨”的說法第一次出現(xiàn)在景浩界的那會兒說起。中早有記載,佛門二祖受元祖衣缽,始窺大道。后二祖見眾生蒙昧,發(fā)大慈悲心,遍尋根骨出眾者傳承大道。至此,佛道大興。也就是說,最初提出“根骨”這么一個說法的,是佛門的二祖慧真。二祖慧真?zhèn)鞯溃浴案恰睘榛?/br>非身具根骨者,不傳大道。是以“根骨”,又被稱為慧根。然而,這“根骨”在佛門一脈指代慧根,可在道門和魔門中,指的卻是靈根。但不管是慧根還是靈根,在世人的認知里,它的存在與否決定著一個人能否踏上修行路,而它的品質(zhì)則影響著修士修行的快慢,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修士修行所能觸碰到的最高高度。因為這景浩界中萬萬年的歷史里,少有人能夠突破慧根或靈根的局限,在壽元耗盡之前觸碰到更高遠的境界。當然,少,并不代表沒有。凈涪深知,靈根慧根之類的根骨或許能夠影響到人的修行,它甚至幾乎決定了修士的道途,但除了靈根慧根之外,悟性、心性、rou身資質(zhì)乃至機緣、氣運等等諸如此類的東西其實也在影響修士的道途。因著二祖慧真的影響,世人將根骨獨立出來,并將它捧上了神壇,認定它在修士的道途中至關重要。可凈涪這么多年看下來,卻知道事情不是這樣的。或者說,那樣的認知不太正確。根骨其實可以與悟性、心性等等統(tǒng)合起來,并稱為根性。在道門和魔門中,修士們或許會更重根骨,可佛門其實是和道門、魔門別開一脈的。于佛門而言,修行更看重的,其實不是根骨,而是“性”。性,指的是心性,悟性、靈性等等等等。相比起“性”而言,根骨在佛門本不太重要。可是因為慧真的私心,他有意無意地引導了佛門的修士走上了這一條分岔路。也幸好天靜寺這一脈修行其實也不太看重“性”,他們只要做到“?!保龅健耙恪?,做到“誠”,便也能脫離凡俗,凝聚道果。可是問題也在這里,天靜寺一脈的修行可以不看重“性”,甚至可以將“性”隱去,但妙音寺一脈卻不能。凈涪這些年月靜參佛理,揉合兩世所學,融匯兩世所知,如今再對比世尊親授的這一部和慧真當初親手謄抄的,已經(jīng)看出了這個中的根本。妙音寺一脈日后的修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