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81
外主張發(fā)兵草原,合了天子的心思,也符合勛貴武將甚至是部分文官的利益。征討安南,讓許多人嘗到了甜頭。土地糧食人口一步到位,廣西云南接連開了互市,不起眼的憑祥縣,更成為西南有名的商隊集散地。不提武將,便是文臣,也有不少在購買土地和各種交易中得利。不出意外,起了戰(zhàn)火的朝鮮將成為第二個安南。如今,興寧伯聯(lián)系京城地動,以韃靼汗位更迭為由,提議發(fā)兵草原,奉天殿中群臣,已有不少起了盤算。比起可能在北疆獲取的利益,錦衣衛(wèi)的事,稍后再議?朱棣高踞龍椅之上,將群臣的表情盡收眼底,看向的孟清和的目光愈發(fā)和藹。這個時候,只要有人出列附和孟清和的提議,永樂帝就能當場拍板,立刻下旨。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終于,有人站出來了。卻不是武將中的任何一個,而是戶部尚書夏元吉。“興寧伯所言,臣附議!”這個發(fā)展太出乎預料,朱棣也不免愣了一下。很快,更讓他驚訝的事情發(fā)生了。繼續(xù)戶部尚書之后,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先后出列,支持孟清和的提議。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和工部尚書沒有表示支持,卻也沒出言反對,沉默就已經(jīng)給出了答案。六部天官,三位立場鮮明的支持孟清和,猶不甘心的兩名御史瞬間風中凌亂。是他們沒睡醒,還在做夢?三名尚書表明態(tài)度,孟清和并沒太過吃驚。不提其他,單是“利益”二字,足以撼動人心。沈瑄沒有第一個出列,他只需站在這里,就是給了孟清和最大的支持。成國公也沒有當眾表態(tài),畢竟國公身份特殊,如果兩位國公都站出來,很容易引起文臣-反-彈。文武不兩立,為反對而反對,不是笑話。徐增壽和張輔卻沒有這樣的顧忌。前者是皇帝的小舅子,自然一切以天子的利益為基準,以皇帝之意為準繩。張輔在安南立下大功,但有沈瑄朱能在前,并未馬上列入武將第一梯隊,作古的老爹張玉才夠資格同兩人并列。徐增壽和張輔先后出列,朗聲道:“臣附興寧伯之議!”朱高煦和朱高燧也表明立場,旗幟鮮明的支持孟清和。情勢一面倒,即使有人跳出來反對,也掀不起任何浪花。朱棣順應群臣之意,下詔,將京城地動直接和韃靼-內(nèi)-亂-掛鉤,并向韃靼派遣使臣,敕諭完者禿王本雅失里和太保阿魯臺,鄭重表示,草原上的事,朕已經(jīng)知道了。鬼力赤得朕親封,不提前打招呼就將他攆走,是掃了朕的面子,朕很生氣!不過,朕也不是不講理的人,既然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一力追究責任,難免傷了彼此的感情,所以,朕決定網(wǎng)開一面。“如能幡然悔悟,負荊來歸,定加以封爵,厚以賜賚,俾于近塞擇善地以居。若為下人所惑,圖可汗之虛名,雖禍機在前有不暇顧,可以安南之鑒!”威脅完畢,不忘補充一句“朕愛人之誠同于皦日?!?/br>翻譯過來,朕向以寬厚待人,以誠推人。想安穩(wěn)的放牧過日子,就老實的接待朝廷使臣,學習鬼力赤,向明朝稱臣納貢。否則,朕另派人上門,就不是有話好商量了。敕令當?shù)顢M定,當?shù)钚x。最后一個字讀完,無論文武都有同樣的觀感,天子是鐵了心要到草原上燒帳篷。這樣的一封敕諭送出去,心不寬的八成會直接氣吐血。任務完成,孟清和回到五官隊伍中。接下來的事,不需要他再出頭,自然有朝臣完善補充。不過,讓他沒料到的是,永樂帝不只想借機收拾了韃靼,還想順便將遷都一事完全定下。“朕北巡之后,欲在北京天壽山修建長陵?!?/br>此言一出,奉天殿中頓時一靜。在北京修陵?華夏自古重身后事,帝王多生前開始修建陵墓。朱棣提出在北京修陵,無疑給出一個訊號,他下定決心遷都,誰反對也沒用!朱棣幾次三番表明決心,反對的朝臣仍是占了多數(shù)。遷都是大事,雖然天子下令北京行部建造皇宮,規(guī)劃京城,南京的大多數(shù)官員仍不愿遷王北方。為了讓天子打消主意,太--祖遺訓都被搬了出來。“臣請陛下三思!定都金陵乃高皇帝決議,遷都一事關(guān)系重大,還請陛下陛下慎重考慮。”孟清和蹙眉,看向說話的官員,緋袍上繡云雁補,束金荔枝腰帶,三品文官??此谧蟀嗟奈恢?,應該在吏部供職??疵嫦啵遣换笾?,以文官的品級,稱得上年輕有為。之前沒見過,難不成,是新提拔上來的?不過,再有能力,這個時候出言反對,都是主動為官-途設(shè)置障礙。不見站在他前邊的眾位都沒出聲?明顯在等著如他一般的“年輕人”做出頭椽子。意外的,永樂帝沒有發(fā)怒,而是沉聲道:“朕欲遷都,卿以為出自何心?”“臣……”“不明白?朕告訴你!民有家主,朝有國君。一家之主,當立身持正,擔一姓之責。一國之君,當撫育萬民,以身衛(wèi)國。朕繼大統(tǒng),承高皇帝遺訓,居金陵之腴,時刻不忘北疆之險。韃靼雖已稱臣,然-狼-子-野-心不滅,窺伺我中原之地。瓦剌同為異族,秋肥虜壯之時,多興兵來犯。北疆邊衛(wèi)軍民,苦其久矣。”出言的反對遷都的朝臣,面現(xiàn)羞慚,訥然不語。“朕舍錦繡膏粱之地,遷都北京,誓以身守國門,護我大明萬千子民!”群臣震撼。哪怕知道后世歷史,知道后世人對永樂帝的評價,在這一刻,親耳聽到永樂帝道出的一番話,仍是熱血上涌,豪情頓生。激動之余,仍不忘,當下正是刷好感的最佳時機。打定主意,拉著身邊的張輔一同下拜,“陛下圣明!”張輔一時沒反應過來,動作慢了一拍。直到孟清和喊出萬歲,才猛然回神,用比孟清和更大的聲音,高喊萬歲。隨著成國公,定國公,淇國公,武陽侯等紛紛下拜,反對遷都的朝臣瞬間了悟,大勢已去。武將表態(tài),文臣不能許久站著。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震耳的萬歲省中,跪地,頓首。遷都之事,就此一錘定音。朱高煦和朱高燧很激動,對老爹的崇拜之情猶如滔滔江水,奔涌而出。霸氣側(cè)漏的永樂大帝端坐龍椅,表面不動聲色,心中卻在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