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如膠似漆(NP 校園高H)、我在古代靠種植藥材發(fā)財致富、[快穿]小少爺靠美貌橫行全系統(tǒng)、重生后她以殺證道、一力降十會、末日女主挨cao記(NPH)、惡毒女配依舊選擇惡毒(西幻NP)、潮汐·刑偵
后來這件事被官府發(fā)現(xiàn)了,自然是封存,但其中?有一位汪縣令,為了自己升官發(fā)財,用這些經(jīng)書去賄賂其他官員。 這件事就被當?時正好來造訪我國的斯坦因?發(fā)現(xiàn)了。 然后他就來到敦煌,對王道長一通忽悠,最終以四錠馬蹄銀的離譜價格買走了二十四箱敦煌寫經(jīng)卷本,五箱絹畫及絲織品。 共計一萬四千多件。 甚至需要四十多匹駱駝才能?運走。 之后,又有法國探險家伯希和?出現(xiàn),又運走了一批寶物,不過這就是后話了。 這些事就明明白白的寫在?了斯坦因?的書中?,后世也有不少學者,比如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之中?,也提及了這段堪稱荒謬的故事。 但難道錯的是王圓箓或者汪縣令嗎? 只是他們?嗎? 就連斯坦因?都在?《西域考古圖記》中?說,“王圓箓將全部募捐所得都用在?了修繕廟宇之上,個人從未花費過其中?的一分?一銀?!?/br> 萬方有罪,國家積弱,徒喚奈何?* 那個年代,愚昧的又何嘗只是他一人? 講到這里,馬思遠也是重重地錘了一下桌面,引得整個閱覽室都看向他。 “我想要研究敦煌,就是想要之后我們?國家再沒有這種屈辱的事發(fā)生?,”馬思遠認真道,“如果我這一生?,能?看到敦煌的這些文物回?來,那我死而無憾。” 楚孑也感到十分?唏噓。 他能?明白馬思遠的動力?從何而來。 史佳妤摸了摸馬思遠的后背:“唉,這些都是過去的事了,我們?能?做的,只有跟著老師好好學習了?!?/br> 馬思遠也冷靜片刻,悶悶地點了點頭。 “哎呀,我剛想起來,”史佳妤看向楚孑,“你的導師不會是屠鑾教授吧?” 楚孑:“正是他,怎么了?” 說完,只見馬思遠剛剛收斂的神?色更加陰沉了,粗重地嘆了口氣。 “屠鑾教授?”馬思遠冷哼一聲,“他呀,他就是當?代的王圓箓!” 第73章 聽到馬思遠說這?話, 史佳妤趕緊拽了拽他的袖口。 “說什么呢……” 馬思遠立即把頭別了?過?去,氣鼓鼓道:“反正大家都知道這?件事?!?/br> 史佳妤也低下了?頭,只有楚孑疑惑道:“什么事???” 他們說的關(guān)于屠鑾教授的事似乎是那種歷史學院人盡皆知的傳聞, 應(yīng)該只在?小范圍內(nèi)傳播了?,楚孑之前在?網(wǎng)上并沒有看到相關(guān)信息。 學生去打探自家導師的性格、作風已經(jīng)并不是什么罕見的新?聞了?, 現(xiàn)在?做研究講究的是雙向?選擇, 不像以前的“師父大過?天”的時代了?。 所以他對自己這?位導師的好奇已經(jīng)達到頂峰了?。 但馬思遠并沒有在?這?里把那些事都講出來的意?思, 在?他們這?種學生眼里, 八卦教授終究還是一件不雅的事。 史佳妤見周圍人的目光都在?他們?nèi)松砩? 趕緊轉(zhuǎn)移話題, 拿起楚孑的另外?兩本書:“你在?看《斗雞臺溝東區(qū)墓葬》和《洛陽燒溝漢墓》嗎?” 楚孑這?才點?點?頭:“對,閑來看看?!?/br> “很好啊,”史佳妤贊許道,“如果你之后去研究秦漢考古,那蘇秉琦先生*的《斗雞臺溝東區(qū)墓葬》和《洛陽燒溝漢墓》的確都是避不開的書?!?/br> 楚孑正是因為此才借閱的這?兩本書。 要說蘇秉琦先生, 那可真是考古學界鼎鼎大名的先生,曾經(jīng)是考古所三室, 也就是秦漢教研室的主任, 后來又?主持發(fā)掘了?斗雞臺。 斗雞臺位于陜省, 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先民生活的痕跡了?,后來還形成了?劉家文化、商末周初和秦漢文化三個繁榮的時代。 斗雞臺祭祀陳寶可是秦漢時期舉全國之力,規(guī)模相當?宏大的國之大典,陳寶祠在?秦漢700多年的歷史之中占據(jù)了?很重要的地位,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帝王每年都要來看一次的。 而蘇秉琦先生正是因為主持了?斗雞臺的發(fā)掘, 積攢了?非常多的秦漢考古方面的經(jīng)驗,后來才被調(diào)去燕大新?成立的考古專業(yè)授課。 要知?道那時候也是我國考古專業(yè)剛剛起步的日子, 老師們都沒有講義,只能口述自己的經(jīng)驗,就是這?樣“薪火相傳”才培育出了?我國第一代的考古學人。 而這?本《斗雞臺溝東區(qū)墓葬》就是蘇秉琦先生親自撰寫?的,不過?與其?說它是一本書,不如說它其?實是一本考古報告。 如果不是考古專業(yè)或者對考古有濃厚興趣的人,一般很少有心?思去翻越考古報告。 因為與小說和書籍相比,考古報告非??菰?,通常就是xx墓,多長多寬多深,發(fā)掘出了?一二三四…… 就這?樣平鋪直敘的一直記錄下去。 而蘇秉琦先生的《斗雞臺東區(qū)墓葬》又?堪稱考古報告的范本,里面的內(nèi)容詳盡極了?。 最鮮明的特色,就是這?本報告是一個墓一個墓分開去記錄的,想想那時候只是一九四八年,新?華國還未成立,正是一切都還沒真正開始發(fā)展的年代。 蘇秉琦先生就帶著那樣一批考古人,從材料、分類、形制等等幾個方面,將一片片墓葬悉心?的記錄,連挖掘出的每一個瓦片都沒有錯過?,還繪制和拍攝了?一百三十余張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