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頁
經過幾年的經營,這些莊子的產量一年比一年更高,采桑養(yǎng)蠶紡綢也已見功,紡出的綢都送到京中或是金陵的綢緞鋪里,賣的價錢不低。 就是魚溏開的多,出產的魚也跟著多了起來,金陵城已經消化不了。薛沛只好讓人做成臘魚、熏魚、糟魚,等等能存放的時間長些,再發(fā)到京里或各處的南貨鋪子,又是一大筆收入。 別的有田人家,看到薛沛的莊子見利頗大,哪一個都有心想要跟著學起來。初時還因當年薛沛落難之時,自己沒有施以援手不好意思,后來見薛沛莊子一畝出產幾乎在自家的兩倍以上,便顧不得顏面,提著禮物上門求教。 就連杜知府,也曾到薛沛的莊子上來看過,話里話外的意思也是想讓薛沛把?;~溏的法子教人。別人不知道,杜知府這個地方父母卻知之甚詳:薛沛交的稅銀一年比一年增加,除了說明他奉公守法外,莊子的收益提高才是根本。 薛沛的莊子就算占地不少,可是跟整個金陵所有的土地來說,還是九牛一毛。若是金陵所有的百姓都按著薛沛的法子種田,那稅銀增加的不是小數。 身為知府,沒有刮地皮就讓稅銀增加,這可是實打實的業(yè)績。勸,哪怕是自己親自登門,都必須勸說薛沛把自己的法子教會金陵所有種田的人。 知府都上門了,薛海自是要聽命的。那些人學會了桑基魚溏之法,不管是不是馬上見功,都要夸一聲薛沛大度,將薛沛的名聲一下子傳揚了出去。 等別家建的?;~溏開始實現收益,那些人的面上就精彩了起來:自己家頭一年按著薛沛的法子行事,產出就比以前提了兩成,那薛沛這些年得利很容易推算出來。 薛家不僅沒倒,反而暗暗的已經起來了。再想想已經去春闈的薛襄,還有聽說讀書很不錯的薛蟠,那些原前對薛沛落井下石的人后悔的腸子都青了。 其中最后悔的,當然是與薛沛分了宗的另一個薛家。他們現在只能指望著祭田還有各家為數不多的田地過日子。子弟們身處金陵這個繁華之地,從生下來就知道自己家里每年有紅利可分,哪兒知道儉省度日? 一年年的收入越來越少,花用卻分毫減不下去,與薛沛分了宗的另一個薛家的日子,只剩下表面的光鮮了。 現在聽到人人議論薛沛再起,一些人便打起了小算盤??墒茄兹藬荡蔚角f子里都沒見到薛沛,頭兩次接待的還是薛成,剩下幾次就換成了看院子的粗使。 這樣明顯的拒客之意,薛海等人便明白,想再與薛沛聯宗之事不用再想了。他們也想通過輿論來給薛沛施壓,可是薛沛早早搬到莊子里住著,一年都不進幾次城,哪怕城里的人把他罵出花來,他聽不到也是白費。 何況金陵城不止薛海幾個聰明人,五六年的時間并不足以讓人忘記當年薛沛出事之時,薛家人又是逼他讓出族長之位,又是奪了他的生意,還與人家分了宗的事實。 跟著薛海等人一起罵薛沛的人并不多——孫乾的例子也有人記著呢。 薛沛還真不在意薛海等人在金陵城里散布針對他的流言——道德綁架對別人有用,對他這個心堅如鐵的人來說,連讓他費耳朵聽都做不到。 薛沛今日再次進城一趟,因為杜知府特意命人到莊子里請他,要與他商量購糧之事。 第96章 這幾年薛沛莊子里產出的稻米, 每年只賣個三成左右, 剩下的他以各種理由收進空間里三成, 用做將來回到末世交差之用,余下的四成, 薛沛都是命人等著新米下來之后, 才運往西北之地出售, 并不與別人地樣,都運到京城或其他府城,等糧價稍高的地方。 雖然算下來收益比賣新米差些, 不符合商人利益最大化的算計。可是現在薛沛已經不再是皇商,而是一位耕讀的地主。 做為一個地主, 想要手里屯些米糧, 備谷防饑,正是人之深情, 知道的人都不覺得有什么怪異之處。杜知府和羅老爺這兩年來重新注意到薛沛, 只覺得他行事越來越謹慎,沒往他借此往空間里存糧上想。 這次杜知府要見薛沛, 卻是因西北大旱, 說得上赤地千里, 農田幾乎顆粒無收。面對越來越多的災民, 為防出現民變,朝庭不得不從江南調米賑災。 可是收米的時機實在不好,現在剛剛才完年兩三個月,早稻剛剛半尺來高, 各地都快到了青黃不接的時候。哪怕是江南魚米之鄉(xiāng),存米并不很多。 還有一些商人跟地主,眼見著天時不好,打起了囤積居奇的主意,或是惜售或是連賣都不肯。為了完成皇帝交待下來的任務,杜知府不得不把主意打到了薛沛這個人人皆知有存糧的地主身上。 一起見薛沛的不止杜知府一人,還有一位讓薛沛意想不到的大人物,也是薛沛幾世以來的熟悉人——林如海。這一世的林如海更加瘦削,看上去一陣風都可以把他吹倒,臉上的神情也很疲憊,不知是不是剛從揚州趕來的緣故。 原主做為曾經的皇商,與林如海這位巡鹽御史也是見過的,所以薛沛表現的與林如海比較熟悉,杜知府雖然詫異,不過覺得也在情理之中,三個人一起寒喧了幾句,大家才一起分賓主落座。 皇命要緊,杜知府也沒與薛沛太過客套,很快就直入正題,向薛沛說明自己與林如海見他的意圖。此事杜知府派去請薛沛的人已經說過,所以聽完之后,薛沛并不覺得突兀,只是在心里要算一下自己能拿出或是愿意拿出多少糧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