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同時,一人身兼三省,也讓高澄疲于政務(wù),屬實是忙不過來。 此外還有第三點,高隆之鞍前馬后八年,盡心盡力,也是時候該提一提了。 為了安撫尚書右仆射孫騰,高澄為他加授侍中。 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八年,因與封隆之爭風吃醋而失去的侍中一職,也終于被孫騰拿了回來。 高澄原本打算撤去高隆之侍中一職,以維持侍中三人規(guī)模,即高澄、孫騰、司馬子如。 但考慮到需要高隆之時常入宮對元善見諄諄教誨,故而得以保留。 于是,時隔數(shù)年,洛陽再有四名侍中聚首。 不過再也不會有人去傳唱什么洛陽四貴。 任職戶部侍郎,主管農(nóng)牧事宜的賈思勰處理事務(wù)起來得心應(yīng)手。 而尚書左仆射楊愔也與孫騰重新劃分了六部歸屬,戶、禮、刑三部由孫騰負責,吏、工、兵三部由楊愔主管。 而楊愔作為主管工部的尚書左仆射,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召集工匠,為《齊名要術(shù)》刻制雕版。 11萬余字可不是一個小工程。 第二百九十二章 遼州 時值隆冬,寒氣凜冽,朔風吹雪。 地處遼西的營州治所龍城(遼寧朝陽)正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時候。 營州下轄六郡十四縣,如此廣袤的地域,治下卻僅有1021戶,民4664人。 其中,治所龍城所在的昌黎郡,下轄三縣,共210戶,民918人,由此可見遼西荒涼。 但龍城在歷史上卻是鼎鼎大名。 龍城又稱和龍城、龍都、黃龍城,東晉十六國時期,燕王慕容皝擊敗后趙二十萬大軍,定都龍城。 之后又擊敗宇文鮮卑,獨霸遼西之地,自此,慕容鮮卑以龍城為根基,進取中原,逐鹿天下。 奪取幽州后,遷都于薊(北京西南),隨著疆域南擴,又遷都于鄴城。 作為龍興之地的龍城,在慕容鮮卑政權(quán)中一直占據(jù)特殊地位。 然時光荏苒,慕容鮮卑敗于拓拔鮮卑之手,退出中原,慕容氏養(yǎng)子高云于龍城再建北燕,又為北魏所滅。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遷走三萬余戶,北燕馮跋又領(lǐng)民眾逃亡高句麗。 昔日盛極一時的遼西龍城,自此荒蕪下來,只留一座規(guī)模宏偉的城池。 受命率領(lǐng)兩萬鹽兵屯駐遼西的張亮行走在城中。 來此已經(jīng)接近半年,每次路過由慕容皝興建,能容納上千名學生的學府——東庠舊址時,他總要唏噓感慨一番: 而在他被派遣過來時,整個昌黎郡的百姓尚且不滿千人,甚至不足昔日一學府的生員數(shù)量。 但由于高澄將兩萬鹽兵調(diào)來營州的同時,也將他們的家眷遷移過來。 龍城甚至營州又再度恢復了活力。 這其中的開銷,著實花了大價錢,畢竟沒有人平白愿意被遷來苦寒之地,高澄為此特意發(fā)放了安家費。 由于來不及春耕,更要負責隨軍而來的兩萬戶軍民的吃食。 所幸如今河東徹底擺脫了災(zāi)荒的影響,曾經(jīng)以河南、河北供養(yǎng)了整個河東兩年的高澄卸下了負擔,兩萬戶的花銷與之相比較,不過杯水車薪。 而他之所以如此行事,原因還在于開發(fā)遼西,為將來攻伐高句麗作準備。 老祖宗告誡我們不應(yīng)該好高騖遠,卻也沒忘了叮囑一句要未雨綢繆。 反正他們把理給全占了。 今日因風雪太盛,取消了cao練,難得有暇游覽古跡的張亮還未盡興,卻得親隨相報,洛陽有使前來。 高澄倒也沒有別的指令,只是告知了張亮一件事,遼西營、平二州將合并為遼州,授他刺史一職,命他cao持軍務(wù)之余,兼理民政。 同時告誡張亮,天氣惡劣便不得出兵塞外,以免人馬迷路凍死,待來年開春,再作計較。 張亮對此倒沒多少意外。 督理營、平二州軍政的尉長命因病去職,被其子尉興慶接去洛陽療養(yǎng),自該有人填補。 對于恩主的信重,無非肝腦涂地而已。 不過張亮卻對其余各地區(qū)劃調(diào)整大感興趣,年初河南各地合并為司、陜、廣、荊、豫、徐、膠、青、濟、兗、梁十一州。 不知河北其余各州又是怎樣的規(guī)劃。 于是拉著信使問了好一會才算是弄清楚。 高澄將河北調(diào)整為相、冀、定、滄、幽、遼、瀛七州。 諸如南營州等小州被一一與大州合并,而殷州更是被相、定二州分食。 定州刺史厙狄干,治中山盧奴(河北定州)。 相州刺史杜弼,治鄴城。 冀州刺史婁昭,治信都。 滄州刺史張曜,治饒安(河北鹽山)。 幽州刺史高乾,治薊縣。 瀛州刺史元孝友,治趙都軍城(河北河間)。 以及最后的遼州刺史張亮,治龍城。 自此,河南、河北兩地十八州,除荊州刺史侯景外,受任盡是高澄親族或心腹。 整個東魏,也只剩了河東與北疆恒、云、燕、朔、顯、蔚六州未做區(qū)劃調(diào)整。 高澄對河南、河北的掌控不只是各地刺史,他將大將軍府大量幕僚發(fā)往各地擔任郡守,昔日臃腫的大將軍府,如今卻頗有幾分冷清。 長史張師齊只負責記錄高澄言行,一應(yīng)事務(wù)都由大將軍府司馬封子繪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