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其實不止東魏,西魏也存在貪腐現(xiàn)象,南梁更是泛濫,畢竟后世曾有諺語總結(jié):千里為官只為財。 高歡上一次并沒有蒙騙杜弼,高澄在洛陽大肆打擊貪腐,也是得了高歡的大力支持。 只是這一次杜弼希望將打擊目標擴大到軍中將領(lǐng),著實惱了他。 高歡便命軍士們拉弓搭箭,舉刀挺矛,站在道路兩旁,讓杜弼從中間走過,并寬慰他說: ‘一定不會傷到你。’ 杜弼戰(zhàn)戰(zhàn)兢兢走了過去,已經(jīng)是汗流浹背。 高歡這才解釋道: ‘箭雖上弦卻不曾射出,刀雖舉起而不曾砍下,矛雖然握在手中卻不曾刺來,可你卻已經(jīng)嚇得魂飛魄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生,那些將領(lǐng)在戰(zhàn)場上舍命搏殺,百死一生,縱然貪婪,又怎能因此責怪?!?/br> 杜弼當場謝罪道: ‘下官愚鈍,今日方識此理?!?/br> 但到底是就此落下了病根,每次見了大頭兵,總要回憶起當時所經(jīng)歷的刀槍夾道。 第三百零七章 騎兵、外兵曹 高歡領(lǐng)二十萬并州胡至河南,哪怕明知他只是依例拜謁天子,并為其子高澄主持婚事,卻還是讓活躍在河南的南梁探子與元魏忠臣惶惶不安。 南梁探子自然是擔心高歡以巡視為名,突然大舉南征,而元魏忠臣們則恐懼高歡自感時日無多,臨死前要過一把皇帝癮。 但高歡不是劉裕,或許能力不如對方,但架不住親族勢力龐大,又有高澄這么一個兒子,無需擔憂身后事,急著定下君臣名分。 車駕駛過黃河大橋,高歡坐在車廂中閉目養(yǎng)神。 杜弼稟告軍中貪腐,其實遠不如高歡所知詳盡,可如今就這么個世道,三國紛爭,你若對將領(lǐng)逼迫過甚,在戰(zhàn)場出工不出力,如彭樂放走宇文泰等行徑也就罷了。 真給你學賀拔勝、徐德等人在韓陵之戰(zhàn)時,直接戰(zhàn)場起義,才是禍事臨頭。 軍中貪腐從來不只是局限于少數(shù)幾個將領(lǐng),這也是高歡三令五申不許高澄輕易動作的原因。 高澄對此也能明白,因此,這些年懲治了如此多的貪腐官員,唯一牽涉到的軍中將領(lǐng)只有時任瀛州刺史的韓軌。 韓軌是七弟高渙親娘舅,算是自家人,高澄雖懲治了韓軌僚佐府吏,卻對韓軌頗為禮遇。 韓軌不但不以此生怨,更對高澄心生感激,畢竟沒有將他如尉景一般折辱。 況且因高澄曾救下竇泰的一事,如韓軌、莫多婁代文等太安系將領(lǐng),都與他頗有交情。 顛簸的馬車讓高歡難以入眠,車廂內(nèi),與他同乘的兩個孫兒也是嬉鬧不休。 將要往洛陽與父母相見,他倆格外的興奮。 高歡睜開眼,看了一眼倆孫兒親密無間的模樣,又沒來由擔心起他們將來會步上高澄與高洋得后塵,為家業(yè)相互猜疑、防備,以致彼此視如寇仇。 對此,高歡暗下決心,到了洛陽定要與高澄好生商量將來對這兩孫兒的安排。 高歡與兒子們其實并不親近,微末時四處交游,只留高澄與婁昭君以及兩個女兒相依為命。 投奔爾朱榮后,高洋在晉陽出生,高歡更是無暇顧及高澄、高洋兄弟。 奪取北魏大權(quán)后,其余諸子先后出生,又擔憂他們在晉陽暗自結(jié)交將領(lǐng),威脅到嫡長子高澄,以致手足相殘,又將他們盡數(shù)送去洛陽生活。 因此在將大部分事務(wù)交由高澄處置以后,將兩孫兒抱來晉陽的高歡也多了含飴弄孫的時光。 高孝璋、高孝瑜才滿月就養(yǎng)在他身邊,又是隔輩親,高歡自然屬意于第三代繼承人從這兩兄弟之間產(chǎn)生,便也有了柔然公主作為高澄嫡妻的安排。 畢竟柔然公主誕下的嫡子,與元魏公主誕下的嫡子,所能獲得的臣民支持,不可同日而語。 總會有不少人顧念前朝。 高歡為了這兩個孫兒也算是煞費苦心,往后再添多少孫兒,在他心里的地位,無論如何也是比不得高孝璋、高孝瑜兄弟倆。 但越是如此,又越是擔心這兩孫兒日后反目成仇,原本巡視地方,與許多故舊重逢的喜悅心情也隨之消散。 正值五月末尾,盛夏時節(jié),酷暑難耐。 渤海王府闔家與滿朝文武一并出城接駕,就連天子元善見也被高隆之請出深宮,在此迎候東魏相國,渤海王高歡。 洛陽城外,一片熙攘嘈雜的景象。 遠方有哨騎飛馳而至,帶來消息,高歡大軍已過黃河大橋。 爾朱英娥與宋娘望眼欲穿,兩人對兒子早已是魂牽夢縈,若非高澄不許,她們恨不得立即打馬去迎。 等候許久,護衛(wèi)著高歡的二十萬并州胡緩緩行來,元善見望著大軍行進,感受到了極大的壓迫感,臉色煞白,不禁暗自懷疑: ‘我真能抵抗這樣一支大軍。’ 高歡將軍隊看得無比重要,在日常絕不許任何大將領(lǐng)兵,士卒cao訓皆由騎兵曹與外兵曹的僚佐負責,主要有趙起、徐遠、唐邕、白建等四人。 其中徐遠與韓賢、潘樂與已故的蔡俊等,都是廣寧郡石門人(山西壽陽),曾任廣寧功曹,高歡在信都建義,他與廣寧太守一同投奔,得蔡俊舉薦受用于相府,任騎兵參軍,掌管并州精騎。 與徐遠一并在騎兵曹任職的趙起是河北人,雖沒有蔡俊這樣的同鄉(xiāng)提攜,卻因被高歡任做段榮典簽,故而與高澄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