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節(jié)
朱高燧提醒一句,孟清和立刻從無語中回歸現(xiàn)實。 天子駕臨,必須開正門。動靜再小,也足夠引人注目。整條街上住的都不是普通人家,消息很快傳播開來。 “天子駕臨興寧伯府?” “莫非朝中又要有大動作?” “沒聽說最近有什么異?!?/br> “莫要輕舉妄動,先看看情況再說?!?/br> “此言有理。” 各種猜測紛紛出爐,卻始終沒人猜到,還有一個最貼近實情的選項,叫做“蹭飯”。 朱棣到時,孟清和在門前石陛下跪迎。 一拉韁繩,朱棣翻身下馬,笑道:“起來,一家人不用這么客氣?!?/br> “臣惶恐?!?/br> “行了?!敝扉纯床箝T,又轉(zhuǎn)頭看一眼隔壁,“瑄兒家的門匾是朕親提,改日給卿家也換一塊?!?/br> 孟清和:“……” 想說心領(lǐng),明顯不成??癫菀彩鞘ザ?。 唯一的選擇,行禮,謝恩。 “陛下請。” 孟清和讓到一側(cè),目光掃過距永樂帝兩步下馬的徐增壽,再看他身后,是一身大紅錦衣,腰懸金牌的楊鐸。估算一下,今日之后,他家的糧倉必定要下去不少。 抬頭望天,果然還是要早點回北京,錢袋安全。 當(dāng)日,伯府的廚子發(fā)揮出十八般武藝,總算沒墮了“興寧伯家伙食好”的名頭。朱棣一人啃掉兩個肘子,朱瞻基和朱瞻壑都多吃一碗飯。 飯后,堂兄弟倆又手拉手去看羊駝,順帶消食。 徐增壽借口一同出去,楊鐸也知機(jī)退了出去。 房門關(guān)上,朱棣端起茶盞,輕輕吹了吹,孟清和心里突然開始打鼓,總覺得,天子此行,并非只為蹭飯。 “興寧伯?!?/br> “臣在?!?/br> “你前日的奏請,朕看過了?!?/br> “是?!?/br> “朕不明白?!敝扉Ψ畔虏璞K,目光微沉,“爾欲還鐵券,原因為何?” 話中聽不出喜怒,孟清和頓時神經(jīng)一緊,朱高燧滿臉吃驚。功臣鐵券,多少朝臣求都求不來,竟然要還? 孟清和知道今天這關(guān)難過,過不去,必定失去圣心。過去了,即使他不在,孟家也能榮耀三代。 “陛下,”孟清和跪地,“臣欲歸還鐵券,還請陛下恩準(zhǔn)?!?/br> “哦?”朱棣道,“你可知,供奉鐵券,非謀逆大罪,可免一死?” “回陛下,臣知?!?/br> “那你可知,若朕不悅,可定你不敬之罪?” “回陛下,臣……” 孟清和臉色發(fā)白,額角冒出冷汗。 這一點,他當(dāng)真沒想到! 皇帝賞賜,不是想要就有。同樣,皇帝給的賞賜,也不是想還就能還。 “父皇……” 朱高燧想為孟清和說兩句好話,卻聽朱棣一聲冷哼,“你閉嘴,讓他自己說。” 趙王閉嘴了??梢灿邪朔执_定,父皇不會真治興寧伯的罪。這樣的語氣態(tài)度,分明是對“自己人”才有。 “陛下容臣稟奏,臣上交鐵券,實非對陛下不敬,臣萬萬不敢!” “那是為何?” “陛下,臣起于布衣,仰賴陛下厚恩方有今日。” 朱棣臉色好了些。 “臣幼時,多聞師長教導(dǎo),又在燕中聞陛下箴言,深知勤學(xué)苦讀,勤練武藝,學(xué)得一身本事,兼之腳踏實地,方為立身根本。祖宗榮耀或可托庇半生,卻不能保全萬世?!?/br> 朱棣緩緩點頭,類似的話,他的確說過。 “蒙陛下賞識,臣以草莽得官拜爵,使先考寡母得榮,兄長得封。鄉(xiāng)里也得榮耀。然臣亦知,事有兩面。一人榮耀一門,一門榮耀一宗,于家族子弟而言,是幸事,卻也潛藏危機(jī)。” “哦?”朱棣目光一凝,“此言何為?莫非官爵蔭佑子孫倒是錯了?” “陛下,臣以為,人有惰性。一代榮,不意味世代榮。臣不敢比勛貴世家,卻也愿家族中人能世代耕讀,保存根本,以學(xué)上進(jìn)。陛下所賜鐵券,于臣而言是莫大榮耀。然臣無法保證,族中子弟皆勤學(xué)向善,旦有不肖子弟以身試法,得鐵券庇佑,將何以對苦主?” 朱棣眉頭擰了起來。 “若后代子孫不求上進(jìn),耽于享樂,只以夸耀祖宗功業(yè)為榮,不以不學(xué)無術(shù)為恥,文不能成章,武不能上陣,不知田桑,不曉饑寒,長此以往,家族何以承續(xù)?” 朱棣的神色愈發(fā)嚴(yán)肅,朱高燧也肅然端坐,目光炯炯。 “臣此生不會有子,亦不會收嗣子。然臣有兄長,幾年后或可有侄子、侄孫。臣不愿家中子孫不求上進(jìn),成蠹祿之輩。臣請陛下收回鐵券,再請陛下明令,臣之爵位不傳侄,不傳侄孫,不傳族人。孟氏子弟若要晉身,需憑真才實學(xué),闖出一個前程!” 一口氣將話說完,孟清和跪地頓首,只待永樂帝發(fā)落。 室內(nèi)很靜,落針可聞。 良久,朱棣猛然一拍圈椅扶手,“好,朕準(zhǔn)了!” 堆積在頭頂?shù)膲毫E然消散,緊繃的神經(jīng)也瞬間放松。 孟清和用力閉眼,再睜開,清楚知道,這一關(guān),他終究闖過去了。 門外,沈瑄一身緋紅公服,雙唇緊抿,目光愈發(fā)深邃。 楊鐸側(cè)立一旁,眸光微閃,開口道:“國公爺令人羨慕?!?/br> 沈瑄勾了一下唇角,“多謝。” 楊指揮的話,有些沒頭沒尾。定國公的回答,一樣讓人摸不著頭腦。 當(dāng)場的錦衣衛(wèi)和國公親衛(wèi),卻都不由自主退后半步,莫名覺得,定國公和楊指揮的身邊,煞氣有行,很不安全。 永樂帝回宮后,當(dāng)即下旨,收回興寧伯功臣鐵券,并表彰興寧伯忠義。 聞聽天子收回興寧伯鐵券,卻無處罰,反而多有獎賞,京中頓起一片嘩然。 與此同時,運送玉米土豆的海船已達(dá)天津。 港口處,一輛輛牛車和馬車排開長隊,等著領(lǐng)取種子。 船上除運糧官軍之外,還有三名宦官,下船后,由邊軍護(hù)送前往興州衛(wèi)。 很快,在興州衛(wèi)屯田的孟清江接到敕令,授其為從五品副千戶,調(diào)往保定府皇莊,領(lǐng)一處皇莊護(hù)衛(wèi)。在北京的孟清義獲賞良田五百畝,寶鈔六百貫,布帛百匹。 孟氏宗族也迎來圣旨,在天使走后,一塊“勤懇為本”的匾額,供奉在祠堂之中。 讀過孟清和的親筆信,孟氏族長和族老合議修改族規(guī),凡有子弟不肖,不學(xué)無數(shù),或仗勢欺人,輕者關(guān)祠堂,以《大誥》教導(dǎo),重者劃去族譜,驅(qū)逐出族。 三月中旬,漢王朱高煦回到宣府。沒等到他下令召集邊民和歸附的牧民開墾荒地,邊境煙墩突然燃起烽火。 久不見蹤跡的阿魯臺,終于露面了。 第二百二十七章 送上門的便宜一 三千余韃靼騎兵,穿過瓦剌邊界,逼近大明邊境。 甘肅,寧夏,宣府,開平衛(wèi),全寧衛(wèi),接連燃起狼煙。 邊塞各鎮(zhèn)守將立即訓(xùn)飭兵馬,整治城池,煙墩,屯寨,地堡。沖要之地,更在城下設(shè)置拒馬,挖掘陷馬坑。大將軍炮和巨弩推上城頭上,炮口張開,弓弦張緊。 北疆之地,烽煙驟起。 游騎回報,經(jīng)探明,韃靼騎兵主力,是自明軍手中逃脫的阿蘇特部。率領(lǐng)這支騎兵的,正是之前不見蹤跡的前韃靼太師阿魯臺。 確定情報屬實,邊塞諸將頓時興奮了。 阿蘇特部,阿魯臺,從魏國公和定國公手下逃跑的猛人。 想當(dāng)初,定國公親自出馬也沒能抓住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躲藏本領(lǐng)太高,尋人不著?,F(xiàn)如今,不用費勁去找,自己出現(xiàn),簡直是送上門的戰(zhàn)功! 若能一舉拿下這三千韃靼騎兵,生擒阿魯臺,晉官升爵,封妻蔭子,榮耀三代,都不在話下。 各鎮(zhèn)守下令,游騎斥候日夜巡邏,邊民分發(fā)或自備槍矛棍棒,屯田放牧?xí)r,加強警戒,一旦發(fā)現(xiàn)韃子蹤跡,立刻吹響木哨。遇有緊急,各煙墩地堡立即烽火示警。 宣府城,朱高煦親自披甲執(zhí)銳,走上城頭。舉起千里眼,瞭望塞北草原。 正值春耕時節(jié),翻耕農(nóng)地,開墾荒田,挖深壟溝,選播糧種,都需要大量的壯丁人力。 欽天監(jiān)觀星,順天八府官員上奏,均言,今歲恐有大旱之憂。 北京工部派遣官員探訪各地,令府州縣官員組織民眾開深井,在河邊建造水車,開挖溝渠。凡開井挖渠,可抵當(dāng)年徭役。 有御史彈劾此舉不妥,北京巡按御史失責(zé),理應(yīng)嚴(yán)懲。 奏疏經(jīng)通政使司封存送上,當(dāng)即被永樂帝駁斥回去。天災(zāi)將發(fā),不思為朕解憂,為民脫困,還想著排除異己? 撞上皇帝槍口,御史必然悲劇。 一道敕令,烏紗帽摘掉,下放邊塞勞動改造,和廣大勞動人民一起挖井抗旱。 大旱之后,往往伴隨蝗災(zāi)。 一旦旱蝗連發(fā),又將有無數(shù)百姓流離失所,饑餒而死。 永樂帝為何急令皇莊種植番糧?頻發(fā)的水旱蝗災(zāi),就是最重要原因。 宣府屯田數(shù)年,旱蝗對農(nóng)田的摧毀力度,朱高煦十分清楚。不惜冒著被御史彈劾,召集民力,開墾荒田,播種番糧,只為將天災(zāi)的破壞力減少到最低。 自回到宣府,他幾乎要睡在農(nóng)田邊上。一天十二個時辰,恨不能當(dāng)做二十四個時辰來用。不想,偏偏這個時候,當(dāng)了幾個月老鼠的阿魯臺,突然冒出來找他不自在。